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宏曾编著
  • 出 版 社:求实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1231·232
  • 页数:510 页
图书介绍:

序言 1

第一章 远古时期 4

第一节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4

一、猿人时期的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5

二 古人时期的大荔人、马坝人和丁村人等 7

第二节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8

一 母系氏族 8

(一)山顶洞人 9

(二)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10

二 父系氏族 12

(一)龙山文化 13

(二)大汶口文化 14

第三节 远古的神话和传说 16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21

第一节 夏朝 22

一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2

二 夏朝的发展及其衰亡 26

第二节 商朝 27

一 商朝的建立与国家机器的强化 28

二 商朝的生产事业 33

(一)农业 33

(三)手工业 34

(二)畜牧业 34

(四)商业 36

三 商朝的阶级、阶段斗争及商朝的死亡 36

第三节 西周 39

一 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王朝的建立 40

二 西周时期的政治统治制度 43

(一)分封制度的确立和宗法制度的完善 44

(二)国家统治机构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备 46

(三)敬天保民思想与礼刑双修制度 48

(一)井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49

三 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和经济发展 49

(二)西周时期的生产事业 51

四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的激化及西周王朝的灭亡 54

(一)奴隶、国人的反抗与“周召共和” 54

(二)王室衰微和诸侯势力的扩张 57

(三)西戎的人侵与西周王朝的灭亡 58

第四节 春秋 60

一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 62

(一)大国争霸的时代背景 62

(二)大国争霸的概况 63

(三)大国争霸的后果 69

(一)农业 71

二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1

(二)手工业 72

(三)商业 73

三 春秋时期的阶级斗争和地主势力的逐渐壮大 74

(一)奴隶的反抗斗争和国人暴动 74

(二)新兴地主阶级夺取统治权的斗争 76

第五节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 79

一 哲学、文学和史学 80

(一)哲学 80

(二)文学和史学 88

(一)天文历法和数学 91

二 自然科学技术 91

(二)医学 93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 95

第一节 战国 95

一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96

(一)魏国李惺变法 96

(二)楚国吴起变法 98

(三)秦国商鞅变法 99

二 战国时期阶段结构的变化 101

(一)地主阶级 102

(三)工商业奴隶主 103

(二)农民阶级 103

(四)奴隶阶级 104

(五)士 104

三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05

(一)农业 105

(二)手工业 106

(三)商业和城市发展 107

四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秦灭六国 108

(一)兼并战争中重大的历史事件 109

(二)秦一统中国及其历史意义 115

(一)创立“皇帝”称号,皇权至高无上 117

一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加强 117

第二节 秦 117

(二)建立三公九卿制 118

(三)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 118

二 巩固统一国家的各项措施 119

(一)经济 120

(二)政治 120

(三)文化思想 121

(四)军事 122

三 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 123

(一)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爆发的导火线 123

(二)农民政权的建立和秦王朝的灭亡 125

一 西汉初期的经济与政治 129

(一)“与民休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129

第三节 西汉 129

(二)《治安策》与《削藩策》 132

二 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34

(一)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建立“中朝”和设置“刺史”等 134

(二)经济上改革币制、官营盐铁,实行“均输”、“平准”和颁布“算缗”、“告缗” 135

(三)军事上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 137

(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7

三 西汉时期生产事业的发展 138

(一)农业 138

(二)手工业 139

(三)商业和城市 140

四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141

(一)汉武帝反击匈奴与“昭君和番” 142

(二)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与“西域都护”的建置 144

(三)与东北、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147

五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 147

(一)王莽改制的内容及其失败 148

(二)绿林、赤眉起义 149

第四节 东汉 152

一 光武帝的政治经济措施 152

(一)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 152

(二)经济上实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 155

二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和地主庄园经济的形成 157

三 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58

(一)匈奴的分裂和班超出使西域 158

(二)其他各少数族 161

(三)东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61

四 黄巾大起义 163

(一)东汉后期的腐败政治 163

(二)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166

第五节 战国秦汉文化 170

一 哲学和宗教 170

(一)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170

(二)桓谭和王充的唯物论 184

(三)佛教与道教的传播 188

二 文学、史学和艺术 189

(一)楚辞、汉赋与乐府诗 189

(二)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192

(三)绘画和雕刻 193

三 自然科学和技术 194

(一)天文与历法 194

(二)算术和光学 196

(三)医学与化学 196

(四)“司南”和造纸术 197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200

第一节 三国 201

一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2

(一)宫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 202

(二)赤壁之战与三国的建立 203

二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205

(一)曹魏的屯田制与九品中正制 205

(二)诸葛亮辅佐下的刘蜀政权 207

(三)孙权开拓江东和派兵到台湾 208

三 魏晋政权的交替 209

第二节 西晋 210

一 西晋的占田制与户调制 210

二 统治阶级的腐败与“八王之乱” 212

三 “永嘉之乱”和西晋的灭亡 213

第三节 东晋 214

一 东晋的建立和祖逖北伐 215

二 淝水之战 217

三 孙恩、卢循起义 218

第四节 十六国 220

一 十六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 220

二 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的迁徒与初步融合 225

第五节 南朝 226

一 宋、齐、梁、陈的更替 228

二 南方经济的显著发展 229

三 门阀制度 232

第六节 北朝 233

一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递嬗 233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37

(一)实行均田制 237

(二)实行三长制 239

(三)实行班禄制 240

(四)迁都洛阳 240

(五)大力推行汉化 241

三 北方经济的发展 242

(一)农业 243

(二)手工业 244

(三)商业 245

四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和民族大融合 246

(一)六镇起义 246

(二)关陇起义 247

(三)河北起义 248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 250

一 哲学和宗教 250

(一)玄学的兴盛及其流派 250

(二)佛教的滥觞 252

(三)范缜的《神灭论》 255

(四)道教的发展与改造 256

(一)儒学继续保持正宗的地位 259

二 儒学、史学与文学艺术 259

(二)史学、地理学的累累硕果 260

(三)诗、民歌、志怪小说和文学批评 262

(四)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及其他 264

三 自然科学与技术 266

(一)算术、天文与历法 266

(二)医学、药物学与农学 268

(三)炼钢技术与机器制造 269

第五章 隋唐时期 271

第一节 隋 271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272

一 隋朝的统一和前期的经济政治 272

(二)隋初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效果 274

(三)强化中央集权国家的各项措施 276

二 隋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和对高丽的战争 278

(一)与琉求的关系 278

(二)与吐谷浑的关系 279

(二)对高丽的战争 280

三 隋末农民大起义与隋王朝覆亡 282

(一)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82

(二)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覆亡 284

一 唐朝前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287

(一)唐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287

第二节 唐 287

(二)强化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措施 289

二 唐朝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效果 292

(一)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92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94

(三)“开元之治”和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 297

三 唐与边疆告族关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00

(一)唐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300

(二)唐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07

四 唐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唐末农民战争 311

(一)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311

(二)两税法的实行及其后果 316

(三)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318

(四)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319

第三节 隋唐文化 323

一 哲学和宗教 323

(一)佛教的传播和宗派的建立 323

(二)道教和其他外来宗教的传播 326

(三)傅奕、吕才的无神论和韩愈的“道统说” 327

(四)柳宗元的《天说》和刘禹锡的《天论》 328

二 儒学、史学与文学艺术 329

(一)儒学正统地位的加强 329

(二)史学、地理学论著辈出 330

(三)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 331

三 自然科学和技术 334

(一)天文与历法 334

(二)医学与火药的发明 335

(三)赵州桥与雕版印刷的发明 336

第六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338

第一节 五代十国 339

一 五代的更替与周世宗改革 339

(一)五代的更替 339

(二)周世宗改革 340

(一)十国的兴亡 342

二 十国的兴亡与南方经济的发展 342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 343

第二节 北宋 344

一 北宋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345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345

(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347

二 北宋的辽、夏的关系 349

(一)辽国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 349

(二)北宋与辽的关系 351

(三)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352

三 王安石变法 354

(一)北宋前期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反抗斗争 354

(二)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357

四 北宋与金的关系及其灭亡 362

(一)北宋后期的腐败政治和农民起义 362

(二)金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364

(三)北宋与金的关系和北宋的灭亡 365

第三节 南宋 367

一 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关系 367

(一)南宋的建立与钟相、杨么起义 367

(二)南宋与金的关系 370

二 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 373

(一)农业和手工业 373

(二)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 375

三 南宋与蒙古的关系及南宋的灭亡 377

(一)南宋后期的腐败政治与农民起义 377

(二)蒙古的兴起与蒙古帝国的建立 378

(三)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和南宋的灭亡 380

第四节 元 382

一 元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83

(一)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383

(二)军事制度和驿站制度 384

(三)民族分化政策和法律 385

(四)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386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87

二 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387

(二)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389

三 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392

(一)元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392

(二)红巾军大起义 392

(三)朱元璋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394

第五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 396

一 哲学中的理学与反理学 396

(一)周敦颐和二程的理学 396

(二)朱熹的理学 397

(三)陈亮、叶适的反理学 398

(一)《资治通鉴》、《通志》与《文献通考》 399

二 史学与文学艺术 399

(二)宋词、元曲与话本小说 400

(三)山水花鸟画与人物画 404

三 自然科学与技术 405

(一)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武器 405

(二)沈括和《梦溪笔谈》与王祯的《农书》 406

(三)郭守敬的《授时历》和苏颂的水运仪象台 407

(四)针灸学和金元四大医家 408

第七章 明清时期 410

第一节 明 410

(一)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11

一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411

(二)明成祖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414

二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15

(一)“安养生息”政策与生产关系的改善 415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16

三 明朝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张居正改革 417

(一)明朝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417

(二)张居正改革 420

四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422

(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22

(二)某些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423

(一)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425

五 明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25

(二)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管辖 426

(三)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427

(四)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428

六 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429

(一)郑和下西洋 429

(二)驱逐倭寇和援朝战争 430

(三)反对欧洲殖民者的斗争 431

七 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 433

(一)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433

(二)明末农民战争和明王朝的灭亡 437

第二节 清(鸦片战争以前) 441

一 清军入关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442

(一)清军入关与李自成起义军的失败 442

(二)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政权的联合抗清斗争 444

(三)江南和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445

二 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447

(一)设立军机处和内务府 447

(二)建立总督制和保甲牌法 448

(三)加强军事和法律的控制 449

(四)大兴文字狱 449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摊丁人亩制度 450

三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450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52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 453

四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55

(一)平定三藩之乱 455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统一台湾 456

(三)反击沙俄侵略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457

(四)平定蒙古、青海、新疆地区贵族的叛乱 458

(五)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460

(六)继续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460

(一)乾隆、嘉庆期间的腐朽统治 461

(七)清朝的疆域和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461

五 乾嘉时期的腐朽统治和各族人民起义 461

(二)各族人民起义的爆发 462

第三节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文化 465

一 主观唯心论哲学的流行和反对理学的斗争 465

(一)王守仁的“心学”和李贽的反理学 465

(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的唯物主义思想 466

(三)戴震的唯物论和反理学思想 468

二 考据学、史学和图书编纂 468

(一)乾嘉考据学的兴盛 468

(二)史学的发达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469

(一)《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470

三 古典小说和戏剧 470

(二)《红楼梦》及其他小说 471

(三)《牡丹亭》和《桃花扇》 473

四 自然科学和技术 474

(一)《本草纲目》和《医林改错》 474

(二)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 475

(三)《农政全书》和《豳风广义》 475

附录 478

历史复习与解题的一般方法 478

重要事件年表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