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文献 1
第二节 历史文献 4
第三节 历史文献学 7
第四节 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10
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3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理与历史文献学的繁荣 13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 16
第三节 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作用 20
第三章 时代与历史文献学 26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历史环境 26
第二节 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29
第三节 时代治乱与历史文献的聚散 33
第四节 学术思想的演变与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35
第四章 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 40
第一节 历史、史学、史科学 40
第二节 历史科学研究与历史文献资料 41
第三节 历史文献资料的占有与历史文献学 45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科学的辅助学科 52
中编 55
笫五章 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 55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 55
第二节 西汉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贡献 62
第三节 刘向《别录》与刘献《七略》 66
第四节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70
第五节 郑玄校注群经 72
第一节 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75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75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朝的文献注释和校助学成就 78
第三节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颜师古的《汉书注》 82
第四节 唐朝宫修的《隋书·经籍志》 85
第五节 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89
第七章 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 93
第一节 宋代类书的编纂 93
第二节 宋代官修书目与私家书目 95
第三节 郑樵的历史文献学理论成就 98
第四节 方志体例的确立和方志学的形成 100
第五节 两宋历史文献学的其他成就 103
第六节 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112
第七节 丛书辑印事业的发展 113
第八节 明《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 116
第九节 胡应麟、祁承爜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118
第八章 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 122
第一节 集古代目录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 122
第二节 章学诚的目录学理论体系 126
第三节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 130
第五节 清代版本学的兴盛 130
第四节 清代校勘学的繁荣 132
第六节 清代的注经、辨伪成就 141
第七节 清代的考史、补志成就 144
第八节 清代辑夫学的蓬勃发展 148
第九章 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 151
第一节 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 151
第二节 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理论 155
第三节 胡适倡导整理国故的理论和方法 158
第四节 洪业与引得编制 163
第五节 张元济的古籍出版事业 167
第六节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新考据学 172
第七节 陈垣对传统文献学的总结和开拓 176
第八节 王重民的目录学成就 179
第九节 郭沫若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184
第十章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与前景 189
第一节 历史文献学的新成就 189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研究手段的观代化 193
下编 199
第十一章 目录学 199
第一节 图书目录的重要作用 199
第二节 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201
第三节 各类图书目录 206
第十二章 传注学 217
第一节 传注诸名称 217
第二节 传注的源流演变 219
第四节 古籍今注方法六则 223
第三节 传注的内涵 223
第十三章 校勘学 230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及其源流 230
第二节 校勘的必要性 232
第十四章 版本学 234
第一节 版本学及其功用 234
第二节 书籍的发展过程 237
第三节 校勘方法 238
第四节 校勘原则 250
第三节 古籍的装帧与版式 258
第四节 历代刊本的特点 261
第五节 古籍版本的类型(一) 263
第六节 古籍版本的类型(二) 269
第一节 辨伪及其意义 273
第十五章 辨伪学 273
第二节 伪书出现的原因 277
第三节 辨伪方法 278
第四节 伪书的价值 283
第十六章 辑伏学 285
第一节 辑佚的发展与辑佚学的形成 285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献亡佚简况 289
第三节 中国文献著述的特点 292
第四节 辑佚的意义 294
第五节 辑佚方法 296
第十七章 史源学 299
第一节 史源学及其方法 299
第二节 史源学的功用 303
第一节 编纂体裁 313
第十八章 编纂学 313
第二节 编纂义例 318
第三节 编纂过程 324
第十九章 藏书史 330
第一节 历代官私藏书概况 330
第二节 私家藏书 335
第三节 官府藏书 340
第二十章 历史文献学的相关学科与相关文献 344
第一节 金石学与各类出土文献 344
第二节 历史档案学 351
第三节 地方文献 356
第四节 少数民族文献 360
第五节 宗教学文献 362
第六节 医药学文献 365
第七节 农学文献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