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 言 1
第一篇旅客运输组织基础 4
第一章铁路旅客运输的一般特点 4
第一节旅客运输的特点 4
第二节保证高水平为旅客服务的条件 5
第二章技术设备和运输利润率 7
第一节对技术设备的一般要求 7
第二节客运技术设备 8
第三节客运的利润率 17
第一节旅客运输发展的主要方向 19
第三章国外旅客运输简况 19
第二节技术装备 22
第二篇客运站的设备及其技术作业过程 25
第一章客运站管理过程的基础 25
第一节客运站技术作业过程的一般要求 25
第二节管理过程 25
第二章客运站的设备 27
第一节客运站的分类 27
第二节 乘降所、中间站和中等站的设备 27
第三节客运本站的设备 28
第四节通过式客运本站 29
第五节尽头式车站布置图 30
第七节技术站 31
第六节尽头-通过式客运站布置图 31
第八节车辆修理整备库的设备 33
第九节市郊区段的设备 35
第十节铁路枢纽系统内客运站的配置 37
第十一节客车车底作业过程的自动化和机械化 40
第三章调车工作 46
第一节调车设备 46
第二节调车机车类型的选择 47
第三节调车的种类和因素 51
第四节调车工作标准的查定 51
第四章客运站的技术作业过程 54
第一节车站的生产特点 54
第五节调车机车需要台数的确定 54
第二节车站车场和线路的专门化 55
第三节直通和管内中转列车在到发线上的作业 56
第四节车底配属站和折返站的列车到达与出发作业 58
第五节车底和车辆在技术站的技术作业过程 59
第六节车辆的消毒和杀虫 61
第七节车站的网络计划 62
第五章市郊区段的车站技术作业过程 64
第一节采用机车牵引的市郊列车车底的作业 64
第二节电动车组的整备作业 65
第三节内燃动车和内燃列车的技术作业过程 66
第六章 客运站工作中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及其技术作业与列车运行图的配合 68
第一节车站工作日计划图 70
第七章车站工作计划及其领导 70
第二节车站工作的作业计划 72
第三节车站工作的一般领导和指挥人员的配备 72
第三篇 客运站舍工作组织 75
第一章客运站舍的运营参数 75
第一节客运站舍的配置 75
第二节客运站的分等和类型 75
第三节对客运站舍的运营要求 78
第四节客运站舍内各房舍的布置 80
第五节横越通道、站台、雨棚 82
第一节客运站舍的技术特征和生产特征 83
第二章客运站舍的技术作业过程 83
第二节旅客和行李在站前广场和站舍之间的移动径路 84
第三节旅客的上车和下车 85
第四节客运站的问询工作 85
第五节客运站舍的清扫组织 86
第六节客运站舍的日常工作计划 87
第三章售票处的技术作业 87
第一节售票处的工作组织 87
第二节各次列车售票工作的集中管理 89
第三节直通和管内运输售票处数量的确定 92
第四节 “Экспресс”电子系统 97
第五节外国铁路预留旅客列车座席的电子系统 99
第六节客票自动打印机和打印机 101
第八节市郊客票自动售票机数量的确定方法 104
第七节旅客运输表报编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104
第四章行李房和寄存处的技术作业 106
第一节小件行李寄存处的技术作业 106
第二节行李房工作组织 107
第三节行李作业的机械化 107
第四篇直通旅客列车运行管理过程的优化 109
第一章牵引功率的确定 109
第一节牵引功率的确定条件 109
第二节旅客列车重量和速度与单位牵引功率的关系 111
第三节未来牵引功率的确定 113
第二章双线铁路直通及管内旅客列车的最佳重量和速度 115
第一节旅客列车重量和速度的优化条件 115
第二节旅客列车重量和平均运行速度优化的数学模型 126
第三节旅客列车远期重量及平均运行速度优化课题的解法 128
第四节 当前运营条件下旅客列车的最佳重量及平均运行速度 129
第三章 单线铁路直通及管内旅客列车的最佳重量和运行速度 130
第一节 确定单线铁路旅客列车远期最佳重量和运行速度的数学模型 130
第二节确定当前运营条件下单线铁路旅客列车重量及平均运行速度用 134
的数学模型 134
第四章利用电子计算机优化重量和速度 135
第一节电子计算机的运用条件 135
第二节在EC型电子计算机上确定最佳重量及平均运行速度用的程序 136
第三节 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旅客列车重量及平均速度进行优化 138
第五章邮政-行李列车的最佳重量及平均运行速度 156
第一节邮政-行李列车的编组方案 156
第二节对邮政-行李列车重量及速度进行优选的基本要求 156
第三节邮政-行李列车重量及平均运行速度的优化参数 157
第六章直通旅客列车的编组计划 165
第一节平行线路上客货流的分配原则 165
第二节客、货列车的平均计算重量 165
第三节客、货列车的行车量 166
第四节客、货流分配优化的经济数学模型 166
第五节中转旅客的不换乘运输 170
第六节旅客列车周转图 173
第七节旅客列车编组计划的计算 175
第八节利用电子计算机计算旅客列车编组计划 182
第七章直通及管内旅客列车最佳运行图和时刻表的编制 183
第一节原始资料 183
第二节合理铺画旅客列车运行图的原则 184
第三节确定旅客列车铺画方案用的经济数学模型 185
第四节旅客列车无越行铺画的经济数学模型 190
第五节旅客列车方案运行图 192
第六节 管内旅客运输组织的特点 192
第八章 旅客列车运行图编制自动化 193
第一节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旅客列车运行图的条件 193
第二节旅客列车方案运行图的编制 194
第三节原始资料 195
第四节旅客列车运行图的计算算法 196
第五节通用的算法 199
第九章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 202
第一节影响运行速度的参数 202
第二节牵引功率及类型对运行速度的影响 206
第三节客车车辆的结构特点对提高运行速度的影响 209
第四节 加大曲线半径对提高运行速度的影响 211
第五节加大曲线半径时基本投资的界限 217
第六节客运行车向专门修建高速线过渡的条件 220
第五篇市郊旅客运输管理过程的优化 223
第一章市郊运输的特性 223
第一节市郊运输的特性 223
第二节市郊客流的强度 224
第三节市郊客流分布的不均衡性 225
第四节市郊线路的技术设备 227
第二章市郊旅客运输的经济指标 229
第一节换算的国民经济支出 229
第二节机车车辆的经济指标 230
第三章确定机车功率的牵引-运营参数 231
第一节机车车辆的单位基本阻力 231
第二节牵引功率与市郊线路运营工作参数之关系 233
第四章在双线铁路上使用机车牵引时市郊列车的最佳重量和速度 235
第一节 建立优化市郊列车重量与速度的数学模型的条件 235
第二节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236
第三节 日常运营条件下的数学模型 243
第四节远期单线区段市郊列车的最佳重量与平均运行速度 246
第五章在动车牵引条件下市郊列车的最佳重量与平均运行速度 247
第一节计算的特点 247
第二节 建立确定双线铁路电动车组最佳平均运行速度数学模型的方法 248
第三节内燃列车最佳平均运行速度的数学模型 251
第四节 内燃动车平均运行速度的优化 253
第一节基本前提 255
第二节选择机车车辆类型的计算方法 255
第六章市郊运输牵引种类的选择 255
第七章市郊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 258
第一节牵引方式 258
第二节提高市郊列车技术速度的条件 259
第八章市郊列车的地段行车制 264
第一节在市郊线路上采用地段行车制的条件 264
第二节在地段行车制下对影响在途时间诸因素的分析 264
第三节确定地段数的经济数学模型 266
第一节原始资料 270
第二节同向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 270
第九章市郊线路的通过能力及运行图 270
第三节增加市郊线路通过能力及输送能力的条件 271
第四节市郊列车运行图 273
第五节市郊列车运行图和时刻表的编制 275
第六节车底周转图的编制原则 277
第七节编制市郊车底周转图的线性规划方法 277
第八节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市郊列车车底最佳周转图之程序 284
第九节回送车底 289
第十章市郊列车的钟摆式运行 292
第一节组织列车钟摆式运行的条件 292
第二节钟摆式运行的效果 292
第三节铺画钟摆式运行图的条件 296
第二节行车量的查定 299
第一节旅客运输管理基础 299
第六篇 客运技术计划及日常计划 299
第一章管理工作的对象 299
第二章车底(车辆)周转时间标准的查定 301
第一节直通及管内运输车底(车辆)的周转时间 301
第二节市郊运输的车底(车辆)周转时间 305
第三章客运技术设备运用标准的确定 311
第一节客车数量的查定 311
第二节分配客车并配属给编组旅客列车的车站 312
第三节运营指标的确定 312
第四节列车运行速度的查定 315
第五节市郊列车运行速度的查定 317
第六节列车乘务组需要数的计算 318
第一节直通及管内旅客运输日常计划的任务 320
第四章旅客运输日常计划 320
第二节 日常管理过程的运筹学 321
第三节列车补加座席之日常预测 321
第四节旅客列车中备用空闲座席的极限值 323
第五节选择列车备用空闲座席最佳值的判别标准 325
第六节市郊列车行车量的修正 327
附 件 331
附件1 331
附件2 332
附件3 334
参考文献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