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传统经济的发展和解体(古代~1895年) 1
一、传统经济的发展 1
(一)原始社会的渔猎生活和早期开发 1
(二)荷兰殖民统治者对台湾的经济掠夺 4
(三)郑成功父子对台湾的开发 7
(四)清朝前期对台湾的开发 11
二、清朝前期台湾经济关系的变化 15
(一)“大租户”和“小租户”的出现 15
(二)制糖作坊——“糖廍”的产生 18
(三)商人的同业公会组织——“郊”的产生 21
三、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下对外贸易的发展 23
(一)外商掠夺下对外贸易的发展 23
(二)台湾进出口商品的主要种类 27
(三)鸦片战争后台湾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 30
四、近代农垦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4
(一)近代农垦种植业的发展 34
(二)近代手工业的发展 37
(三)近代农垦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性质变化 41
(一)外资工业企业的兴办 42
五、近代机器工业的产生 42
(二)民族资本企业的兴起 46
第二章 早期殖民地经济的形成(1895年~1931年) 54
一、“日台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54
(一)早期殖民地的交通建设 54
(二)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台湾土地的掠夺 56
(三)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的统一 58
(四)驱逐西方经济势力 59
(一)警察制度的建立 61
二、警察制度的建立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61
(二)警察机关对经济的干预 62
三、农业的发展和殖民地化 64
(一)农业的开发与发展 64
(二)农业发展的殖民地化 71
四、农产加工业的起步和发展 75
(一)制糖工业的发展和殖民地化 75
(二)其他农产加工业的发展和殖民地化 79
五、对外贸易发展的殖民地化 81
(一)日本独占下对外贸易的发展 81
(二)对外贸易的商品和价值结构 83
六、日本殖民统治下的财政金融 86
(一)殖民地财政制度的确立与财政发展 86
(二)财政收支的殖民地性质 87
(三)银行金融业的产生和殖民地化 92
第三章 殖民地经济的发展(1931年~1945年) 95
一、日本的“南进政策”与台湾工业建设计划 95
(一)“南进政策”基地的确立 95
(二)为实现“南进政策”的工业规划 100
(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103
二、殖民地工业的迅速发展 103
(二)工业结构的变化 108
三、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战时农业统制 115
(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115
(二)战时农业统制 120
四、日本垄断下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变化 124
(一)日本对台湾对外贸易的统制 124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结构变化 127
五、战时财政的迅速膨胀与金融统制 132
(一)战时财政的迅速膨胀 132
(二)军事性财政支出的增长 134
(三)日本对金融业的统制及通货膨胀政策 136
第四章 光复时期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45年~1949年) 139
一、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恢复台湾经济的措施 139
(一)二战时期台湾经济的严重破坏 139
(二)独特行政体制的建立 142
(三)独特的接收措施 144
(四)建立独立的货币体系 148
(五)确立新的建设目标 151
(一)战后台湾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152
二、战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52
(二)战后农业的恢复概况 157
三、战后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159
(一)战后工业的特点 159
(二)战后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概况 161
四、战后台湾的财政 168
(一)财政体制的调整 168
(二)公营事业盈余和专卖收入的提高 173
五、战后台湾的金融和通货膨胀 176
(一)战后金融机构的改组 176
(二)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 177
第五章 向“起飞”迈进(1949年~1963年) 182
一、“土地改革”与“起飞”前的农业政策 182
(一)第一次“土地改革” 182
(二)经济起飞前的农业政策 191
二、五十年代农业的发展 194
(一)农业发展的概况 194
(二)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98
三、进口替代战略与工业发展 200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200
(二)工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205
四、抑制通货膨胀与高利率政策 209
(一)紧缩信用与外汇多元汇率的实施 209
(二)高利率政策的实施 213
五、美援与台湾的经济发展 217
(一)战后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 217
(二)美援时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 222
六、对外贸易的地区和结构的变化 226
(一)对外贸易的地区变化 226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229
(一)出口导向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 234
第六章 经济“起飞”(1963年~1973年) 234
一、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 234
(二)出口导向经济政策的实施 237
二、出口加工区的建立及其积极作用 242
(一)出口加工区的设立 242
(二)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措施 245
(三)出口加工区的积极作用 248
三、对外贸易的发展 256
(一)对外贸易发展的概况 256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258
(三)对外贸易的地区变化 264
四、外部需求刺激下的工业发展 267
(一)推动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267
(二)工业的迅速发展 271
五、由兴到衰的农业 280
(一)农业发展中的潜在危机 280
(二)农业开始衰退 283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285
(一)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和台湾经济的冲击 290
一、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和台湾当局的应付措施 290
第七章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上)(1973年~1988年) 290
(二)台湾当局对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应付措施 295
(三)台湾当局对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应付措施 299
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十项、十二项建设 300
(一)七十年代初台湾经济产生的新矛盾 300
(二)为调整经济结构而实施的第六、第七期经济建设计划 304
(三)“十项建设” 307
(四)“十二项建设” 312
(五)“十项”、“十二项”建设的历史作用 314
(一)为发展高新技术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319
三、科技进步与工业升级 319
(二)为发展高新技术而采取的组织措施 323
(三)工业的升级 328
第八章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下)(1973年~1988年) 333
一、八十年代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 333
(一)“三化”政策的提出 333
(二)财税改革 335
(三)金融改革 337
(四)产业和对外贸易方面的改革 344
(一)对外贸易中新问题的出现 351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结构变化 351
(二)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新政策 352
(三)对外贸易的新发展与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355
(四)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变化 361
三、农业的徘徊和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371
(一)七十年代农业的缓慢发展 371
(二)“第二次农地改革”及其效果 373
(三)八十年代的农业徘徊和相应措施 376
(四)农业徘徊的原因 379
(五)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383
一、寄人篱下给台湾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困难 387
结束语 回顾与展望 387
二、祖国统一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好出路 393
三、近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398
附录 405
一、日据时代日本财阀在台湾的投资 405
二、台湾集团企业概况表(1979年) 419
三、“十四项建设”概况 423
主要参考文献 428
后记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