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
2.政治经济学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10
3.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9
4.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范畴的历史性 27
5.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37
6.机器人的使用与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 44
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概念和内容 50
8.无产阶级贫困化 57
9.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内在联系及其史的演化 68
10.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76
11.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 86
12.在农业有机构成高于工业条件下的绝对地租 91
13.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最初论述 96
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108
15.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118
16.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 124
17.帝国主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 132
18.城乡、工农、脑力体力劳动差别的产生及其对立 143
19.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通货膨胀 151
20.凯恩斯主义的破产 158
21.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 169
22.马克思提出的公有制经济的首要规律 179
2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商品 189
24.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和直接目的 200
25.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 207
26.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216
27.我国人口增长的计划化 222
28.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存在商品关系的原因 234
29.社会主义商品的内在矛盾 242
30.价值规律及其对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作用 249
31.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261
3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竞争 266
33.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的性质和作用 275
34.按计划经济辅以市场调节的原则安排我国市场 280
35.生产资料的产品调拨与商品流通 288
36.商流和物流及其相互关系 297
37.流通的经济效果 306
38.社会主义建设和提高经济效果 314
39.经济责任制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环节 323
40.农业生产责任制 327
41.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 334
4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41
43.社会主义农业的级差地租 348
44.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356
45.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364
46.消费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73
4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379
48.我国农业现代化 392
49.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403
50.社会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