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商品的新定义 1
第二章 价值增殖的奥秘——1+1+1>3 5
第三章 货币的本质——抽象生产力的代表 13
一、货币的起源 13
二、货币形态的变迁 15
(一)非金属商品货币 15
(二)金属商品货币 16
(三)纸化符号货币 16
(四)电子货币 18
第四章 价值衡量的三维尺度 23
一、“一维尺度论”的理论误区 23
二、“三维尺度”机理 28
三、确立“三维尺度”的主要意义 34
(一)完善“三元价值论” 34
(二)发现和运用真正的价值规律 35
(三)为检验价值分配的公正程度或剥削程度提供尺度 36
第五章 地租原理——地租决定、界定、循环三法则 39
一、地租决定法则 39
二、地租界定法则 42
三、地租循环法则 52
第六章 劳动的贡献和报酬原理 63
一、劳动在生产中的实际贡献 63
二、劳动报酬被克扣的基本原因 71
三、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相一致的制度条件 74
第七章 利息原理——利息的自然性和贷款取息的正当性 77
一、自然利息 78
二、自然利息率 86
第八章 赋税原理——社会安全、保障“产品”的等价交换 94
一、赋税的本质和尺度 94
二、公正、简明、高效的税收模式 98
(一)D(地租)与赋税的关系 100
(二)W(折旧)与赋税的关系 101
(三)R(工资)与赋税的关系 102
(四)(D+R+d+w+r)与赋税的关系 104
(五)(d■+w■+r■)与赋税的关系 105
(六)d■与赋税的关系 106
(七)w■与赋税的关系 106
(八)r■与赋税的关系 106
一、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和三种资本 110
第九章 社会再生产新模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论依据 110
二、简单再生产 113
三、扩大再生产 117
四、社会再生产新模型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论依据 125
第十章 新价值论是对传统价值论的合理综合和发展——新价值论与传统价值论的比较 129
一、新价值论与传统“三元价值论”的区别 129
(一)基本论点和目的的区别 129
(二)基本论据的区别 132
(三)基本方法的区别 138
二、新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比较 140
(一)新价值论继承了“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成份 140
(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适用域 142
(三)新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三大推论的比较 147
1.对剥削的推论 147
2.对社会生产形式的推论 149
3. 对所有制结构的推论 151
第十一章 价值与产权 158
一、价值与产权共生 158
二、价值运动与产权变迁的互动 161
三、价值法则与产权分立的永恒性 168
第十二章 所有制的双线进化和分工 171
一、所有制分工的必要性 172
二、所有制分工模式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175
三、所有制双线进化和分工理论对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意义 177
第十三章 企业形式比较与我国企业改革的可行选择 179
一、企业形式比较 179
(一)公有制企业 179
(二)私有制企业 181
2.雇工私有企业 182
1. 无雇工私有企业 182
(三)差异共有制企业 184
1.物力资本一元股份制企业 186
2.人力资本、物力资本二元股份制企业 189
3.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地力资本三元股份制企业 198
二、我国企业改革的可行选择 198
第十四章 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06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土地公有制 206
二、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的几个相关问题 210
(一)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的涵义 210
(二)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的基本意义 211
(三)土地使用权作价的依据和方法 212
一、我国金融系统产权结构状况和基本问题 216
第十五章 我国金融系统的产权改革 216
二、我国金融系统改革的三个功能性目标 219
(一)安全与稳定目标 219
(二)公正目标 220
(三)效率目标 220
三、我国金融系统实现三个功能性目标所需的产权模式 221
(一)构造产权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221
1.股份制金融机构的构建 221
2.私有金融机构的构建 223
(二)构造产权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实体 224
第十六章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25
一、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 226
(一)依靠立法手段逐步将社会保障覆盖面普及到全体社会成员 227
二、外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基本经验 227
(二)依靠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专款专用 229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30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230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 230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232
1.全方位的保障功能 233
2.全社会的保障范围 233
3.专款专用并与经济发展保持动态平衡 233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本目标的实现措施 233
后记 236
主要参考文献 237
附一 产权新论 239
附二 论三元股份制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