序言 李昌 1
第一章 从人类的诞生到文明前的曙光 1
1.1 原始社会究竟有没有科学 1
序言 袁翰青 3
1.2 原始社会的第一次技术大飞跃和人类的诞生 5
1.3 驯服火和发明弓箭--原始社会的另外两次技术大飞跃 12
1.4 原始思维和科学的萌芽 17
1.5 文明前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技术全面跃进 22
1.6 回顾与小结 32
第二章 阶级社会的出现和世界几个古文明地区的科学技术状况 37
2.1 阶级社会的出现在科学史上的意义 38
2.2 几个古文明地区的一般情况 41
2.3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48
2.4 西亚、北非地区古文明的科学技术状况 52
2.4.1 农业、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 52
2.4.2 制陶、冶金和其他手工业 54
2.4.3 建筑 58
2.4.4 数学 60
2.4.5 天文学 64
第三章 希腊科学--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67
3.1 古希腊的一般情况 67
3.2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80
3.2.1 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元素论 80
3.2.2 原子论 90
3.2.3 宇宙论 95
3.2.4 小结及补充 99
3.3 古希腊的经验科学和描述科学 101
3.3.1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著作 102
3.3.2 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方面的贡献 104
3.3.3 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天文学 108
3.3.4 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地理学 112
3.3.5 亚历山大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技术 114
3.4 古希腊的理论科学 116
3.4.1 泰勒士的几何学 117
3.4.2 毕达哥拉斯学派 118
3.4.3 雅典的智者学派 120
3.4.4 柏拉图学派 121
3.4.5 亚里士多德学派 123
3.4.6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125
3.4.7 阿波罗尼乌斯的《圆锥曲线》 128
3.4.8 阿基米德的数学 128
3.4.9 亚历山大时期的算术和代数 129
第四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人类的贡献 131
4.1.1 中国奴隶社会科学技术的一般概况 132
4.1 科学技术在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间的作用 132
4.1.2 铁在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139
4.2 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大变化 144
4.2.1 殷周以来“天命论”的变化 144
4.2.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大解放 148
4.2.3 道家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162
4.3 我国古代的自然观 170
4.3.1 “明于天人之分” 171
4.3.2 战斗的无神论传统 173
4.3.3 对“天人感应”和谶纬之学的斗争 177
4.3.4 对方士求仙的斗争 184
附:关于中国炼丹史上的几个问题 191
4.3.5 对佛教的“神不灭论”的斗争 202
4.3.6 关于自然的本质--从阴阳、五行学说到唯物论的一元论自然观 205
4.4 《墨经》中的自然科学 219
4.4.1 《墨经》其书 219
4.4.2 《墨经》中的几何知识 220
4.4.3 《墨经》中的力学知识 221
4.4.4 《墨经》中的光学知识 222
4.4.5 《墨经》未涉及自然观 223
4.5 我国古代的传统科学技术概况 229
4.5.1 战国时期 230
4.5.2 秦汉时期 232
4.5.3 魏晋南北朝到隋 233
4.5.4 唐五代时期 234
4.5.5 宋元时期 236
4.5.6 明清时期 241
4.6.1 技术方面的贡献 256
4.6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近代科学的诞生做出的贡献 256
4.6.2 科学方面的贡献 271
4.7 历史对科学的影响--试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277
4.7.1 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的一般考察 277
4.7.2 封建制度怎样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 282
4.7.3 社会思想状况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290
4.7.4 科学技术的内部积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95
第五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从科学革命到牛顿力学 304
5.1 简单的历史背景 304
5.1.1 西欧中世纪的一般情况 304
5.1.2 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 305
5.1.3 中世纪在科学史上有影响的几件大事 311
5.1.4 从西欧中世纪看历史对科学的影响 320
5.2 黑暗时代的曙光 324
5.2.1 中世纪西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324
5.2.2 到穆斯林地区寻求知识 331
5.3.1 文艺复兴的一般情况 335
5.3 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 335
5.3.2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上的杰出代表--里昂纳多·达·文西 339
5.3.3 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 351
5.3.4 维萨留斯的医学革命 360
5.4 从哥白尼到牛顿 364
5.4.1 开普勒和伽利略--牛顿的先驱 365
5.4.2 牛顿力学的确立--近代科学开始形成的标志 378
5.5.1 简单的历史背景 386
5.5 十七世纪的科学 386
5.5.2 近代数学的兴起--东方和西方两种传统的结合 390
5.5.3 十七世纪科学发展概况 404
5.5.4 回顾和展望 437
第六章 科学全面跃进的时期--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 460
6.1 十八世纪的科学、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 463
6.1.1 十八世纪科学发展概况 463
6.1.2 英国的工业革命 470
6.1.3 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84
6.2 工业革命对科学的直接影响--热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495
6.2.1 十九世纪实验热学的主要成就 496
6.2.2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501
6.2.3 分子运动论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 516
6.2.4 小结 531
6.3 十九世纪化学的发展 535
6.3.1 化学革命--近代化学基础的奠定 535
6.3.2 原子学说的确立 546
6.3.3 十九世纪后期化学的进展 565
6.3.4 回顾与展望 579
6.4 十九世纪电磁学的巨大发展 596
6.4.1 1800年以前的电和磁 598
6.4.2 从伏打到法拉第 604
6.4.3 麦克斯韦的理论及其深远的影响 628
6.5 进化论和十九世纪生物科学的进展 642
6.5.1 达尔文以前的生物学和地质学中关于发展和进化的思想 643
6.5.2 达尔文的进化论 663
6.5.3 十九世纪生物科学其他方面的重要成就 696
6.6 十九世纪的小结 714
第七章 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 748
7.1 早期量子论的诞生 750
7.1.1 “紫外灾难”和量子论的提出 751
7.1.2 爱因斯坦对光电现象的解释 754
7.1.3 玻尔模型对量子论的支持 758
7.2 对物质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化 762
7.2.1 从“不可分”的原子到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 762
7.2.2 原子核物理学的诞生 774
7.3 量子力学的建立 799
7.3.1 波粒二象性 801
7.3.2 量子力学的建立 802
7.3.3 量子力学的物理意义 806
7.4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的辉煌成就 814
7.4.1 爱因斯坦其人其事 815
7.4.2 相对论简介 823
附录Ⅰ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全面飞速发展写作提纲 837
附录Ⅱ 关于现代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846
后记 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