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气象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忠汉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13187·1
  • 页数:541 页
图书介绍:

(三)观测场的维护 1

(四)观测室和观测点 1

目录 1

编者的话 1

第一部分 建站知识 1

一、观测场所的建立 1

(一)观测场地的选择 1

(二)观测场地的建设 1

(五)观测场内仪器的安置 2

(二)时间差和经纬仪测定法 3

(一)地图法 3

二、经纬度的测定 3

(二)用罗盘(磁针)测定法 4

(一)用北极星测定法 4

三、南北方向线的测定 4

(四)根据地物特征判断南北方向 5

(三)用日中线测定法 5

(五)利用太阳和时表判定方向 6

(二)气压测高法 7

(一)水准仪测量法 7

四、拔海高度的测定 7

(四)我国主要城市经纬度和拔海高度表 8

(三)地图法 8

(二)测定目标物(灯)的方位和距离 9

(一)目标物(灯)的选择 9

五、能见度目标物(灯)的选择和测绘 9

(三)登记目标物(灯)的方位和距离 10

(一)毛发湿度表示度值订正曲线图的绘制方法 12

六、毛发湿度表示度值订正表的制作 12

(四)绘制目标物(灯)分布图 12

七、气压查算简表的制作 13

(二)毛发湿度表示度值订正表的制作方法 13

(一)本站气压值查算简表的制作 14

(二)海平面气压值查算简表的制作 15

八、台站迁址及对比观测的要求 17

(三)气压高度订正值查算简表的制作 17

九、缺测记录对有关统计值影响程度的分析方法 18

(二)天亮、天黑时刻表 21

(一)天亮、天黑时刻的计算方法 21

十、天亮、天黑时刻的计算 21

(三)日出时刻表 24

(四)日没时刻表 25

(二)月出、月没、月相时刻推算步骤 26

(一)月出、月没时刻计算 26

十一、月出、月没、月相时刻的计算 26

十二、公历平年各日顺序累积天数表 27

(一)四次观测日平均值查算表 28

十三、月总簿统计查算表 28

(二)二十八天月平均值查算表 29

(三)三十天月平均值查算表 30

(四)三十一天月平均值查算表 31

(七)三十天四次记录频率查算表 32

(六)二十八天四次记录频率查算表 32

(五)四次日平均值查算表 32

(十)三十天二十四次记录频率查算表 33

(九)二十八天二十四次记录频率查算表 33

(八)三十一天四次记录频率查算表 33

十四、各观测项目记录单位和记录要求 34

(十一)三十一天二十四次记录频率查算表 34

十五、世界气象组织对气象观测准确度的要求 35

十六、天气学对自动气象站准确度的要求 38

(二)各种温标的基点和换算 39

(一)空气温度的概念 39

第二部分 地面气象观测 39

一、空气温度 39

(三)测量气温的方法 41

(一)湿度的概念 46

二、空气湿度 46

(四)观测温度读数时的注意事项 46

(五)人体对气温、湿度的感觉情况 46

(六)有关温度的几个名词定义 46

(二)测量湿度的方法 48

(三)其他测量湿度的方法介绍 59

(四)有关水汽的几个名词定义 62

(二)气压的单位及其换算 63

(一)气压的概念 63

三、气压 63

(三)测量气压的方法 64

(四)本站气压及其订正 68

(五)海平面气压及其订正 69

(六)场面气压及其计算 70

(九)气压高度公式 71

(八)不同气温、气压条件下的单位高度气压差 71

(七)单位高度气压差计算 71

(十一)气压计算盘 72

(十)气压变量 72

(十二)有关气压的几个名词定义 73

(十三)假定零点高度的计算 74

(一)云状分类 76

四、云 76

(三)各类低云的判定 78

(二)各类主要云的特征表 78

(四)各类中云的判定 79

(五)各类高云的判定 80

(六)云状电码 81

(七)云的演变规律 83

(八)相似云的区别 84

(九)夜间云状的观测 87

(十)观测云的错觉 88

(十一)系统云、指示云、地方性云 89

(十二)云高计算方法 90

(十五)云量的估计 92

(十四)云向、云速的观测 92

(十三)云距的估计 92

(十八)各种云中水滴有效直径的频率 93

(十七)各种云中含水量(ω)的频率 93

(十六)各类云的云滴半径范围和平均半径 93

(二十)有关云的几个名词定义 94

(十九)各纬度平流云高度 94

(一)风的概念 95

五、风 95

(二)测风的方法 96

(三)各种风级下风压数值表 103

(四)港埠大风信号及说明 104

(三)夜间能见度观测 105

(二)白天能见度观测 105

六、水平能见度 105

(一)水平能见度的概念 105

(五)海面能见度参照表 106

(四)能见度等级表 106

(九)夜间能见度与白天能见度的关系 107

(八)不同视角目标的能见距离系数 107

(六)海面能见度等级表 107

(七)某些目标的能见距离系数 107

(二)降水强度划分 108

(一)降水量的概念 108

(十)能见度等级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108

七、降水 108

(四)降水量的测定 109

(三)降水特性判定 109

八、天气现象 112

(一)天气现象的特征 113

(三)霜、雾淞、雨淞区分表 115

(二)几种容易混淆的降水现象区别表 115

(六)积冰类型及其特点 116

(五)高吹雪现象强度判定表 116

(四)扬沙、沙尘暴、浮尘、霾、烟幕、轻雾区别表 116

(七)初终日累计日数查算表 117

(二)日照测定的方法 119

(一)日照的概念 119

九、雪深和雪压 119

(一)积雪深度的测定 119

(二)积雪密度的测定 119

(三)雪压的测定 119

十、日照与日射 119

(三)日射观测反射率读数强度查算表 120

(四)太阳直接辐射表读数强度换算表 121

(六)太阳倾角表 122

(五)拉鲍柯夫图 122

(七)sin与cos函数和按照cost求时间表 123

(八)黑体辐射ET 125

(九)日照量别日数时数值 126

(二)日(月)华 130

(一)日(月)晕 130

十一、蒸发量 130

(一)蒸发量公式 130

(二)蒸发量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130

十二、地温 130

十三、冻土 130

十四、电线积冰 130

十五、天象 130

十六、海象 131

(十二)虹 131

(三)月环 131

(四)晖线 131

(五)霞 131

(六)断虹 131

(七)低吹雪 131

(八)拉磨雷 131

(九)横闪 131

(十)峨眉宝光 131

(十一)海市蜃楼 131

(三)空气密度偏差量 132

(二)相对密度及其计算 132

(一)海吼 132

(二)涌 132

(三)海洋潮汐 132

(四)海水表层水温 132

(五)海水发光 132

十七、空气密度 132

(一)绝对密度及其计算 132

(四)制氢原料配量 133

(三)制氢原料 133

第三部 分空中风观测 133

一、制氢 133

(一)氢气的性质 133

(二)制氢的化学反应式 133

(二)球皮颜色的选择 134

(一)气球的规格、型号 134

(五)制氢过程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134

二、气球 134

(四)气球的充灌 135

(三)球皮的保管 135

(二)测风经纬仪的安置 137

(一)各种类型测风经纬仪的技术性能 137

三、测风经纬仪 137

(三)测风经纬仪的检查 138

(四)短时间失视时的观测 139

(三)拂晓和黄昏时的观测 139

四、复杂情况下的观测 139

(一)气球过顶时的观测 139

(二)气球经过太阳面时的观测 139

(一)单经纬仪测风原理 140

五、空中风的计算 140

(二)计算层风的计算 141

(三)规定高度风的计算 144

(四)热成风的计算 146

(一)701型雷达的组成和性能 147

六、701型雷达测风 147

(五)高度合成风的计算 147

(三)701型雷达的标定 148

(二)701型雷达场地的地形要求 148

(四)701型雷达施放检验资料的整理 151

(五)701型雷达的探测实施 152

(四)根据圆周长度和净举力测定气球升速 156

(三)不同气压和温度下一立方米工业氢气的举力 156

七、有关资料 156

(一)测风气球的容积与其圆周长度的关系 156

(二)制氢筒的抗压力 156

(五)在标准密度下根据气球重量和净举力测定气球升速 158

(六)根据气压、温度查升速密度订正值 159

(七)标准密度升速值 160

(八)净举力查算表 161

(一)探空仪的技术性能 163

(九)风向、风速内插表 164

一、59型探空仪的用途、性能和组成 168

第四部分 空中温度、湿度、气压探测 168

(三)气压感应器 169

(二)温度感应器 169

(六)电码筒 170

(五)直流微型电动机 170

(四)湿度感应器 170

(二)外观检查 172

(一)核对检定证 172

(七)发射机 172

二、无线电探空仪机械和电路部分的检验 172

(一)气压感应器灵敏度的检查和检定 173

三、感应器灵敏度的检查和检定 173

(三)清洗和润滑 173

(四)检查指针压力 173

(五)测试电路 173

(三)温度基点变量的预先检查 175

(二)湿度感应器的老化、基点检查和灵敏度检定 175

(二)基值测定合格标准 176

(一)基值测定方法 176

四、基值测定 176

六、探空气球的充灌 177

(二)温度、湿度初算 177

五、初算 177

(一)气压初算 177

(二)求取各规定等压面的要素值 178

(一)绘制时间要素曲线 178

七、探空仪装配 178

八、探空信号的记录 178

九、探空记录的整理 178

(三)求取各规定等压面的拔海高度和点绘时间高度曲线 180

(五)选择对流层顶 181

(四)选择特性层 181

(六)选择零度层 182

(一)温度、湿度读数尺的制作方法 183

十、附录 183

(三)探空仪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184

(二)求取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184

(一)气象电传广播规程 185

一、气象广播规程 185

第五部分 气象通信 185

(二)气象莫尔斯广播规程 188

(三)气象传真广播规程 190

(一)原则 194

二、气象电传传输规程 194

(四)气象广播常用用语和莫尔斯电码符号 194

(二)气象电传传报规程 195

三、气象报告的报头 200

六、我国一些高山站的地理位置和拔海高度 201

五、字母的电码符号 201

四、国际通用电码符号 201

八、相当于700毫巴高度的一些测站 202

七、相当于850毫巴高度的一些测站 202

九、拍发场面气压的测站及高度 203

(一)天气图底图常用的投影方法 204

一、天气图底图 204

第六部分 天气图分析 204

(二)误差的处理 206

(一)误差的判断 206

(二)天气图底图比例尺 206

(三)天气图纸规格和种类 206

二、对记录误差的判断与处理 206

(一)等值线分析原则 209

三、地面图分析 209

(四)确定锋面位置的注意事项 210

(三)地形等压线的分析 210

(二)等值线分析注意事项 210

(五)地面天气图的分析步骤 213

(一)地面△P24图的分析 214

五、高原地区天气图表的分析 214

四、流线的分析 214

(一)流线的概念 214

(二)绘制流线注意事项 214

(三)常见水平流场型式 214

(二)地面气压、温度距平图的分析 215

(一)温度对数压力图上各种温、湿特性值的求法 216

六、温度对数压力图的分析 216

(三)高原地区空中图分析的注意事项 216

(二)温度对数压力图上等压面位势高度的计算 217

(三)逆温性质的分析 218

(五)大气稳定度的分析 219

(四)云层的分析 219

(二)分析冷暖平流和大气稳定度 220

(一)计算热成风 220

七、单站空中风图的应用 220

(三)判断测站附近的气压系统 221

(一)空间垂直剖面图的分析 222

八、剖面图的分析 222

(一)地面天气图 224

九、传真图 224

(二)气压、温度、湿度时间垂直剖面图 224

(三)大洋波浪图 225

(二)高空天气图 225

(四)卫星云图分析图 226

(六)旬平均海平面水温图 228

(五)海冰状况图 228

(三)寒潮的源地和路径 231

(二)寒潮过程等级的划分 231

第七部分 天气过程和天气系统 231

一、寒潮 231

(一)寒潮的定义 231

(四)冷高压和寒潮活动的频率 232

(六)寒潮爆发的预报 233

(五)东亚寒潮天气形势和天气特点 233

(二)春季的连阴雨(低温阴雨) 235

(一)连阴雨天气的定义 235

(七)寒潮路径的预报 235

二、连阴雨天气过程 235

(三)初夏江淮流域的梅雨 236

(五)秋季西南地区连阴雨 237

(四)秋季长江中下游连阴雨 237

(四)蒙古气旋减弱消失的预报 238

(三)蒙古气旋发生、发展的预报 238

(六)西北地区东南部的秋季连阴雨 238

三、蒙古气旋 238

(一)蒙古气旋的概况 238

(二)蒙古气旋发生、发展的空中形势 238

(一)东北冷涡的概况 240

五、东北冷涡 240

(五)蒙古气旋的移动预报 240

四、东北低压 240

(一)东北低压的概况 240

(二)东北低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240

(三)东北低压发展的预报 240

(二)黄河气旋的移动 241

(一)黄河气旋的概况 241

(二)东北冷涡的种类及形成 241

(三)东北冷涡移向的预报 241

(四)东北冷涡移速的预报 241

六、黄河气旋 241

(二)东海气旋生成的天气形势 242

(一)东海气旋的概况 242

(三)夏半年黄河下游气旋发生、发展、减弱的预报 242

七、东海气旋 242

(四)3~5月江淮气旋(波)生成地区预报的经验 243

(三)江淮气旋的预报 243

(三)东海气旋的预报 243

八、江淮气旋 243

(一)江淮气旋的概况 243

(二)江淮气旋发生地区和移动路径 243

(一)江淮切变线的概况 244

九、江淮切变线 244

(一)西南涡的概况 245

十、西南涡 245

(二)江淮切变线形成的预报 245

(三)江淮切变线移动的预报 245

(四)江淮切变线消失的预报 245

(三)西南涡发展、移动的预报 246

(二)西南涡的形成与500毫巴低压槽前负变高强度的关系 246

(二)西太平洋高压活动的预报 248

(一)西太平洋高压的概况 248

十一、西太平洋高压 248

(一)台风的概况 249

十二、台风 249

(三)卫星云图在西太平洋高压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249

(二)台风发生发展的预报 250

(四)台风的移动及其预报 252

(三)在我国登陆的台风 252

(五)南海台风 259

(四)飑线形成的条件 264

(三)飑线与冷锋的区别 264

十三、飑线 264

(一)飑线的概况 264

(二)飑线的特征 264

(二)龙卷的特点 265

(一)龙卷的概况 265

(五)飑线的移动 265

十四、龙卷 265

(三)龙卷的形成 266

(一)赤道辐合带 267

十五、热带天气系统 267

(二)东风波 268

(三)赤道反气旋 269

(四)云团 270

(一)冬季高原上空的短波槽 271

十六、高原天气系统 271

(五)移入热带地区的冷锋 271

(三)高原低涡 272

(二)高原切变线 272

(四)青藏高压 274

(一)大气中几类主要气旋的比较 276

十七、附录 276

(二)台风(飓风)名称 277

(一)外推法 279

一、空中气压系统的预报方法 279

第八部分 天气预报 279

(四)温度平流原理的应用 280

(三)涡度平流原理的应用 280

(二)变高法 280

(一)变压法 281

二、地面气压系统的预报方法 281

(五)其他经验规则 281

(三)涡度平流与温度平流原理的应用 283

(二)引导气流法 283

(五)统计资料的应用 284

(四)其他经验规则 284

(一)锋面移动的预报 285

三、锋面的预报 285

(五)统计资料的应用 286

(四)锋生、锋消区域及其季节变化 286

(二)锋生预报指标 286

(三)锋消预报指标 286

(六)我国各地区的锋 287

(一)地面气温的预报 293

四、气温的预报 293

(二)灾害性温度的预报 294

(一)地面大风的预报 298

五、风的预报 298

(二)空中风的预报 301

(三)急流及其预报 302

(四)低空急流及其预报 303

(一)低云的预报 304

六、云的预报 304

(二)中高云的预报 305

(三)几种计算低云高的经验公式 306

(二)根据天气形势预报雷暴 307

(一)雷暴形成的条件 307

七、雷暴的预报 307

(四)预报对流天气常用的稳定度指数 309

(三)应用薄层法预报雷暴 309

(五)雷暴大风和飑的预报 318

(三)冰雹预报程序 320

(二)我国大范围降雹的主要天气形势 320

八、冰雹的预报 320

(一)冰雹形成的条件 320

(四)预报冰雹的几种方法 322

(五)附录 325

(一)暴雨形成的条件 327

九、暴雨的预报 327

(二)暴雨的分析方法 329

(三)暴雨的预报方法 331

(四)我国各地区暴雨预报着眼点 333

(五)附录 335

(一)辐射雾的预报 336

十、能见度的预报 336

(二)海雾的预报 338

(三)烟的预报 339

(四)风沙的预报 340

(五)空中能见度的预报经验 341

(一)中期天气预报 342

十一、中长期天气预报 342

(二)长期天气预报 353

(一)应用单站气象要素时间曲线图预报天气 357

十二、单站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357

(二)应用单站空中风时间剖面图预报天气 358

(三)应用点聚图预报天气 359

(四)应用天象、物象预报天气 360

(一)卫星云图基础知识 361

十三、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361

(二)卫星云图照片 362

(三)卫星云图分析的基本方法 363

(五)几类天气系统的云图特征 368

(四)天气尺度云系的识别 368

(六)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370

(八)地球同步卫星云图 372

(七)甚高分辨扫描辐射仪云图 372

(九)附录 373

(一)测雨雷达基础知识 374

十四、测雨雷达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374

(二)测雨雷达回波形状的区分 376

(三)回波性质的分析和判断 377

(四)各种天气系统下雷达回波特征 380

(五)雷达探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382

(六)附表 383

(一)能量天气学分析预报基础知识 384

十五、能量天气学预报方法 384

(二)能量天气学分析预报工具 388

(三)气压系统的能量特征 396

(一)概率统计预报基础知识 397

十六、天气预报中的概率统计方法 397

(二)常用数理统计预报的方法 404

(三)附表 419

(一)季节的形成 423

一、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423

第九部分 气候和气候资料 423

(三)二十四节气 424

(二)四季的划分 424

(一)柯本气候分类法 425

二、气候分类 425

(四)自然天气季节 425

(五)候平均气温分级 425

(二)我国的气候区划 428

(一)常用气候统计项目 432

三、气候资料的统计和整理 432

(二)气候特征图示法 434

(三)气温资料的整理 435

(五)风资料的整理 437

(四)湿度资料的整理 437

(六)降水资料的整理 439

(一)我国年降水日数分布 441

四、气候资料 441

(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 442

(三)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布 443

(四)我国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分布 444

(五)我国年相对湿度分布 445

(六)我国年总云量分布 446

(七)我国年日照时数分布 447

(八)我国年平均初霜期分布 448

(九)我国主要城市各月0℃层、-20℃层平均高度 449

(十)我国主要城市各月高空偏东风层下限 451

(十一)我国主要城市一月和七月对流层顶平均高度和平均气温 452

(十二)我国二十六城市气候简况 453

(十三)世界气候之最 456

(十四)中国气候之最 457

五、有关气候的几个名词定义 458

(二)奇雨统计 460

(一)“九九”日期计算表 460

六、附录 460

(二)散度和涡度的计算 461

(一)地转风的计算 461

第十部分 物理量计算、天气分析预报常用公式和数表 461

一、物理量的计算 461

(三)铅直速度的计算 468

(四)水汽输送的计算 471

(五)降水量的估算 476

(一)空气的基本性质 479

二、天气分析预报常用公式 479

(二)空气的水平运动 480

(三)大气热力学 483

(四)大气动力学 485

(一)各层等压面上从td求q(单位:克/千克)的查算表 489

三、天气分析预报常用数表 489

(二)位温θ(℃)查算表 490

(三)从(t,t-td)(℃)求θse(K)查算表 491

(四)水汽通量数值表 493

(五)科氏参数和罗斯贝参数表 497

(六)铅直速度W与ω换算 498

(二)地球 500

(一)太阳 500

第十一部分 有关知识 500

一、自然知识 500

(一)地理位置 501

二、我国地理简介 501

(三)月球 501

(三)我国主要山脉 502

(二)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502

(四)我国主要山峰 503

(六)我国主要湖泊 504

(五)我国主要河流 504

(九)平原 505

(八)盆地 505

(七)高原 505

(二)海浪 506

(一)海洋潮汐 506

(十)沙漠 506

三、海洋知识 506

(三)海啸 508

(一)地震及其名词定义 510

四、地震知识 510

(四)海冰 510

(四)地震预报常识 511

(三)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511

(二)地震波的传播 511

五、历法知识 512

(一)阳历和阴历的制定方法 512

(二)夏历闰月的制定方法 513

(三)阳历闰年的制定方法 513

(四)干支表 513

六、数学 514

(一)指数 514

(二)对数 514

(三)三角函数 514

(四)行列式 516

(五)矩阵 516

(六)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法(高斯消去法) 519

(七)数学常数 520

七、物理 520

(一)力学 520

(三)光学 522

(四)云雾物理 522

(二)热学 522

(五)物理常数 523

(一)国际制(SI)基本单位 524

(二)国际制(SI)词冠 524

八、常用单位及其换算 524

(三)常用物理量及单位 525

(四)统一米制计量单位 526

(五)米制和英、美制换算 526

(六)英尺换算成米表 528

(七)每小时公里换算成每秒米表 529

(八)每小时海里换算成每秒米表 529

(九)每小时海里换算成每小时公里表 530

(十二)不同气温时的声速 531

(十一)100公里每天与米每秒之间的换算 531

(十三)海平面上各纬度的重力加速度值 531

(十)能、功、热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531

(十五)单位经度和单位纬度的距离 532

(十六)无线电频率划分 532

(十四)地图比例尺 532

九、世界各地时差对照表 533

十、气象常用符号 533

十一、字母表 538

(一)希腊字母表 538

(二)汉语拼音 539

十二、气象学史略年表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