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临床免疫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武述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00204537
  • 页数:716 页
图书介绍:分:免疫学基础、免疫学检查、感染与免疫、中药与免疫等28章。

第一章 免疫学基础 1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1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一、屏障结构 2

二、吞噬细胞 3

三、抗菌物质 3

第三节 抗原和抗原决定簇 4

一、抗原的概念 4

二、抗原的种类 5

三、抗原的条件 5

四、抗原的特异性 6

第四节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7

一、体液免疫 7

二、细胞免疫 8

第五节 免疫耐受 9

一、形成免疫耐受的机制 10

二、近年的研究动态 10

第六节 自身免疫 11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4

第一节 免疫器官 14

一、中枢免疫器官 14

二、外周免疫器官 14

第二节 免疫细胞 15

一、T淋巴细胞 16

二、B淋巴细胞 20

三、其他淋巴细胞 22

四、单核吞噬细胞 23

五、中性粒细胞 25

六、嗜酸粒细胞 25

七、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25

第三章 抗体 28

第一节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和多样性 28

一、四链基本结构 28

二、可变区与恒定区 29

三、功能区 29

四、铰链区 29

五、抗原结合部位 29

六、J链和SC片断 30

七、抗体分子的高级结构 30

八、抗体的多样性 30

第二节 抗体的型和种类 31

一、同种型 31

二、同种异型 31

三、独特型 31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布及生物活性 32

一、分布 32

二、生物活性 34

第四节 抗体的产生及其调节 35

一、抗体合成过程及其特点 35

二、免疫球蛋白的遗传基因 36

三、抗体的基因重组学说 37

四、抗体产生的调节 38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与疾病 40

一、免疫球蛋白异常的种类 40

二、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异常与疾病 40

第六节 单克隆抗体 41

一、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41

二、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41

第四章 细胞因子 45

第一节 概论 45

一、细胞因子研究历史 45

二、细胞因子的特性 45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和分类 49

四、细胞因子的产生 50

五、细胞因子的测定 51

六、细胞因子受体 52

第二节 细胞因子与免疫 52

一、细胞因子对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和增殖的影响 52

二、细胞因子在抗体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52

三、细胞因子在免疫效应阶段的作用 53

四、其他 54

第三节 主要的细胞因子 54

一、IL-1 54

二、IL-2 55

三、IL-3 56

四、IL-4 56

五、IL-5 57

六、IL-6/BSF-2 57

七、LT/TNFβ 58

八、KHF 59

九、IFN 60

十、CSF 61

十一、TGF 62

第四节 DNA重组技术在细胞因子研究中的应用 63

一、在细胞因子化学结构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63

二、DNA重组细胞因子 63

三、细胞因子的基因检测 64

四、细胞因子产生和功能共同性的研究 64

五、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研究 64

第五章 补体系统 66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 66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67

一、经典激活途径 68

二、替代激活途径 69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 72

第四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73

第五节 补体受体及其生物学作用 74

第六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76

第六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HLA 77

第一节 HLA的概念 77

第二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80

一、单倍型遗传 80

二、高度多态性 80

三、连锁不平衡 80

第三节 HLA的分类与结构 81

第四节 HLA的细胞分布 82

一、Ⅰ类抗原的细胞分布 82

二、Ⅱ类抗原的细胞分布 82

第五节 HLA的生物学功能 83

一、HLAⅠ类和Ⅱ类分子在细胞相互作用中的功能 83

二、HLA与自身耐受 85

三、Ⅲ类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85

第六节 MHC与抗感染免疫 86

一、HLA与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 86

二、抗感染免疫机制中的MHC制约性 87

三、MHC抗原与病毒抗原的相同性 88

四、病毒感染造成MHC表达异常 88

第七节 HLA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89

一、研究HLA与疾病相关性的临床意义 92

二、HLA与疾病关联的机理 93

第七章 免疫学检查 96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检查 96

一、常规检查 96

二、特殊检查 97

第二节 补体的检测 103

一、补体总活性测定 103

二、补体各成分的检测 105

三、补体裂解产物的测定 107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110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111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111

第四节 自身抗体检查 113

一、抗核抗体的检测 113

二、抗ENA抗体的检测 113

三、抗DNA抗体的检测 114

四、类风湿因子的检测 115

五、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 115

六、抗胃壁细胞抗体的检测 116

七、抗平滑肌抗体的检测 116

八、抗骨骼肌抗体的检测 116

九、抗心肌抗体的检测 116

十、抗肾上腺皮质抗体的检测 117

十一、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测定 117

十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检测 117

十三、抗TSH受体抗体的检测 117

十四、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测定 118

十五、抗胰岛素抗体的检测 119

十六、抗胰岛细胞抗体和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的检测 119

十七、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 120

第五节 微量物质的体外免疫学检查技术 120

一、放射免疫分析 120

二、免疫酶技术 121

三、乳胶颗粒光度免疫测定法 122

四、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124

五、免疫缺陷的生物化学检查 125

第六节 淋巴细胞检查 128

一、T细胞和B细胞的检查 128

二、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128

三、B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132

四、T细胞和B细胞受体的检测 134

五、淋巴细胞功能检查 136

第七节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 140

一、巨噬细胞功能检查 140

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 142

第八节 HLA检测法 145

一、血清学方法 146

二、细胞学方法 147

三、HLA抗原与疾病的相关性 148

第九节 免疫组化检查 149

一、胶体金技术 149

二、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 150

三、免疫组化的其他显示方法 151

第十节 免疫电镜检查 153

第十一节 输血的血清学检查 155

一、ABO血型鉴定 155

二、交叉配血试验 155

第八章 肿瘤免疫 158

第一节 肿瘤抗原 158

一、特异性的肿瘤抗原 158

二、肿瘤相关性抗原 159

三、胚胎性抗原 159

四、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160

五、化学和物理因素诱导的肿瘤抗原 161

六、自发肿瘤抗原 161

七、黑色素瘤抗原 161

第二节 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162

一、细胞免疫的抗肿瘤作用 163

二、体液免疫的抗肿瘤作用 166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监视及逃逸 168

一、肿瘤的免疫监视 168

二、肿瘤的逃逸机理 169

第四节 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的变化 171

一、产生细胞因子能力的改变 172

二、效应细胞功能的变化 172

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173

一、特异性免疫治疗 173

二、肿瘤的BRM治疗 174

三、IFN对肿瘤的治疗 176

四、IL-2与肿瘤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179

五、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的治疗 182

六、基因治疗 183

第九章 移植免疫 187

第一节 移植的种类 187

一、自体移植 187

二、同种移植 187

三、同系移植 187

四、异种移植 187

第二节 移植抗原 188

一、MHC抗原 188

二、non-MHC抗原 190

第三节 移植免疫反应和排斥机理 192

一、抗原识别 192

二、致敏相 194

三、效应相 排斥反应 194

四、GVH反应 195

第四节 排斥反应的类型 197

一、超急排斥反应 198

二、加速排斥反应 198

三、急性排斥反应 198

四、慢性排斥反应 199

第五节 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免疫学措施 200

一、组织配型 200

二、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 201

三、免疫抑制疗法 204

四、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的根本途径 206

第六节 器官移植的进展 206

一、肾移植 207

二、心脏移植 208

三、肺移植 209

四、胰腺移植 209

五、骨髓移植 211

六、儿童自体骨髓移植 215

七、角膜移植 215

八、胎儿器官移植 216

第十章 超敏反应 218

第一节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类和遗传背景 218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类 218

二、超敏反应的遗传背景 219

第二节 超敏反应性疾病 220

一、Ⅰ型超敏反应 220

二、Ⅱ型超敏反应 225

三、Ⅲ型超敏反应 227

四、Ⅳ型超敏反应 230

五、Ⅴ型超敏反应 232

第三节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检查 235

一、问诊 235

二、一般检查 235

三、特殊检查的体内试验 236

四、特殊检查的体外试验 237

第四节 超敏反应的分子免疫生物学研究进展 238

一、与超敏反应有关的白细胞介素 238

二、高亲和性IgE受体 240

三、低亲和性IgE受体 240

第十一章 自身免疫病 243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及病理损伤机理 243

一、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244

二、自身免疫病病理损伤机理 246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遗传背景 246

一、人类身身免疫病与HLA的相关性 247

二、实验性SLE的多基因性 248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与病毒感染的关系 249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发病中的免疫异常 252

一、外界因素对自身抗原的影响 252

二、宿主免疫细胞及其功能的异常 253

第五节 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病发病中的作用 257

一、自身免疫病中的IL-2/IL-2R系统异常 257

二、IFNr与自身免疫病 259

三、IL-6与自身免疫病 259

第六节 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61

一、诊断原则 261

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261

第十二章 免疫增生性疾病 266

第一节 淋巴细胞白血病 266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66

二、多表型白血病 277

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79

四、幼淋细胞白血病 282

五、毛细胞白血病 283

第二节 淋巴瘤 285

一、霍奇金病 285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290

〔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变型 299

三、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301

四、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03

五、皮肤T细胞淋巴瘤 306

六、坏死性淋巴结炎 308

第三节 浆细胞疾病 309

一、多发性骨髓瘤 309

二、巨球蛋白血症 316

三、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318

四、重链病 320

五、POEMS综合征 322

第四节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 324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分类 324

二、恶性组织细胞病 325

三、感染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327

四、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328

五、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 329

第十三章 免疫缺陷病 333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333

第二节 原发特异性免疫缺陷病 335

一、抗体为主的原发特异性免疫缺陷病 335

二、联合免疫缺陷病 338

三、有其他特征的原发特异性免疫缺陷病 342

第三节 原发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病 347

一、吞噬细胞功能缺乏的免疫缺陷病 347

二、补体系统缺陷病 349

第四节 伴有其他疾病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356

一、Down综合征 356

二、短肢性侏儒症 356

三、遗传性转钴胺Ⅱ缺乏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357

四、生物素依赖性羧化酶缺乏症 357

五、Dun Can综合征 357

六、胸腺瘤 357

七、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357

第五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358

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理及代表性疾病 358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 361

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查 362

四、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 362

五、AIDS病 363

第十四章 感染与免疫 368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368

一、非特异性免疫 368

二、特异性免疫 372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374

一、非特异性免疫 374

二、特异性免疫 375

三、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376

四、病毒的母婴感染 377

第三节 抗真菌免疫 381

一、非特异性免疫 381

二、特异性免疫 381

第四节 抗寄生虫免疫 381

一、体液免疫 382

二、细胞免疫 382

三、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机理 382

四、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 382

第十五章 衰老与免疫 384

第一节 衰老的免疫学特征 384

一、整体水平上的免疫功能变化 384

二、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变化 385

三、免疫细胞的变化 387

四、基因水平的变化 390

第二节 衰老与自身免疫病 391

第三节 衰老的预防和治疗 391

第十六章 生殖与免疫 395

第一节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395

一、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 395

二、性腺的自身免疫病 396

第二节 围产期的免疫问题 397

一、维持妊娠的免疫学机理 397

二、流产与免疫 399

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免疫的关系 399

四、胎儿红细胞的同种被动免疫病 400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免疫 401

一、抗精子免疫 401

二、抗卵子免疫 401

三、抗胎盘特异性蛋白和抗激素的免疫 402

第四节 滋养细胞肿瘤与免疫 402

一、滋养细胞瘤与血型的关系 402

二、滋养细胞瘤与宿主免疫的关系 402

三、滋养细胞瘤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 403

四、滋养细胞瘤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403

第五节 免疫性不孕 403

一、病因 403

二、病理生理 404

三、诊断 405

四、治疗 407

五、预防 408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 410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410

一、临床表现 410

二、诊断标准 411

三、治疗 412

第二节 格林-巴利综合征 415

一、病因 416

二、发病机理 418

三、病理 419

四、临床表现 419

五、实验室检查 420

六、分型 420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421

八、治疗 421

九、预后 422

第三节 多发性硬化 422

一、一般发病情况 423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423

三、病理 424

四、临床表现 424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426

六、治疗 426

七、病程与预后 427

第十八章 免疫血液病 429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429

一、病因 429

二、发病机理 430

三、临床表现 432

四、实验室检查 432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432

六、病程及预后 433

七、治疗 433

第二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35

一、分型 435

二、病因 436

三、发病机理 436

四、临床表现 437

五、实验室检查 437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438

七、病程及预后 439

八、治疗 439

第三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440

一、病因及分类 440

二、发病机理 441

三、临床表现 441

四、实验室检查 441

五、诊断 442

六、病程及预后 442

七、治疗 442

〔附〕急性自限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443

第四节 纯白细胞再生障碍 444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444

二、临床表现 444

三、实验室检查 444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445

五、治疗 445

第五节 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45

一、病因及分类 445

二、发病机理 445

三、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446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446

五、病程及预后 446

六、治疗 446

第六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46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47

二、冷凝集素综合征 450

三、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451

〔附〕冷球蛋白血症 452

第七节 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53

一、自身抗体型 453

二、半抗原型 453

三、免疫复合物型 454

四、非特异型 454

第八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54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455

二、临床表现 455

三、实验室检查 456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456

五、病程及预后 456

六、治疗 456

第九节 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458

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458

二、输血后紫癜 458

三、Evans综合征 459

四、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459

第十节 过敏性紫癜 460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460

二、临床表现 460

三、实验室检查 460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461

五、病程及预后 461

六、治疗 461

第十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与免疫 463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463

一、病因 463

二、发病机理 464

三、临床表现 468

四、X线表现 468

五、肺功能检查 468

六、实验室检查 469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469

八、治疗 469

第二节 阿斯匹林哮喘 470

一、发病率 470

二、诱发阿斯匹林哮喘发作的因子 470

三、发病机理 471

四、临床表现 472

五、诊断 472

六、治疗 473

第三节 变应性鼻炎 474

一、发病率 474

二、发病机理 474

三、临床表现 475

四、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 475

五、诊断 475

六、治疗 476

第四节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476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477

二、临床表现 477

三、X线表现 477

四、免疫学检查 477

五、实验室其他检查 477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477

七、治疗和预后 478

第五节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479

一、分类 479

二、隐原性致纤维性肺泡炎 481

第六节 过敏性肺炎 485

一、病因 485

二、流行病学 486

三、发病机理 486

四、病理 487

五、临床表现 487

六、X线表现 487

七、肺功能检查 488

八、实验室其他检查 488

九、免疫学检查 488

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检查 488

十一、诊断及鉴别诊断 488

十二、治疗和预后 489

第七节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489

一、分类和临床特征 489

二、发病机理 491

三、诊断 493

四、治疗 493

第八节 结节病 493

一、流行病学 493

二、病因 493

三、病理 494

四、发病机理 494

五、临床表现 495

六、免疫学检查 496

七、实验室其他检查 497

八、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检查 497

九、诊断 499

十、预后 499

十一、治疗 499

第二十章 肾脏病与免疫 501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501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501

二、临床表现 505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506

四、预防和治疗 507

第二节 膜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508

一、临床表现 508

二、MPGN时补体效价测定的临床意义 509

三、MPGN的病态变化 509

四、MPGN的治疗和预后 510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511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小球肾炎 511

二、肾小球固有成分与抗体在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小球肾炎 512

三、植入性阳离子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513

四、非阳离子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513

五、由化学介体所致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514

六、肾小球内沉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 514

第四节 Goodpasture综合征 514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514

二、临床表现 515

三、组织学所见 516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516

五、治疗和预后 516

第五节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病 517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518

二、临床表现 519

三、病理形态学改变 520

四、实验室检查 520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520

六、治疗和预后 520

第六节 IgA肾病和紫癜性肾炎 521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521

二、临床表现 522

三、实验室检查 522

四、组织学所见 522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523

六、治疗和预后 523

第七节 自身免疫性间质性肾炎 524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524

二、临床表现 526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527

四、预防和治疗原则 527

第二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与免疫 529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胃炎 529

一、分型 529

二、发病机理 530

三、病理 530

四、临床表现 531

五、胃镜所见 531

六、X线表现 532

七、实验室检查 532

八、诊断 532

九、治疗 533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肝炎 533

一、发病机理 533

二、病理 533

三、临床表现 534

四、实验室检查 534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535

六、治疗 536

七、预后 536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536

一、病原学 536

二、流行病学 540

三、发病机理 542

四、病理 544

五、临床表现 545

六、实验室检查 546

七、诊断 548

八、治疗 548

九、预后 550

第四节 炎性肠病 551

一、溃疡性结肠炎 552

二、克隆病 554

第二十二章 内分泌性疾病与免疫 557

第一节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557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557

二、病理生理 559

三、病理 560

四、临床表现 560

五、实验室检查 561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561

七、防治 561

八、预后 563

第二节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563

一、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的发现 563

二、引起低血糖的原因 564

三、有关本病的统计 564

四、诊断 565

五、鉴别诊断 566

六、治疗 566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566

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免疫学特征 566

二、Basedow病 569

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573

第四节 自身免疫多腺体综合征 574

一、病因 574

二、分类 575

三、诊断和治疗 576

第二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免疫 578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心脏病 578

一、风湿热 579

二、心脏手术后综合征 581

三、特发性心包炎和心肌炎 581

四、Chagas病 581

五、心内膜心肌纤维化 582

第二节 扩张型心肌病及心肌炎的免疫学机理 582

一、体液免疫 584

二、细胞免疫 584

第三节 大动脉炎综合征 585

一、遗传因素 585

二、感染变态反应 585

三、免疫异常 586

四、内分泌异常 586

五、并发症 587

第四节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587

一、临床表现 587

二、病因探讨 587

三、化验检查 588

四、鉴别诊断 588

五、治疗 588

第二十四章 结缔组织病 590

第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 590

一、病因学 590

二、发病机理 592

三、病理 593

四、临床表现 594

五、诊断 597

六、病程与预后 598

七、治疗 598

第二节 干燥综合征 602

一、病因 602

二、临床表现 602

三、实验室检查 603

四、诊断 605

五、治疗 606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606

一、病因 606

二、临床症状 608

三、实验室检查 609

四、诊断 609

五、治疗 610

第四节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612

一、临床症状 613

二、实验室检查 614

三、诊断 614

四、治疗 615

第五节 白塞病 615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615

二、临床表现 616

三、实验室检查 618

四、诊断 618

五、治疗 619

第六节 韦格纳肉芽肿 619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619

二、临床表现 619

三、实验室检查 620

四、病理 620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621

六、治疗 621

第七节 Weber-Christian病 622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622

二、病理 622

三、临床表现 623

四、实验室检查 623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624

六、治疗 624

七、经过和预后 624

第八节 结节性多动脉炎 624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624

二、病理 624

三、临床表现 625

四、病型分类 625

五、实验室检查 625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626

七、治疗 626

八、经过及预后 627

第九节 嗜酸性肌膜炎 627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627

二、病理 627

三、临床表现 628

四、实验室检查 628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628

六、治疗 628

七、经过及预后 629

第二十五章 免疫皮肤病学 630

第一节 荨麻疹 630

一、慢性荨麻疹 630

二、荨麻疹性血管炎 631

三、中性粒细胞性荨麻疹 632

第二节 特应性皮炎 632

一、特应性皮炎与特应性因素 633

二、特应性皮炎与过敏 633

三、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免疫学机理 634

四、特应性皮炎和免疫 635

第三节 接触性皮炎 636

一、接触性皮炎按发病机理分类及各型特征 636

二、接触性荨麻疹综合征 637

三、迟发型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 638

四、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639

第四节 大疱性疾病 640

一、寻常性天疱疮 640

二、大疱性类天疱疮 641

第五节 血清病 643

一、发病机理 643

二、病理 644

三、发病率 644

四、临床表现 645

五、实验室检查 646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646

七、治疗 647

八、预防 647

第二十六章 创伤与免疫 649

第一节 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 649

一、创伤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变化 649

二、创伤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变化 654

第二节 创伤免疫抑制机理的研究 655

第三节 创伤后感染与免疫调节治疗 656

第二十七章 免疫治疗与预防 661

第一节 免疫抑制疗法 661

一、免疫抑制剂 661

二、抗淋巴细胞抗体 664

三、血浆交换疗法 668

第二节 免疫辅助治疗 668

一、免疫缺陷病的治疗 668

二、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治疗 670

三、癌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671

四、免疫球蛋白制剂及其应用 673

第三节 免疫预防 674

一、疫苗的制备 674

二、人工预防接种模拟天然获得性免疫 675

三、免疫的形成与疫苗 677

四、影响病毒疫苗效果的几种因素 677

五、病毒性肝炎疫苗的现状 679

六、计划免疫 680

第二十八章 中药与免疫 683

第一节 常见补益中药及方剂的免疫药理作用 684

一、黄芪 684

二、人参 684

三、冬虫夏草 685

四、党参 685

五、刺五加 685

六、枸杞子 686

七、淫羊藿 686

八、猕猴桃 686

九、何首乌 687

十、灵芝 687

十一、白术 687

十二、猪苓 687

十三、银耳 688

十四、杜仲 688

十五、香菇 688

十六、茯苓 688

十七、女贞子 689

十八、山萸肉 689

十九、地黄 689

二十、补骨脂 689

二十一、麦冬 689

二十二、云芝 690

二十三、附子 690

二十四、甘草 690

二十五、四君子汤 690

二十六、十全大补汤 690

二十七、当归补血汤 691

二十八、生脉散 691

二十九、右归丸 691

三十、六味地黄汤 691

三十一、益气养阴方 691

三十二、养阴清肺汤 692

三十三、玉屏风散 692

三十四、至宝三鞭丸 692

三十五、参附汤 692

第二节 常见清热解毒中药及方剂的免疫药理作用 692

一、青蒿 692

二、柴胡 692

三、黄芩 693

四、白花蛇舌草 693

五、金银花 693

六、蒲公英 693

七、小柴胡汤 693

八、葛根汤 694

第三节 常见活血化瘀中药及方剂的免疫药理作用 694

一、当归 694

二、川芎 694

三、红花 694

四、大黄 695

五、赤芍 695

六、雷公藤 695

七、四物汤 696

八、活血化瘀方 696

附录:本书常用缩略语 697

索引 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