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天才猜测 15
第一节 莫尔对未来社会的描写 15
一 《乌托邦》的经济思想 15
二 莫尔的乌托邦模式 18
第二节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 19
一 圣西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19
二 傅立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3
三 欧文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6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30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30
一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 30
二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 32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3
一 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 33
二 关于计划经济思想 36
三 关于按劳分配理论 39
四 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41
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和发挥 44
第一节 倍倍尔、拉法格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 44
一 倍倍尔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 44
二 拉法格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 48
第二节 考茨基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和发挥 51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51
二 社会主义商品货币思想 55
第一节 《过渡时期经济学》的写作背景 57
第四章 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经济学》 57
一 理论背景:消灭商品经济思潮 58
二 实践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9
第二节 《过渡时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61
一 《过渡时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61
二 《过渡时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61
三 《过渡时期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63
四 《过渡时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63
第三节 列宁对《过渡时期经济学》的评论 68
第五章 列宁后期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73
第一节 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转变 73
一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经济思想 73
二 从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向新经济政策思想的转变 76
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和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 78
第二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构想 81
一 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81
二 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才能建设社会主义 84
三 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 90
四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91
五 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94
第三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95
一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 95
二 创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98
第六章 布哈林后期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99
第一节 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 99
一 从“左派共产主义者”到新经济政策的支持者 99
二 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的宣传和研究 102
二 《苏联卫国战争时 的战时经济》一书的局限性 105
一 罗宾斯和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经济可行性的否定 105
一 关于坚持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108
第二节 布哈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构想 108
二 关于工农联盟及如何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110
三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114
四 关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116
五 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和阶级斗争 11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消失论 124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消失论的形成和传播 124
一 政治经济学消失论的由来 124
二 十月革命厉政治经济学消失论的传播 126
第二节 20年代中期苏联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讨论 127
一 1925年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讨论会 127
二 政治经济学消失论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原因 1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消失论”的泛滥和终结 132
一 1925年后政治经济学损失论的泛滥 132
二 列宁《评论》的发表和政治经济学消失论的终结 134
第八章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新经济学》和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 136
第一节 苏联20年代关于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136
一 争论的起因 136
二 争论的焦点 138
第二节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新经济学》 142
一 关于“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问题 142
二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规律作用问题 145
一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148
第三节 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 148
二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的意义 153
第九章 西方二三十年代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大论战 155
第一节 论战的背景和经过 155
一 论战的历史背景 155
二 论战的经过 157
第二节 20年代泰勒和米塞斯的争论 159
一 米塞斯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159
二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可能性的分析 162
第三节 30年代的争论及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165
二 兰格对社会主义反对派的回击及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理论 167
_二 “苏维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课程 170
第十章 苏联三四十年代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著情况 177
第一节 30年代初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和体系的认识 177
一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提出 177
第二节 1936年联共(布)中央《关于改革政治经济学的讲授》的决议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 183
一 联共(布)中央《关于改革政治经济学的讲授》的决议 183
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及对价值规律的讨论 184
第三节 波里林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大纲 187
一 教程大纲的内容 187
二 教程大纲的意义 189
第四节 沃兹涅辛斯基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战时经济》 191
一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战时经济》一书的主要内容 191
一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发表的历史背景 197
第十一章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 197
第一节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97
二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其不足 198
第二节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 210
一 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结构与主线 210
二 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范畴体系和规律体系 212
三 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的地位 215
第十二章 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18
第一节 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过程 218
第二节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20
一 关于国家经济职能首先逐渐消亡的观点 220
二 关于公有制究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的观点 221
三 关于联合劳动的思想 222
四 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223
五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 223
六 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观点 225
第三节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225
一 米·贝洛维奇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 225
二 米·科拉奇和蒂·弗拉什卡利奇的新编《政治经济学》 228
三 乔西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232
第十三章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苏联的经济改革和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修改 238
第一节 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利别尔曼的建议 238
一 赫鲁晓夫的改革 238
二 利别尔曼的建议 242
一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 244
第二节 关于商品经济的讨论 244
二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原因和性质 245
三 关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47
四 关于社会主义价格 247
五 关于社会主义利润 249
第三节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修改 250
一 第三版的修改 250
二 第四版的修改 253
第十四章 苏联8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新思维 256
第一节 西伯利亚学派 256
一 产生的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 256
二 西伯利亚学派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的理论 259
三 关于所有制改革的理论 261
四 计划与市场理论 263
五 关于企业改革的设想 265
六 关于价格改革的设想 267
第二节 苏联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 268
一 新编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体系 268
二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270
三 新编教科书在理论上的矛盾 272
第十五章 东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新探索 276
第一节 明兹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和方法 276
一 明兹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276
二 明兹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282
第二节 兰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和方法 286
二 兰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方法 291
一 经济模式划分的依据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几种类型 295
第一节 布鲁斯的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 295
第十六章 东欧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理论 295
二 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分权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优越性 297
二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类型 300
第三节 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论》 301
第二节 锡克的“计划——市场”经济模式 301
一 社会主义的经济利益关系 301
二 社会主义的计划和市场 302
三 社会主义的宏观收入分配计划 304
四 中立资本制度 305
第三节 考斯塔的民主的分权计划模式 307
一 社会主义的计划体系及商品生产 307
三 民主的分权模式 310
第四节 科尔内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经济模式 313
一 短缺的表现 313
二 短缺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 314
三 短缺形成的原因 316
四 改革的目标模式——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体制 318
第十七章 东欧经济增长理论 323
第一节 卡莱茨基的经济增长理论 323
一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基本方程 323
二 均速增长模式 326
三 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加速增长 328
四 在劳动供给有限条件下的加速增长 331
五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34
六 充分就业条件下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336
七 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 338
第二节 科尔内的经济增长理论 340
一 模型特征 340
二 短缺方程 341
四 企业购买方程 342
三 家庭购买方程 342
五 生产方程 343
六 投资方程 344
七 就业方程 345
八 实际工资和家庭储蓄方程 345
九 投入—产出关系方程 346
第十八章 中国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政治经济学的演 3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编写 351
一 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的研著情况 351
二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研著情况 354
第二节 平心的生产力论 355
一 李平心的生产力论 355
二 生产力论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59
一 孙冶方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批评 361
二 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论》体系 362
三 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的理论贡献和理论体系的矛盾 364
第十九章 改革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69
第一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369
一 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 369
二 卓炯的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370
三 林子力的现代商品经济理论 372
四 吴敬琏等人的商品经济改革方案 375
第二节 经济运行理论 378
一 企业运行机制理论 378
二 市场理论 380
三 宏观经济运行模式 382
第三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385
一 刘诗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385
二 蒋学模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 387
三 所有制改革关键论 390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新探索和新发展 393
一 1979—1983年期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393
二 1984年苏州会议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讨论 395
三 1984—1989年期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39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理论 402
一 本·沃德的伊利里亚模式 402
第二十章 战后西方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02
二 J·维京斯基的计划和市场理论 405
三 阿·格鲁奇的共产主义经济的四种模式 409
四 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413
第二节 阿·诺夫的《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415
后记 421
一 兰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