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 6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第11号 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综合评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地质矿产部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综合评价组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116010262
  • 页数:279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黄淮海平原自然地理与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5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5

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0

第三节 水文地质分区 11

第二章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形成 17

第一节 降水特征 17

第二节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19

第三节 岩性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 20

第四节 地下水开采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 24

第三章 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参数研究 29

第一节 水文地质参数的求取方法及其计算成果 30

一、利用抽水试验求水文地质参数 31

二、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料求水文地质参数 38

三、卡明斯基有限差分法求水文地质参数 56

四、其它室内、室外试验求水文地质参数 58

第二节 水文地质参数使用值的确定 63

一、水文地质参数变化的必然性 63

二、水位变动带释水率(Sy)系列值的确定 65

三、降水入渗系数(α)系列值的确定 68

四、水平渗透系数(Kr)采用值的确定 71

五、其它水文地质参数采用值 74

第三节 水文地质参数的质量评估 76

一、均衡法 76

二、抽水试验的模拟验算 77

三、多种方法求参对比 79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降水入渗系数的区域分布 79

一、降水入渗系数区域分布规律 81

二、降水入渗系数值的分区类别 84

三、降水入渗系数分区背景值及区间值 89

第四章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计算 92

三、评价的水质标准 93

一、计算内容…………………………………………………………………………………………………………………93…二、计算分区 93

第一节 评价内容及一些原则规定 93

四、均衡项的确定 94

第二节 浅层地下水天然资源 95

一、浅层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95

二、浅层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104

三、计算成果及均衡检验 107

第三节 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 111

第四节 浅层地下水多年调节计算 114

第五节 深层承压水可开采量 118

第六节 总水资源和总可利用量 119

第五章 咸水水文地质条件 121

第一节 咸水分布规律及埋藏条件 121

一、咸水分布规律 121

二、咸水埋藏条件 121

第二节 咸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123

一、浅层咸水水化学特征 123

三、浅层咸水水化学演变规律 126

二、深层咸水水化学特征 126

第三节 咸水动态及水力联系 129

一、咸水水位动态特征 129

二、咸水水化学动态特征 130

三、咸水的水力联系 130

第四节 咸水富水性 134

第五节 咸水成因 135

一、咸水形成条件分析 135

二、咸水成因分类 136

第六章 咸水利用试验总结 139

第一节 咸水的利用 139

一、咸水的直接利用 140

二、咸水的间接利用 142

三、咸水的其他利用 144

第二节 开采利用浅层咸水的水文地质意义 150

第一节 小麦全生长期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的动态与均衡 154

第七章 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动态与均衡 154

第二节 咸水灌溉后至汛期土壤盐分动态与均衡 157

第三节 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的年均衡 161

第四节 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组成的变化 164

第八章 咸水灌溉条件的确定 168

第一节 咸水盐类特征及评价指标 168

一、咸水盐类特征 168

二、咸水评价指标 168

第二节 水盐、土盐均衡关系分析 171

第三节 咸水利用范围的确定 174

一、作物耐盐极限值的讨论 174

二、咸水利用范围的确定 177

第九章 咸水改造及其方案的确定 179

第一节 咸水改造经济效益分析 179

第二节 咸水改造与咸水利用的相互关系 180

第三节 咸水改造技术方案的确定 183

第二节 咸水改造利用水文地质分区原则 187

第一节 分区的指导思想 187

第十章 咸水改造利用水文地质分区 187

第三节 咸水改造利用水文地质分区概述 188

第十一章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分析 193

第一节 盐碱地的分布规律 193

第二节 盐碱地的形成条件分析 194

一、气候 194

二、水文 195

三、地形地貌 196

四、水文地质 197

五、海侵、海潮 201

六、人为活动 202

第三节 盐碱地的发展趋势 203

第十二章 盐碱地的成因类型 206

第一节 内陆型盐碱地 206

第二节 滨海型盐碱地 208

一、盐碱地的化学类型 209

第三节 盐碱地化学类型及盐碱化程度分级 209

二、盐碱化程度分级 211

三、盐碱地对作物危害的分析 211

第十三章 盐碱地的防治及综合利用 213

第一节 水文地质措施 213

一、井灌井排 213

二、抽咸换淡 216

三、健全排灌系统 218

四、大定额洗盐、排成 221

第二节 农业措施 222

一、种稻改良盐碱地 222

二、引黄放淤改良洼涝盐碱地 223

三、深耕细作改良盐碱地 223

四、用化学药剂改良盐碱地 224

五、培肥改良盐碱地 225

二、种植抗盐作物,发展多种经济 226

一、边改良边利用 226

第三节 盐碱地的综合利用 226

三、植树造林,改变小气候 227

四、发展渔、牧业 227

第十四章 盐碱地防治分区 228

第一节 盐碱地防治分区原则 228

第二节 盐碱地防治分区 228

第十五章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综合评价 237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潜力及开发利用分区 237

第二节 黄淮海平原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246

第三节 黄淮海平原水质评价 249

第四节 几个主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250

第十六章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综合治理建议 256

结语 261

主要参考文献 262

英文摘要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