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钩针的命名 1
第二节 钩针的特点 1
第三节 钩针疗法的立论依据 4
第四节 钩针疗法的现实意义 6
第二章 经络腧穴 8
第一节 经络 8
一、经络概述 8
二、经络的组成 9
三、经络的作用 15
四、经络学说与钩针疗法 17
第二节 腧穴 18
一、腧穴概述 18
二、腧穴的分类 19
三、腧穴的命名 21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23
五、腧穴的主要作用 28
六、腧穴的主治规律 29
七、特定穴及其临床应用 32
第三章 腧穴的应用 40
第一节 十四经穴 40
一、手太阴肺经穴 40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50
三、足阳明胃经穴 65
四、足太阴脾经穴 94
五、手少阴心经穴 109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117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130
八、足少阴肾经穴 170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 188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196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211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240
十三、任脉经穴 252
十四、督脉经穴 268
第二节 奇穴 285
一、头颈部奇穴 286
二、躯干部奇穴 293
三、四肢部奇穴 297
第四章 辨证施治与治疗原则 307
第一节 辨证施治 307
一、八纲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 307
二、脏腑经络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 311
第二节 治疗原则 318
第三节 钩针的选穴与配穴 321
一、选穴 321
二、配穴 322
第一节 钩针针具 326
一、钩针的形状、制作和应用 326
第五章 钩针技术 326
二、钩针的保管和维修 327
第二节 指力和手法的练习 328
一、指力练习 328
二、手法练习 329
第三节 施术前准备 330
一、检查用具 331
二、重视消毒 331
三、体位选择 332
第四节 钩针操作要领 335
第五节 钩针的刺法 336
一、点刺法 337
二、散刺法 337
三、扣刺法 337
四、刺络法 338
第六节 钩针的进针法 339
一、持针式 339
二、进针法 340
一、提插法 343
第七节 钩针的进针后手法 343
二、弹拨法 345
三、钩拉法 345
四、推刮法 347
五、震颤法 348
六、按摩法 348
第八节 得气与补泻 350
—、得气 350
二、补泻 351
第九节 钩针的出针法 353
第十节 钩针疗法的疗程和注意事项 354
一、疗程 354
二、注意事项 355
第一节 内科病证 359
一、感冒 359
第六章 临床治疗 359
二、支气管炎 361
三、支气管扩张 363
四、高血压 365
五、急性胃炎 367
六、慢性胃炎 369
七、急性腹泻 371
八、慢性腹泻 372
一、颜面神经麻痹 374
第二节 神经科病证 374
二、头痛 376
三、偏头痛 379
四、枕神经痛 381
五、颅脑损伤综合征 383
六、臂丛神经痛 385
七、坐骨神经痛 387
八、股外侧皮神经炎 389
一、颈椎综合征 390
第三节 骨伤科病证 390
二、肩周炎 392
三、落枕 394
四、狭窄性腱鞘炎 395
五、滑液囊肿 397
六、肱骨外上髁炎 398
七、肱骨内上髁炎 400
八、急性腰扭伤 402
九、棘上韧带损伤 403
十、腰肌劳损 405
十一、肋软骨炎 406
十二、肥大性脊柱炎 408
十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410
十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411
十五、尾骶关节挫伤 413
十六、膝副韧带损伤 415
十七、骨性膝关节炎 416
第四节 皮肤科及外科病证 418
一、带状疱疹 418
二、急性毛囊炎 420
三、斑秃 421
第五节 儿科及妇科病证 423
一、婴儿腹泻 423
二、小儿营养不良 425
三、痛经 427
四、子宫功能性出血 429
第六节 五官科病证 430
一、急性结膜炎 430
二、麦粒肿 432
三、扁桃体炎 433
四、鼻炎 435
五、牙痛 437
附录 腧穴索引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