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流行病学 1
第一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艾滋病的普通流行病学 1
前言 1
第一节 艾滋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艾滋病的最新流行状况 2
第三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艾滋病的地区分布 3
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途径 6
第五节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 8
第二章 HI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13
第一节 引言 13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基因分型 14
第三节 HIV的亚型分类 16
第四节 艾滋病毒型和亚型的生物学特导性 17
一、HIV-1和HIV-2的生物学特异性差别 17
二、各亚型间的生物学特异性的差别 18
第五节 艾滋病毒型和亚型的地理分布 19
第六节 基因重组 21
第七节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25
第八节 艾滋病毒的起源 26
第三章 逆转录病毒 33
前言 33
第一节 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33
一、毒粒形态 33
二、理化性质 34
三、生物学特征 34
第二节 逆转录病毒科的分类 34
一、哺乳动物B型逆转录病毒属 34
二、哺乳动物C型逆转录病毒属 35
三、禽类C型逆转录病毒属 35
四、D型逆转录病毒属 36
五、BL、V-HTLV逆转录病毒属 36
六、慢病毒属 36
七、泡沫病毒属 37
第三节 基因组结构 37
一、非编码区 38
二、结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 38
第四节 逆转录病毒的繁殖 39
一、吸附 40
二、DNA的合成 41
三、基因整合 41
四、基因的表达 43
五、转录产物的加工 43
六、运输出细胞核 43
七、病毒组分的合成及动输 44
八、病毒颗粒的装配 45
九、成熟毒粒的形成 46
第五节 逆转录病毒的致瘤性 46
第六节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47
第七节 逆转录病毒载体 47
第二篇 病原学 50
第四章 HIV-1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 50
第一节 HIV-1起源及进化 50
第二节 HIV-1结构和基因 52
一、HIV-1结构 52
二、病毒基因 53
第三节 HIV-1的复制周期 55
一、与CD4受体结合 55
二、融合与穿入 57
三、逆转录和整合 57
四、早期合成 57
五、晚期合成 58
六、病毒颗粒的释放 59
七、基因调控 59
八、HIV-1的第二受体 59
第四节 HIV-1的传播 61
一、HIV-1的性传播 62
二、母婴传播 63
三、血源性传播 64
第五节 HIV-1感染者病毒颗粒和CD4T淋巴细胞动力学 64
第五章 HIV-2和SIV的病毒学及生物学 68
第一节 引言 68
第二节 HIV-2的生物学特征 68
第三节 HIV-2的遗传变异 71
第四节 HIV-2的亚型分类和基因重组 73
第五节 HIV-2的临床特征 76
第六节 HIV-2的流行病学 77
第七节 HIV-2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78
第八节 未来的研究方向 79
第九节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80
第六章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89
简介 89
第一节 前言 89
第二节 啮齿类动物模型 90
一、小鼠(SCID-hu小鼠为主) 90
二、大鼠 91
三、家兔 91
第三节 灵长类动物模型 92
一、狒狒 92
二、猩猩 93
三、猪尾猴 93
第四节 结论与评语 94
第三篇 免疫学 97
第七章 原发性HIV感染 97
第一节 原发性HIV感染的潜伏期及临床表现 97
第二节 原发性HIV感染时病毒的繁殖、播散及清除 98
第三节 原发性HIV感染时病毒毒株的选择及与预后的关系 99
第四节 原发性HIV感染时的免疫反应 99
第五节 原发性HIV感染时的实验室检测 101
第六节 原发性SIV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 102
第七节 原发性HIV感染的实验性治疗 103
第八章 持续性HTV感染的免疫反应 106
第一节 体液免疫反应 106
一、HIV病毒与补体及其它体液因子的相互作用 106
二、中和抗体 107
第二节 细胞免疫反应 108
一、CD4 T淋巴细胞 108
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108
三、单核巨噬细胞 109
四、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110
第三节 艾滋病患者Th1和Th2平衡的改变 110
第四节 艾滋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Th1和Th2平衡及病理过程的影响 111
第五节 化学趋向因子及受体在HIV感染中的作用 113
一、化学趋向因子及其家族 113
二、化学趋向因子受体 114
三、HIV感染、化学趋向因子及其受体之间的关系 115
四、化学趋向因子及其受体在HIV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116
第九章 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的病理机制 120
第一节 T细胞免疫异常 120
一、CD4+T细胞 120
二、CD8 T细胞 121
第二节 B细胞免疫异常 121
第三节 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异常 122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障碍 122
二、单核—巨噬细胞在其它病理变化中的作用 122
第四节 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缺陷 122
第五节 树突状细胞在HIV感染中的作用 122
第六节 HIV在淋巴组织中的复制增生 123
第七节 细胞因子在HIV感染中的变化及作用 123
第八节 HIV感染的免疫活化 125
第四篇 临床表现 131
第十章 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131
第一节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132
第二节 潜伏期 133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33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34
第五节 血清学阳转 134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134
第七节 治疗与处理 135
第十一章 HIV与营养不良和体重降低 138
第一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138
第二节 鉴别诊断 139
第三节 检查 139
第四节 治疗 140
一、营养支持疗法的一般原则 140
二、营养支持疗法的特殊考虑 141
第十二章 与HIV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144
第一节 心包疾病 144
一、临床表现 144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145
三、治疗 145
第二节 心肌病 146
一、临床表现 146
二、鉴别诊断 146
三、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146
四、治疗 146
第三节 心内膜病变 147
一、临床表现 147
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147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148
四、治疗 148
第十三章 与艾滋病相关的肾脏疾病 151
第一节 HIV肾病 151
一、概论 151
二、临床表现 152
三、病理 152
四、致病机制 153
五、治疗及预后 153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154
第三节 其它的肾实质性病变 155
第四节 水电解质紊乱 155
一、低钠血症 156
二、高钠血症与低钾血症 156
三、高钾血症 156
四、低尿酸血症与高尿酸血症 156
第五节 药物治疗、药物毒性与肾功能不全的艾滋病人 157
第十四章 艾滋病人并发的疱疹病毒感染 162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1,2型(HSV—1,2)感染 162
一、流行病学 162
二、临床表现 162
三、治疗 164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 164
一、流行病学 164
二、临床表现 164
三、预防与治疗 166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166
一、流行病学 166
二、临床表现 166
三、治疗与预防 167
四、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病毒)感染 168
第四节 人疱疹病毒6,7型(HHV6,7型)感染 168
第五节 人疱疹病毒8型(HHV8)感染 168
第六节 HIV—1和疱疹病毒相互作用的机制 169
第十五章 机会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172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 172
一、发病机制 172
二、临床表现 173
三、实验室诊断 173
四、治疗及预防 174
第二节 霉菌感染 174
一、发病机制 174
二、临床表现 175
三、实验室诊断 176
四、治疗及预防 176
第三节 分支杆菌感染 177
一、发病机制 177
二、临床表现 177
三、实验室诊断 178
四、治疗及预防 179
第四节 病毒性感染 179
一、发病机制 179
二、临床表现 180
三、实验室诊断 180
四、治疗及预防 180
第五节 弓形体病 181
一、发病机制 181
二、临床表现 181
三、实验室诊断 182
四、治疗及预防 182
第六节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183
一、概况 183
二、发病机制 183
三、临床表现 183
四、诊断 183
五、治疗 184
第七节 隐孢子虫病 185
一、临床表现 185
二、实验室检查 185
三、治疗 185
第八节 组织胞浆虫病 185
一、临床表现 186
二、诊断 186
三、治疗 186
第十六章 HIV感染与神经系统的病变 188
第一节 概述 188
第二节 HIV对神经系统的感染过程 189
一、HIV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189
二、血脑屏障与HIV对内皮细胞和星状神经胶质细胞的感染 190
三、HIV的嗜神经性 190
第三节 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191
一、病理学变化 191
二、HIV感染的发病机制 193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96
一、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196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 196
第五节 HIV感染神经系统的临床类型 198
一、HIV脑膜脑炎 199
二、慢性无症状的脑炎 199
三、急性脑膜炎 199
四、急性脑炎 199
第六节 HIV痴呆综合征 199
一、HIV DC的发生率 200
二、病理生理 200
三、临床表现及体征 200
四、HIV DC的临床分期 201
五、辅助检查 201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
七、临床过程、治疗和预后 201
第十七章 艾滋病相关的淋巴肿瘤 203
第一节 前言 203
第二节 流行病学 203
第三节 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预后指标 204
第四节 治疗 205
第五节 艾滋病相关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207
第六节 艾滋病相关的霍奇金病(人类免疫缺陷相关病毒) 207
第十八章 儿科HIV的感染 211
第一节 儿科HIV感染的流行病学 211
一、流行情况 211
二、传播途径 211
第二节 儿科HIV感染的病理生理 212
第三节 儿科HIV感染的诊断方法 213
一、病毒学方法 213
二、抗体测定 213
三、CD+4细胞 214
四、其它 214
第四节 临床表现 215
一、非特异性表现 216
二、HI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后的特征性表现 216
第五节 治疗 218
第十九章 HIV疫苗的研究 220
第一节 作为HIV疫苗所应具备的条件 220
第二节 研制HIV疫苗的困难 221
一、病毒抗原的变异性 222
二、整合的病毒DNA 222
三、HIV的细胞内传播 222
四、HIV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趋向性 222
五、自发抗体和CMI不能清除HIV感染 222
第三节 HIV疫苗研究的问题和出发点 223
一、HIV疫苗的目的 223
二、抗原的选择 223
三、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疫苗设计 223
四、研究HIV疫苗的动物模型 225
五、佐剂 225
第四节 目前疫苗实验的效果 226
一、临床前试验 226
二、临床Ⅰ、Ⅱ期试验 227
三、Ⅱ期临床试验 227
四、感染后免疫 228
五、孕妇与儿童的临床试验 228
六、疫苗的毒性 228
第五篇 预防与治疗 230
第二十章 艾滋病毒(HIV—1)感染的化学治疗 230
第一节 HIV—1复制周期及药物作用靶点 230
第二节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 232
一、核苷类药物 232
二、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237
第三节 HIV—1蛋白酶抑制剂 238
一、作用机理 238
二、临床应用 238
三、毒性 240
四、耐药性 240
第四节 几项化疗原则 241
一、联合化疗 241
二、治疗时机和药物选择 244
三、HIV—1原发(急性)感染的治疗 245
四、预防HIV—1垂直传播 246
五、预防HIV—1的意外感染 246
第五节 结论 246
第二十一章 艾滋病毒(HIV—1)感染的免疫治疗 248
第一节 增强HIV—1特异的免疫反应 248
一、被动输入HIV—1感染病人的血浆或免疫球蛋白 248
二、被动输入HIV—1特异的细胞群 249
第二节 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反应 249
一、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249
二、细胞因子的治疗 250
第三节 结论 252
第二十二章 艾滋病的基因治疗 254
第一节 引言 254
第二节 基因治疗的策略及靶细胞选择 255
第三节 抗HIV基因转移技术 255
一、逆转录病毒载体 255
二、腺病毒系统 256
三、附腺病毒(AAV)载体 256
四、非病毒性的基因载体 257
第四节 HIV的生活周期及控制HIV复制的关键 257
第五节 治疗基因的选择及其它基因疗法 258
一、负显性变异蛋白 258
二、以细胞蛋白为基础的抗HIV基因疗法 258
三、基因疫苗 259
四、反义的RNA和DNA 259
五、RNA假靶 259
六、核酶 259
七、自杀基因 260
第六节 艾滋病基因治疗的体内外试验 260
一、体外组织培养试验 260
二、体内动物模型试验 260
三、抗HIV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 261
第七节 展望 261
第二十三章 发展抗艾滋病新药在法规上的考量及新趋势: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药物制造管理的策略 264
第一节 引言 264
第二节 抗艾滋病毒药物在动物毒理学及药理学上的研究 264
一、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264
二、优良生物试验典范(GLP) 267
第三节 抗艾滋病药物的化学、制造及成品的管制(CMC) 267
第四节 抗艾滋病药物的临床试验 269
一、临床计划书及临床试验的组织 270
二、抗艾滋病药物临床实验设计:类型及影响因素 271
第五节 抗艾滋病药物加速批准的途径 272
第六节 优良临床试验典范(GCP) 272
第七节 结论 272
第六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细胞培养与检测 274
第二十四章 HI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274
第一节 引言 274
第二节 扩增方法的分类 275
一、HIV及其组分的目标增殖 276
二、HIV的信号放大 276
第三节 HIV核酸的目标扩增 277
一、酶促链式反应—PCR检测法 277
二、转录式的核酸序列扩增(NASBA) 284
三、连接酶酶促链式反应(LCR) 285
第四节 HIV核酸检测的信号放大方法 285
一、探针的设计 286
二、探针的标记 286
三、目标核酸与探针的杂交 286
四、杂交物的分离与信号检测 287
五、刷状DNA检测法 287
第五节 动态PCR的“实况”定量检测法 289
一、荧光素 290
二、消色效应 290
三、探针设计的原则 291
四、反应与检测条件 291
第六节 HIV变异株的检测及其它 291
第七节 HIV分子检测的自动化 292
第八节 结语 292
第二十五章 HIV感染的细胞培养和病毒学检测 295
第一节 引言 295
第二节 细胞培养的应用 295
一、检测和分离活病毒 295
二、鉴别艾滋病毒的生物表型(感染细胞的趋向性) 295
三、分离艾滋病毒的生物克隆 296
四、监视药物治疗效果及病毒的耐药变异 296
第三节 细胞培养和病毒学检测方法 296
一、正常人的淋巴细胞制备 296
二、受检者血标本的采样及其淋巴细胞制备 297
三、艾滋病毒的细胞培养 297
第四节 细胞培养的敏感性和专一性 302
一、与血清学的比较 302
二、与PCR方法的比较 302
第五节 实验室设备和安全措施 302
第七篇 HIV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306
第二十六章 HIV感染的免疫学检测及意义 306
第一节 HIV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308
第二节 HIV抗原的检测及意义 313
第二十七章 HIV感染的非传统方式检测及意义 316
第一节 唾液中HIV抗体测定 316
第二节 尿液中HIV抗体测定 317
第三节 快速测定法 317
第四节 多份血清混合测定法 318
第五节 微量滤纸全血收集测定法 319
第二十八章 HIV相关标志测定和意义 322
第一节 CD4和CD8 322
第二节 新蝶呤 323
第三节 β2—微球蛋白 324
第四节 白细胞介素—2受体 325
第五节 90K蛋白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