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凡例 1
序/宋平 1
第一章 新中国劳动力管理的发展概况 1
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工作的创建和发展(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1
一、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 1
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劳动力管理制度 5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的失控和调整(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8
一、“大跃进”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混乱和劳动力管理的失控 8
二、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重新加强劳动力管理 11
第三节 劳动力管理受到的严重干扰及初步恢复(一九六七——一九七八年) 15
一、“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全面动乱加剧了劳动力管理中的矛盾 15
二、在周恩来、邓小平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力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7
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的两年中,劳动力管理有了一些恢复和调整 19
第四节 开创劳动力管理的新局面(一九七九——一九八七年) 20
一、消除“左”倾错误的影响,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搞好劳动力管理 20
二、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扩大劳动就业 21
三、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整顿企业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 23
四、改革用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 25
五、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7
六、建立和培育劳务市场,实行劳动力的社会调节 29
第二章 劳动就业 32
第一节 解决旧社会遗留的失业问题 33
一、新中国初期的失业情况 33
二、解决失业问题的方针、政策、措施 36
三、解决失业问题取得显著成果 48
第二节 经济受挫时期的城镇就业 49
一、“大跃进”期间出现的劳动力供求失衡 51
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及“左”的失误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 54
第三节 解决城镇多年积累的待业问题取得重大成就 60
一、青年待业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60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决策 62
三、新时期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取得重大成就 78
第四节 妇女及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 81
一、妇女就业问题 81
二、复员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 85
三、残疾人就业问题 89
四、劳改期满和解除劳教人员就业问题 94
第五节 城乡劳动力的布局和流动 97
一、中国劳动力城乡布局的历史演变 97
二、内地及沿海地区向边疆地区移民 100
三、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101
第三章 劳动力的招收和调配 110
一、开始实行对劳动力的统一介绍和调配 111
第一节 劳动力招收、调配管理制度的形成 111
二、为适应大规模基本建设需要,在建筑业实行统一招收调配制度 116
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劳动力的招收调配实行统一管理 122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的招工失控和调整时期招收调配政策的调整 129
一、招工失控及其纠正措施 129
二、招收调配政策的调整 133
三、从沿海老工业城市调配职工支援三线建设 135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招收调配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137
一、对停缓建项目和关停企业职工,加强调剂工作,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138
第四节 新时期劳动力招收调配工作 138
二、解决工人家庭困难的工作调动 140
三、改革招工制度,保证招工质量 148
四、改革劳动力调配制度,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合理使用 155
第四章 用工制度 160
第一节 废除欺压工人的用工制度 160
一、废除城市中的封建把头制度 160
二、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改革不合理的用工制度 161
第二节 以固定工为主的用工制度的形成 162
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固定工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165
第三节 推行“两种劳动制度”——改革用工制度的初步尝试 165
二、改革用工制度,推行“两种劳动制度” 166
第四节 固定工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169
一、新的劳动制度被诬蔑为“修正主义” 169
二、大批临时工转为固定工 170
第五节 有领导有步骤地改革用工制度 170
一、县及乡镇企业推行亦工亦农的用工制度 171
二、进行用工制度改革的试点 172
三、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 177
四、搞活固定工制度 180
第五章 职业技术培训 183
第一节 失业工人的转业训练 184
一、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失业工人的转业训练 184
二、转业训练的方针和方式 186
三、转业训练的成就 190
第二节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后备技术工人 191
一、从失业工人转业训练转入培养后备技术工人 191
二、技工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196
三、学徒制度的形成和作用 214
四、对后备技术工人培训制度的评价 220
第三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职业技术培训 222
一、新形势提出的要求 222
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培训的基本状况 224
三、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而努力 245
第六章 劳动定额、定员与劳动组织管理 247
第一节 劳动定额工作 249
一、劳动定额工作在“一五”计划期间有了较快的发展 249
二、劳动定额在“大跃进”中被否定,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得到恢复和发展 256
三、“文化大革命”中劳动定额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260
四、在企业整顿中劳动定额的恢复与发展 260
第二节 编制定员工作 268
一、为控制企业过多的增人,开始建立编制定员制度 269
二、在总结增人过多的教训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编制定员工作 271
三、“文化大革命”中编制定员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281
四、粉碎“四人帮”以后编制定员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281
第三节 整顿劳动组织工作 291
一、一九五七年的整顿劳动组织工作 291
二、一九五九——一九六三年的整顿劳动组织工作 294
三、一九七二——一九七三年的整顿劳动组织工作 298
四、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的整顿劳动组织工作 298
第四节 巩固劳动纪律工作 305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整顿劳动纪律工作 305
二、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整顿劳动纪律工作 308
第七章 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316
第一节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317
一、设立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发布劳动争议处理法规 318
二、确立处理劳资关系的基本原则,推动劳资双方签订集体合同、建立协商会议 319
三、积极处理劳动争议,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322
第二节 以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的方式处理劳动争议 327
一、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方针、原则 327
二、由信访部门处理劳动争议的情况 329
三、几个带有普遍性的劳动争议问题的处理 330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法规的实施和仲裁机构的建立 332
一、发布劳动争议处理法规 333
二、组建劳动争议处理机构,配备与培训仲裁工作人员 335
三、开展预防工作,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336
四、对劳动合同进行鉴证 337
五、处理了一批劳动争议案件 338
第八章 劳动服务公司 341
第一节 劳动服务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341
一、劳动服务公司的提出 341
二、采取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措施,促使劳动服务公司在发展中逐步完善 343
三、各类劳动服务公司的发展概况 346
第二节 贯彻“三结合”就业方针,组织集体经济就业 348
一、坚持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 349
二、发挥国营企事业单位办集体经济的优势 351
三、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52
四、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 354
第三节 开展就业训练、建立培训基地 355
一、劳动服务公司组织就业训练的发展概况 355
二、建立培训基地 357
第四节 调节、吞吐和管理社会劳动力 358
一、充分发挥劳动服务公司关于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359
二、建立劳动生产基地、组织各种劳务承包活动 362
三、加强对临时工的管理 363
四、培育和发展劳务市场 365
第一节 特区劳动力管理的经济背景 367
第九章 经济特区的劳动力管理 367
第二节 建立与特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管理制度 369
一、特区自主确定劳动工资计划 370
二、尊重企业的用工自主权 371
三、采取用工不迁户口的办法,减轻特区人口压力 371
四、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 373
五、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374
六、充分发挥劳动服务公司在组织和管理劳务市场中的作用 375
第三节 建立上岗前短期培训为主的职业培训制度 376
一、坚持适应特区、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原则 376
二、利用特区外引内联的优越条件,把引进培训和内联培训放在重要地位 377
第四节 建立适应特区情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378
一、特区发生劳动争议的情况和特点 378
二、特区劳资纠纷的处理形式 379
三、特区处理劳资纠纷的原则和方法 381
第十章 劳动力管理的基本经验和展望 383
第一节 基本经验 383
一、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 384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扩大城镇就业的需要 386
三、对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就业率、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社会安定团结,必须统筹兼顾,对社会劳动力的管理和企业劳动力的管理必须密切结合起来 387
四、改革国营企业劳动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 388
五、必须把职业技术培训提到战略地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改革和建设的积极力量 390
第二节 二○○○年展望 391
一、统筹规划和管理好全国劳动力,将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391
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趋势 391
三、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将取得新成果 393
四、职业技术培训将得到显著加强 394
附录一:中国劳动力管理大事记(1949——1987) 395
附录二:统计资料 467
彩色插图目录 487
人名索引 492
英文目录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