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诊断技术 3
第一节 体格检查 3
一、病史采取 3
二、一般检查 5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 9
一、血液及血液化学检查 9
二、尿液检查 13
三、痰液检查 15
四、粪便检查 16
五、浆膜腔液检查 19
六、肝脏病实验室检查 21
七、肾功能检查 28
八、基本染色方法 32
第三节 心电图 33
一、心电产生原理 33
二、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的电位变化 35
三、心电图导联 36
四、心电图各波的形成 40
五、正常心电图 41
六、心电轴与钟向转位 46
七、异常心电图 48
八、心律失常 56
第四节 心向量图 70
一、导联体系 70
二、分析方法 71
三、正常心向量图 71
四、左室肥大 75
五、右室肥大 75
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77
七、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78
八、左束支前分支阻滞 78
十、预激综合征 79
九、左束支后分支阻滞 79
十一、心肌梗塞 80
第五节 超声诊断 83
一、心血管超声 83
二、腹部超声 93
第六节 肺功能检查 98
一、肺容量及其组成 98
二、通气功能检查 100
三、换气功能检查 103
四、小气道功能检查 104
五、血液气体分析 105
第七节 核医学检查 113
一、甲状腺吸131碘试验 113
二、甲状腺抑制试验 115
三、促甲状腺素(TSH)兴奋试验 115
四、内源性TSH兴奋试验 116
六、血清TT3、TT4放免检查 117
五、过氯酸钾释放试验 117
七、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检查 118
八、血清反T3(γT3)放免检查 118
九、放射性肾图 119
十、甲状腺显像 122
十一、肾静态显像 125
十二、肝显像 126
十三、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脑动态) 127
十四、脑显像(脑静态) 127
第八节 内镜检查 129
一、胃、十二指肠内窥镜检查 129
二、小肠镜检查 131
三、腹腔镜检查 131
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32
第九节 CT检查 136
一、胸部CT 136
二、腹部CT 140
第十节 核磁共振检查 151
第十一节 脑电地形图检查 155
一、临床应用范围 156
二、常见疾病脑电地形图表现 156
第十二节 其它 157
一、药物过敏试验 157
二、结核菌素试验 160
三、静脉穿刺术 161
四、静脉压测定 162
五、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163
六、胸膜腔穿刺术 163
七、腰椎穿刺术 165
八、腹腔穿刺术 166
九、活组织标本采取法 167
二、肌肉注射 169
三、静脉注射 169
第一节 一般操作技术 169
一、皮下注射 169
第二章 治疗技术 169
四、静脉输液术 170
五、蒸气吸入法 171
六、超声波雾化吸入疗法 172
七、支气管内药物滴注法 173
八、人工气腹术 174
九、肝脏穿刺抽脓术与置管引流术 175
十、十二指肠引流术 178
十一、胃肠减压术 180
十二、双囊三腔气囊管的应用 181
十三、自身腹水回输术 182
十四、导尿术 184
十五、灌肠法 184
十六、鼻饲法 186
十七、膀胱冲洗排尿法 188
第二节 急救术 189
一、人工呼吸法 189
二、静脉切开术 190
三、氧气吸入法 191
四、气管切开术 192
五、洗胃法 193
六、心腔内注射术 195
七、心脏电复律术 196
八、人工心脏起捕术 198
九、机械呼吸 202
十、气管插管术 205
第三节 其它疗法 206
一、抗凝疗法 206
二、透析疗法 209
三、高压氧疗法 211
四、全胃肠外静脉营养 212
第一节 配伍禁忌 215
第三章 常用西药 215
第二节 抗微生物药 225
一、磺胺类药 225
二、抗生素类药 226
三、抗病毒药 238
四、抗真菌药 239
五、抗结核药 240
六、治梅毒药 240
第三节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 243
一、催眠抗惊厥类药 243
二、镇静、安定类药 244
三、解热镇痛类药 245
四、抗风湿类药 246
五、抗癫痫类药 246
六、镇痛类药 246
一、止咳祛痰药 249
第四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药 249
七、中枢神经兴奋类药 249
二、平喘药 253
三、中成药 255
第五节 作用于消化系统药 257
一、健胃、助消化药 257
二、抑酸抗溃疡药 258
三、止吐药 260
四、止泻药 260
五、泻药 261
六、肝胆病药 265
第六节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 272
一、强心药 272
二、抗心绞痛药 275
三、抗心律失常药 277
四、抗高血压药 281
五、抗休克药 283
第七节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285
一、治疗贫血药 285
二、凝血与止血药 288
三、治疗白血病药 292
四、血容量扩张及蛋白补充药 296
第八节 抗过敏药 298
第九节 泌尿系统药 300
一、利尿类药 300
二、脱水类药 301
第十节 激素类药 302
第十一节 抗寄生虫病药 302
一、抗疟疾类药 302
二、抗血吸虫病类药 302
三、驱肠虫病药 315
四、抗阿米巴病药 317
第十二节 维生素类药 319
六、抗丝虫病药 319
五、抗滴虫病药 319
第十三节 疫苗和抗毒素药 320
第四章 中医中药 331
第一节 八纲辨证用药 331
一、表里 331
二、寒热 332
三、虚实 333
四、阴阳 333
第二节 脏腑辩证用药 335
一、心脏辨证 335
二、肺脏辨证 336
三、脾脏辨证 338
四、肝脏辨证 339
五、肾脏辨证 341
六、胃辨证 343
八、小肠辨证 344
七、胆辨证 344
九、大肠辨证 345
十、膀胱辨证 345
第三节 跨脏腑辨证用药 346
一、心与其它脏腑 346
二、肺与其它脏腑 347
三、脾与其它脏腑 347
四、肝与其它脏腑 347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用药 348
一、卫分证候 349
二、气分证候 349
三、营分证候 349
四、血分证候 349
第五节 气血津液辨证用药 350
一、气病辨证 350
二、血病辨证 350
四、津液缺乏病辨证 351
三、气血同病辨证 351
第六节 现代中药药理 352
一、抗病毒中药 352
二、抗细菌中药 353
三、抗螺旋体中药 354
四、抗原虫中药 354
五、驱肠寄生虫中药 354
六、抗白血病细胞中药 355
七、具有解热作用中药 355
八、对神经系统作用中药 355
九、对心脏血管系统作用中药 356
十、对呼吸系统作用中药 356
十一、对消化系统作用中药 357
十二、对泌尿系统作用中药 358
十四、对内分泌腺作用中药 359
十三、对生殖系统作用中药 359
十五、对血液系统作用中药 360
十六、对横纹肌作用中药 360
十七、具有抗过敏作用中药 360
十八、抗风湿性关节炎中药 361
十九、对糖代谢作用中药 361
二十、具有抗癌作用中药 361
二十一、具有解毒作用中药 361
一、取穴法 362
第七节 针灸技术 362
二、针法 364
三、灸法 368
四、穴位注射 370
五、常用穴位主治提要 371
第二篇 各论 395
第一章 常见症状及处理 395
第一节 发热 395
一、呕血 397
第二节 出血 397
二、咯血 400
三、便血 402
四、血尿 404
第三节 疼痛 407
一、腹痛 407
二、胸痛 411
一、腹胀 413
第四节 肿胀 413
二、腹水 415
三、胸水 417
四、水肿 420
五、肝肿大 422
六、脾肿大 424
第五节 其它 426
一、咳嗽 426
二、呼吸困难 429
三、呕吐 432
四、呃逆 434
五、腹泻 436
六、心悸 439
七、昏迷 441
八、便秘 444
九、黄疸 447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451
一、流行性感冒 451
第二章 传染病 451
二、麻疹 452
三、风疹 454
四、带状疱疹 455
五、流行性腮腺炎 456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458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61
八、脊髓灰质炎 464
九、流行性出血热 466
十、病毒性肝炎 469
十一、狂犬病 472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474
一、白喉 474
二、百日咳 476
三、猩红热 477
四、伤寒与副伤寒 479
五、霍乱与副霍乱 481
六、败血症 483
七、细菌性痢疾 486
八、破伤风 489
九、布氏杆菌病 491
十、肺结核 493
十一、结核性脑膜炎 497
第三节 原虫及螺旋体病 499
一、疟疾 499
二、阿米巴肠病 502
三、钩端螺旋体病 504
第四节 蠕虫病 506
一、蛔虫病 506
二、蛲虫病 507
三、钩虫病 508
四、绦虫病 509
五、囊虫病 510
六、丝虫病 513
七、血吸虫病 515
八、包虫病 517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519
第一节 支气管病 519
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519
二、慢性气管炎 520
三、支气管扩张症 523
四、支气管囊肿 525
五、支气管哮喘 526
一、肺炎球菌肺炎 531
第二节 肺炎及肺部疾病 531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534
三、军团菌肺炎 535
四、病毒性肺炎 537
五、肺炎支原体肺炎 538
六、肺部真菌感染 539
七、肺气肿 540
八、肺脓肿 542
九、肺不张 545
十、矽肺 548
十一、呼吸衰竭 550
十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553
十三、肺癌 556
第三节 胸膜病 560
一、结核性胸膜炎 560
二、下性胸膜炎 561
三、渗出性胸膜炎 562
四、气胸 564
五、脓胸 568
第四节 纵隔肿瘤 570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572
第一节 心力衰竭与休克 572
一、心力衰竭 572
二、休克 583
第二节 心律心常 587
一、窦性心律失常 587
二、过早捕动 591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593
四、心房颤动 596
五、心室颤动 598
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99
七、房室传导阻滞 601
八、心脏骤停 602
一、风湿热 606
第三节 心脏病 606
二、风湿性心瓣膜病 608
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611
四、肺原性心脏病 618
五、高血压病 622
六、高血压危象 626
七、高血压脑病 626
八、高血压性心脏病 627
九、先天性心血管病 628
一、心包炎 635
第四节 心包、心肌、心内膜病 635
二、原发性心肌病 638
三、心肌炎 639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 641
第五节 周围血管病 643
一、多发性大动脉炎 643
二、肢端动脉痉挛病 645
一、反流性食管炎 647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647
第一节 食管、胃部疾病 647
二、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 648
三、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648
四、食管癌 650
五、急性胃炎 651
六、慢性胃炎 653
七、急性胃粘膜病变 655
八、消化性溃疡 656
九、胃粘膜脱垂症 659
十、胃癌 660
十一、胃下垂 663
十二、急性胃扩张 664
十三、胃内结块 665
十四、上消化道出血 667
一、克隆病 670
第二节 肠道疾病 670
二、溃疡性结肠炎 671
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672
四、伪膜性肠炎 674
五、肠结核 675
六、急性肠道缺血综合征 676
七、肠易激综合征 678
八、结肠癌和直肠癌 679
第三节 腹膜疾病 682
一、急性腹膜炎 682
二、结核性腹膜炎 683
第四节 肝胆胰疾病 685
一、慢性肝炎 685
二、肝硬化 688
三、原发性肝癌 690
四、肝昏迷 691
五、细菌性肝脓肿 693
六、阿米巴肝脓肿 694
七、急性胆囊炎 695
八、慢性胆囊炎 697
九、胆石症 699
十、胆道蛔虫症 703
十一、急性胰腺炎 704
十二、慢性胰腺炎 706
十三、胰腺癌 707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710
第一节 肾炎 710
一、急性肾炎 710
二、慢性肾炎 711
三、肾盂肾炎 715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718
第三节 肾结石 719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721
第四节 肾功能衰竭 721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724
第七章 血液系统疾病 727
第一节 贫血病 727
一、贫血 727
二、缺铁性贫血 730
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732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733
五、溶血性贫血 737
六、继发性贫血 739
第二节 出血性疾病 744
一、过敏性紫癜 744
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47
三、血友病 749
第三节 白血病 753
一、急性白血病 753
二、慢性白血病 757
第四节 其它 761
一、血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 761
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763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766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770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774
第一节 脑垂体病 774
一、垂体前叶机能亢进 774
三、垂休后叶机能减退 778
第二节 甲状腺病 779
一、甲状腺机能亢进 779
二、甲状腺机能减退 782
三、单纯性甲状腺肿 783
四、甲状腺炎 785
五、甲状腺癌 786
一、原发性甲状帝腺机能亢进症 790
第三节 甲状帝腺病 790
二、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 794
第四节 肾上腺病 796
一、皮质醇增多症 796
二、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 799
第九章 神经精神病 803
第一节 周围神经病 803
一、三叉神经痛 803
二、坐骨神经痛 805
三、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806
第二节 脊髓病 808
一、急性脊髓炎 808
二、脊髓压迫症 809
第三节 脑部疾患 811
一、脑出血 811
二、脑血栓形成 813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814
四、脑栓塞 815
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815
六、脑囊虫病 816
七、脑积水 817
八、脑脓肿 818
九、癫痫 818
十、脑瘤 821
第四节 肌肉疾病* 823
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823
二、重症肌无力 823
第五节 精神病 825
一、精神分裂症 825
二、躁狂抑郁症 827
三、神经衰弱 828
四、癔病 829
第一节 代谢病 832
一、水平衡失调 832
第十章 代谢与营养缺乏病 832
二、电解质平衡失调 835
三、酸碱平衡失调 851
四、糖代谢病 858
五、高脂蛋白血症 873
六、低脂血症 877
七、肝性血卟啉病 877
第二节 营养缺乏病 879
一、维生素A缺乏病 879
二、核黄素缺乏病 880
三、维生素K缺乏病 881
四、维生素D缺乏病 882
五、坏血病 884
第一节 结缔组织病 886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886
第十一章 结缔组织与免疫性疾病 886
二、红斑性狼疮 889
三、硬皮病 891
四、干燥综合征 893
第二节 免疫性疾病 895
一、过敏性休克 895
二、荨麻疹 897
三、药物反应 899
一、烧伤 906
第十二章 物理因素疾病 906
第一节 烧冻伤 906
二、冻僵和冻伤 912
第二节 其它 915
一、电击伤 915
二、淹溺 916
三、中暑 918
第一节 金属中毒 921
一、铅中毒 921
第十三章 各种中毒 921
二、汞中毒 922
三、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923
四、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925
五、磷化氢和磷化锌中毒 926
第二节 有害气体中毒 926
一、一氧化碳中毒 926
二、二氧化碳中毒 928
三、硫化氢中毒 929
四、氰化物中毒 929
第三节 有机溶剂中毒 931
一、苯中毒 931
二、汽油中毒 932
三、甲醇中毒 933
第四节 农药中毒 933
一、有机磷农药中毒 933
二、有机氮农药中毒 935
三、有机硫农药中毒 936
第五节 食物中毒 937
一、毒蕈中毒 937
二、发芽马铃薯中毒 938
三、含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938
四、糖精中毒 938
五、急性乙醇中毒 939
六、霉菌性食物中毒 939
七、河豚鱼中毒 940
八、动物肝急性中毒 941
第六节 药物中毒 941
一、洛贝林中毒 941
二、乌头、附子中毒 942
三、颠茄与蔓陀罗中毒 943
四、马钱子中毒 944
五、巴豆中毒 945
六、斑蝥中毒 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