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论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天曾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00935051
  • 页数:213 页
图书介绍:

概论·希望的土地与艰难的土地 1

第一篇 黄土新考——关于黄土成因的研讨提纲 7

第一章 黄土非风成的证据所在 7

一、沙漠的形成是“就地起沙”——宣告了“戈壁-沙漠-黄土”分带沉积风成说“中间链条”的崩溃 7

二、黄土的形成早于沙漠的形成 12

三、黄土颗粒粒径由粗到细的变化与主风向不相吻合 13

四、“远离故土”来自西北方的风成“降尘”不可能形成黄土 19

五、形成黄土的物质已经多次不同形式的搬运,不能单凭其中石英颗粒表面构造确定黄土的成因 22

六、如果新老黄土均是风成,那么黄土高原的主要黄土盆地在中、晚更新世是否没有水成沉积? 22

第二章 “就近堆黄土”——黄土水成说构想 23

一、黄土“水成说”影像的逐步形成 23

二、黄土形成的特有的物质源 24

三、黄土的物质构成具流域特点 32

四、黄土具有明显的流域空间部位沉积特征 38

五、黄土物质构成垂直方向的变化及“二维”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表明存在“微层理”或“隐面” 40

六、黄土的粒径随地貌部位的不同变化很大,这同“高空降尘”形成相矛盾,而用“水成说”解释较为合理 42

七、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湿陷特征的流域差异 43

第三章 黄土的形成环境 44

一、黄土的形成是早第四纪以来盆地沉积的继续 44

二、青藏高原的隆起是造成黄土物质冲刷堆积的关键 45

三、更新世以来几个多水期的洪水是形成黄土的动力条件 45

四、黄土形成时的环境演变 51

五、黄土的再次搬运堆积 52

结论:“风成说”和“水成说”简评 53

第四章 疯神捏就的土地 61

一、最新计算的水土流失面积 61

第二篇 人与环境——土壤侵蚀及其治理 61

二、侵蚀强度的区域分布 62

第五章 “黄土”加“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64

一、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 64

二、喜玛拉雅运动以来沉积造陆运动的加速 65

三、黄河天然形成于松散的“坯砂岩”系统的母体,后又在更加“泥土化”的黄土“温床”中成长,天然多沙并非人为所致 67

四、强烈的水土流失发生于距今25—30万年,进一步加剧发生在距今5万年,均早于人类频繁活动的时期 67

第六章 人类活动加剧水土流失,但仍占次要地位 69

一、首先要承认人类活动加剧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69

二、目前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加剧中仍占次要地位 75

三、关于“人为破坏黄土高原环境”文史资料考证中的一些偏向 76

第七章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成就和经验 93

一、世界独一无二的治理 93

二、小流域治理——改造山河的壮举 94

三、对水土保持存在的一些不同看法和问题 96

四、“水土流失以自然因素为主”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治理 97

五、对治理的投入不要怕说“多” 98

第八章 水土保持对黄河减沙效益的评估 100

一、水利及水保措施每年为黄河下游减沙约2亿吨 100

二、拦沙量百分之九十以上靠水库、淤地坝和灌溉引沙 101

三、目前黄河流域的产沙、输沙规律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102

四、纯粹的“水土保持”对黄河减沙效益的评估 108

第九章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略 115

一、黄土高原的治理程度和速度,主要取决于中国和黄土高原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和黄土高原地区经济未有大的改观之前,黄土高原的治理只能是有重点的进行 115

二、黄土高原环境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15

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治理方略-建立以土地“梯”(田)化为基础的农林牧综合体新的人工生态环境,而不是(也不可能)恢复原貌 116

四、应把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黄土高原的治理,同以防洪为中心的黄河治理既要结合考虑,但又要分别对待;水土保持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措施,也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但不是根本 116

二、综合治理的途径和措施 117

第十章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目标和措施 117

一、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战略目标 117

第三篇 乌金高原 127

第十—章 世界特大煤田 127

第十二章 黄土高原煤炭开发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31

一、煤炭资源的开发历史及现状 131

二、21世纪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132

第四篇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开发 137

第十三章 从“梯度”发展战略到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相结合的“四沿”发展战略 137

一、人为制造的“梯度”——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划分 137

二、“三个地带”的划分虽系人为制造,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了沿海地区的经济且带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140

三、能源——今日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142

四、开发黄土高原地区的煤炭资源——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瓶颈”效应的关键 142

五、国家经济发展的调整,地区倾斜与产业(能源、原材料)倾斜相结合的“四沿”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给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开发创造极好的机遇 143

第十四章 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的基本方针和战略 144

一、高度依赖和严重制约并存 144

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的基本方针和战略 145

第十五章 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 150

一、“两环—四轴—三个重点区”总体布局框架构想 150

二、“三片—十二区”地域区划 151

第十六章 粮食生产前景 153

一、近期粮食生产不容乐观 153

二、黄土高原某种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状况并未改变 154

三、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力大,但投入高 155

四、解决黄土高原的粮食问题要分两步走 156

第十七章 黄土高原及黄河水资源开发方略 157

一、黄土高原的振兴依赖于黄河水资源利用 157

二、远期黄土高原开发需水量 158

一、极为丰富的能源及矿产资源 164

第十八章 乌金三角与黄金腰带 164

二、“乌金三角”自然环境极度严酷,社会经济落后、治理开发非常艰巨;而“黄金腰带”刚好具有优越的水、土及发展农业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167

三、治理开发的基本方针、方向和目标 169

四、地区经济的发展布局 172

五、为建设新经济区所需解决的主要保证条件 175

六、有关本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181

第五篇 黄土地的人们 187

第十九章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及预测 187

一、人们的长期误解——中华文明并非产生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和黄河洪水忧患”的严酷自然环境“挑战、刺激”之下,而是产生于黄河流域的精华地区 187

二、人口的历史变化 187

三、近代人口的超速增长 190

五、人口的文化素质 191

四、21世纪黄土高原的人口 191

六、黄土高原地区可以承载的人口 196

七、剩余劳动力就业前景 198

第二十章 人口迁移——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推动力和历史的必然 200

一、人口迁移、流动设想 200

二、“三西”移民的经验 202

第二十一章 加快黄土高原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的近期战略抉择——实用技术培训 206

第二十二章 黄土地文明与经济的振兴 208

一、黄土地文明与中华民族精神 208

二、发扬黄土地“经商理财”的传统 209

三、冲出潼关,走向世界 210

四、迎接黄土高原“既看古,又看今”新时代的繁荣 210

五、黄土高原从我国东部沿海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中所得到的启迪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