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3
抗战版序 3
增订版序 5
第一章 诗的起源 7
一 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 7
二 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 11
三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 13
四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16
五 原始诗歌的作者 18
第二章 诗与谐隐 26
一 诗与谐 26
二 诗与隐 34
三 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 44
第三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49
一 诗与直觉 51
二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53
三 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 56
四 诗的主观与客观 62
五 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分量 65
第四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73
一 “表现”一词意义的暖昧 73
二 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联贯性 76
三 我们的表现说和克罗齐表现说的差别 80
四 普通的误解起于文字 83
五 “诗意”、“寻思”与修改 86
六 古文与白话 88
第五章 诗与散文 91
一 音律与风格上的差异 91
二 实质上的差异 94
三 否认诗与散文的分别 96
四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 98
五 形式沿袭传统与情思语言一致说不冲突 104
六 诗的音律本身的价值 105
第六章 诗与乐——节奏 108
一 节奏的性质 110
二 节奏的谐与拗 112
三 节奏与情绪的关系 114
四 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 117
五 诗的歌诵问题 119
第七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123
一 诗画同质说与诗乐同质说 123
二 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125
三 画如何叙述,诗如何描写 128
四 莱辛学说的批评 132
一 声的分析 139
第八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 139
二 音的各种分别与诗的节奏 141
三 中国的四声是什么 145
四 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 150
五 四声与调质 152
第九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 158
一 顿的区分 158
二 顿与英诗“步”、法诗“顿”的比较 162
三 顿与句法 164
四 白话诗的顿 167
第十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 169
一 韵的性质与起源 169
二 无韵诗及废韵的运动 171
三 韵在中文诗里何以特别重要 172
四 韵与诗句构造 175
五 旧诗用韵法的毛病 176
第十一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 179
一 自然进化的轨迹 179
二 律诗的特色在音义对仗 183
三 赋对于诗的三点影响 190
四 律诗的排偶对散文发展的影响 195
第十二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 197
一 律诗的音韵受到梵音反切的影响 197
二 齐梁时代诗求在文词本身见出音乐 200
第十三章 陶渊明 207
一 他的身世、交游、阅读和思想 207
二 他的情感生活 213
三 他的人格与风格 218
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225
序 237
谈文学 237
文学与人生 239
资禀与修养 246
文学的趣味 253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260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 268
写作练习 276
作文与运思 283
选择与安排 289
咬文嚼字 296
散文的声音节奏 301
文学与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 308
文学与语文(中):体裁与风格 316
文学与语文(下):文言、白话与欧化 323
作者与读者 334
具体与抽象 344
情与辞 351
想象与写实 357
精进的程序 363
克罗齐哲学述评 371
序 371
第一章 新唯心主义的渊源 373
第二章 克罗齐的破与立 384
第三章 美学 398
第四章 逻辑学 410
第五章 实用活动的哲学 419
第六章 历史学 429
第七章 克罗齐哲学的批评 443
一 生展问题 445
二 物质问题 446
三 直觉即表现问题 448
四 艺术传达问题 452
五 艺术价值问题 454
六 科学概念的真实性问题 456
七 痛快感陪伴其他心灵活动问题 459
八 行动的原动力问题 461
九 意志自由与善恶问题 463
十 历史的单线进展与复线进展问题 465
其他著述 473
无言之美 473
谈趣味 484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488
我对于《文学杂志》的希望 494
谈美感教育 503
诗的实质与形式 513
诗的难与易 541
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