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信息时代在召唤 5
第一章 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 5
第一节 信息技术 5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构成 5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6
第二节 信息产业 8
(一)信息产业的构成 8
(二)信息社会中最庞大、最重要的产业 9
第三节 信息经济 10
(一)信息经济就是信息化的经济 10
(二)信息经济就是数字化的经济 12
(三)信息经济就是网络化的经济 12
第四节 信息基础结构 14
(一)信息基础结构的基本内容 14
(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将直接作用于生产力过程 15
第五节 信息社会 18
(一)“信息社会”概念的来源 18
(二)判定信息社会的两种标准 19
(三)关于人类是否已进入信息社会的争议 20
(四)信息社会必须是信息充分共享的社会 21
第二部分 层出不穷的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 24
第二章 印刷媒介: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 24
第一节 当代印刷术革命 24
(一)告别铅与火 25
(二)中国实施“748”工程 28
第二节 当代出版业革命 36
(一)电子出版物的兴起 36
(二)中国的电子出版物 39
第三章 当代多种传播媒介的互相竞争与融合 44
第一节 音像制品的发展 44
(一)录音制品 44
(二)录像制品 49
第二节 风行全球的卡拉OK和电子游戏 53
(一)卡拉OK 54
(二)电子游戏 55
第三节 媒介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 61
(一)新老媒介相互竞争,影响力各有消长 61
(二)新老媒介在竞争中相互融合 63
(三)老媒介运用新技术以求生存 65
第四节 媒介与市场 66
(一)VCD在中国的成功之道 66
(二)性能价格比与DVD的未来 68
第四章 新兴电子传播媒介 70
第一节 关于“新媒介”的概念 72
(一)“新媒介”提法的由来和发展 72
(二)关于“新媒介”主要特征的探讨 74
(三)新媒介开拓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新局面 75
第二节 电视媒介的重大发展 77
(一)有线电视的发展 79
(二)卫星直播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 95
(三)图文电视与大型电脑数据库 102
第五章 “第四大众传媒”的崛起: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 111
第一节 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 112
(一)国际互联网络的起源 112
(二)国际互联网络的现状和前景 113
第二节 互联网络的功能 113
(一)电子邮件功能 114
(二)远程登录功能 114
(三)网络新闻功能 114
(四)文件传送功能 115
(五)环球信息查询浏览功能:环球网 115
第三节 互联网络的作用 116
(一)社会效益一例:全球诊断罕见危难病症 116
(二)经济效益一例:国际经贸资讯信息 116
第四节 互联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 117
(一)网络普及可能带来的某些社会问题 118
(二)跨国文化交流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119
第五节 中国步入计算机网络时代 120
(一)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 120
(二)开放性的商业化网络阶段 122
(三)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预测 126
第六节 中国信息资源网的建设 127
(一)“三金”工程和“网络热” 128
(二)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建设的成就 129
(三)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建设面临的问题 130
第七节 电子报刊的兴起 131
(一)全球印刷媒介纷纷上网 131
(二)中文报刊积极进入互联网络 132
第三部分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发展 135
第六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政治、法律 135
第一节 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136
(一)新世纪世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探讨:文明的冲突 136
(二)经济发展置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138
第二节 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与国家政治 141
(一)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141
(二)美国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建设计划 142
(三)建立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提出和实施 145
(四)必须建设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147
第三节 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与法律、法规 149
(一)网络社会面临新的社会规范 149
(二)信息流通自由与对传播内容的管制 151
(三)新技术、新媒介与个人隐私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158
(四)互联网络与国家、社会安全的保护 161
(五)我国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 165
第七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经济发展 169
第一节 新技术革命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169
(一)“第三次浪潮”和“后工业社会” 169
(二)“大趋势”和“信息社会” 171
(三)“资源一工具一生产力”的连锁反应 173
(四)近现代的三次工业革命和四次技术革命 174
(五)信息化是第四次新技术革命的历史使命 176
第二节 信息经济的崛起与国民经济信息化 178
(一)信息产业成为第四大产业 179
(二)信息型经济需要先进的信息基础结构建设 183
第三节 信息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活动 188
(一)互联网络主导的金融业革命已经揭开序幕 188
(二)远距离工作和管理将成为发展趋势 190
(三)防止电脑化和非电脑化世界的两极分化 192
第八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文化 194
第一节 新技术、新媒介对传统文化冲击 194
(一)文化工作方式和环境的剧变 195
(二)传统文化经验的失落 196
第二节 文化认同和文化对抗 198
(一)全球文化一体化趋向及其带来的问题 198
(二)文化的冲突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199
(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与科学技术 201
(四)固守传统与追求普遍价值的双重趋向 202
第九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生活 204
第一节 “无所不在”的办公室 205
第二节 没有教室的“学校” 208
第三节 家中的“购物天堂” 210
第四节 电脑里的“白衣天使” 211
第五节 消闲娱乐的新天地 214
第四部分 赢得进入新世纪的“护照” 218
第十章 信息高速公路将引发大众传播革命 218
第一节 媒介发展的基本法则 219
(一)传统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挑战 219
(二)旧媒介的生存法则 220
(三)新媒介的成功法则 221
(四)新旧媒介共同遵循长期共存法则 223
第二节 报纸、广播、电视将面目全非 224
(一)报纸:由印刷报纸到电脑网络报纸、电子便携报纸 224
(二)电视:数字式、高清晰度、互动式家庭影院 229
(三)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变革 232
第三节 新闻采访方式将发生的根本性变革 234
(一)电脑辅助新闻学应运而生 234
(二)电脑辅助新闻学的主要内容 235
(三)网络采访:日常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段 237
第四节 新闻报道和编辑方式将发生的根本性变革 239
(一)超文本结构写作与报道 239
(二)电脑网络编辑系统 241
第五节 新闻发行和传送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243
第六节 受众地位及其与媒介关系的根本变革 244
(一)受众将主动掌控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244
(二)受众将容易地获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 245
(三)受众将拥有随时发布新闻和生产新闻产品的能力 246
第七节 媒介角色的根本变化 246
(一)突性新闻事件发布者的地位将逐步减弱 247
(二)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将更显突出 247
第十一章 赢得进入信息社会的“护照” 249
第一节 积极发展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 249
(一)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 249
(二)国际互联网络:迈向信息高速公路的阶梯 257
(三)变“电脑黑洞”为“电脑宝马” 261
第二节 迎接大众传播媒介面临的重大革命 274
(一)数字式电脑孕育着机遇 275
(二)培养多媒体、超文本报道记者 282
(三)建立崭新的网络交流学 287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