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论:国际经济学纵横谈 1
实质面分析 21
1 前提与假定 23
1.1 “二分法” 23
1.2 贸易的三大问题 25
1.3 基本假定 27
2 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原因 30
2.1 简单的国际贸易模型 30
2.2 对供给的进一步分析 36
2.3 需求面的进一步分析 43
2.4 “提供曲线”与“米德技巧” 48
3 贸易形态和方向的决定 57
3.1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57
3.2 绝对利益理论 63
3.3 比较利益理论 67
3.4 “H——O”模型 76
3.5 “列昂惕夫之迷” 83
4 贸易的利得及其分配 101
4.1 利得及其产生 101
4.2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109
4.3 贸易条件 123
5 理论上的贸易与实践上的贸易 132
5.1 经济增长与贸易变化 132
5.2 简单模型和复杂模型 138
5.3 完美假设和实际扭曲 145
贸易政策分析 149
6 贸易政策与国家利益 151
6.1 理论倾斜和政策逆转 151
6.2 形形色色的“国家利益” 153
7 贸易保护主义 162
7.1 贸易政策与保护主义 162
7.2 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 164
7.3 “辛——普——缪论证” 167
7.4 次优理论 171
8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173
8.1 关税和价格 173
8.2 关税效应 178
8.3 适度关税和关税报复 189
8.4 非关税壁垒 195
8.5 关税同盟 205
货币面分析 211
9 国际价值流动 213
9.1 商品流与价值流 213
9.2 资金流动与债权债务 216
10 货币与国际经济 221
10.1 国际经济中的货币 221
10.2 外汇和汇率 224
10.3 均衡汇率模型 227
10.4 汇率的变动 231
10.5 汇率理论 239
11 国际收支及其意义 248
11.1 国际收支 248
11.2 国际收支的差额 256
11.3 交易、市场和宏观经济 262
12 国际收支的失衡和调整 265
12.1 收支失衡的原因 269
12.2 收支调整的层次 273
12.3 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276
12.4 收支调整的吸收论 286
12.5 收支调整的货币论 295
13 经济政策的选择 308
13.1 开放经济之间的联系与传导 308
13.2 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312
13.3 宏观决策的两难性 316
13.4 目标一手段分析和搭配法则 320
货币制度分析 333
14 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335
14.1 百年历史回顾 335
14.2 布列顿森林体系的创建 343
14.3 当代国际货币制度 351
14.4 特别提款权 365
15 布列顿森林体系以后 371
15.1 国际经济活动的金融化 371
15.2 发展不平衡和国际货币合作 379
15.3 区域货币一体化 384
15.4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