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问题的提出与本书的研究思路 1
1.1 问题的提出 3
1.2 本书的研究思路 5
2 历史回顾——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7
2.1 美国一般公认审计准则产生的历史背景 9
2.1.1 从审计准则的诞生地谈起 9
2.1.2 民间审计准则的萌芽时期——从《统一会计》到《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检查》 11
2.1.3 审计准则的催产剂——麦克森·罗宾斯公司破产事件及其余震 12
2.2 美国一般公认审计准则的诞生与完善 15
2.2.1“公认审计准则”概念的提出 15
2.2.2 见仁见智——职业界关于审计准则的首场大辩论 16
2.2.3 审计准则家族的第一位成员——“九条准则” 17
2.2.4 第十条准则——《公认审计准则——其意义和范围》的发布 20
2.2.5 AudSEC和ASB的贡献——公认审计准则的完善与发展 21
2.3 其他主要国家独立审计准则的发展 27
2.3.1 德国: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模式 27
2.3.2 日本:典型的拿来主义模式 28
2.3.3 澳大利亚;审计准则发展的四个阶段 31
2.3.4 英国:姗姗起步的审计准则 36
2.3.5 加拿大:从追随英国到效仿美国 39
2.4 审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 41
2.4.1 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向非基本财务报表信息领域的推进—— ASB和 ARSC的鉴证准则 41
2.4.2 审计准则由民间审计向政府审计的发展 42
2.4.3 内部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47
2.5 需求与供给:对审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的补充分析 49
2.5.1 需求——是谁需要审计准则 49
2.5.2 供给——谁是推动审计准则的基本力量 51
2.6 小结:研究审计准则历史的几点启示 54
3 理论探讨——独立审计准则的精义与理论基础 57
3.1 审计准则的实质与特征 59
3.1.1 称谓万花筒——“审计准则”与“审计标准”的概念之争 59
3.1.2 审计准则的性质与定义 64
3.1.3 独立审计准则的基本特征 71
3.1.4 审计准则的作用与负效应 74
3.2 审计准则的种类和体系 78
3.2.1 审计准则的种类 78
3.2.2 审计准则的基本体系 79
3.3 独立审计准则与审计理论中的概念 82
3.3.1 审计理论的基本结构 82
3.3.2 审计的基本概念体系 91
3.4 独立审计准则与相关审计术语的关系 92
3.4.1 审计准则与审计目标 92
3.4.2 审计准则与审计假设 110
3.4.3 审计准则与审计原则 129
3.4.4 审计准则与审计程序 138
3.5 独立审计准则与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体系 141
3.5.1 独立审计准则与其他技术准则的关系 141
3.5.2 独立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准则的关系 142
3.5.3 独立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的关系 143
3.5.4 独立审计准则与后续教育准则的关系 144
4 要素分析——独立审计准则的基本构件 145
4.1 审计准则要素概述 147
4.2 独立审计的精髓:独立性 149
4.2.1 独立性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准则 149
4.2.2 形形色色的审计独立观念 151
4.2.3 撩开独立性的面纱 159
4.3 注册会计师的必备素质:专业胜任能力 167
4.3.1 专业胜任能力是注册会计师的必备条件 167
4.3.2 专业胜任能力的基本内容 167
4.4 独立审计客体的范围:责任与关注 171
4.4.1 审计责任是独立审计准则的基调 172
4.4.2 审计责任的含义 173
4.4.3 明确审计责任的合理结构 181
4.4.4 注册会计师应尽的审计关注 188
4.5 现代独立审计的支柱:内部控制及其评价 190
4.5.1 内部控制是一柄双刃剑 190
4.5.2 内部控制的演进轨迹 191
4.5.3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 193
4.5.4 评价内部控制的责任与方法 196
4.6 独立审计的核心内容:审计证据及其获取 198
4.6.1 获取审计证据是外勤审计的直接目的 198
4.6.2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恰当性 199
4.6.3 审计证据与审计判断 203
4.6.4 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其他 206
4.7 独立审计的最终成果:审计意见及其表达 207
4.7.1 公允表达审计意见是独立审计的基本目的 207
4.7.2 审计意见的载体:审计报告 208
4.7.3 审计意见的类型与修正 213
4.7.4 审计意见与公允表达 215
4,8 小结:要素分析是合理构建独立审计准则的基础 217
5 比较借鉴——部分国家和地区独立审计准则的评介与比较 219
5.1 影响各国审计模式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221
5.2 比较的原则与对象的选择 227
5.2.1 比较的原则 227
5.2.2 比较对象的选择 228
5.3 部分国家和地区独立审计准则介绍 231
5.3.1 荷兰 231
5.3.2 法国 232
5.3.3 墨西哥 234
5.3.4 瑞士 235
5.3.5 约旦 235
5.3.6 科威特 236
5.3.7 香港 237
5.3.8 台湾 238
5.4 模式分类与对比研究 239
5.4.1 独立审计准则的模式界定 239
5.4.2 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独立审计准则的一般比较 242
5.4.3 准则要素的比较 249
5.5 小结:国际间审计准则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审计环境 268
6 专题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建立与完善 271
6.1 建立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背景 273
6.1.1 法律环境 273
6.1.2 经济环境 278
6.1.3 内部机能 280
6.1.4 客户素质 281
6.2 制定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应处理好的人大关系 282
6.2.1 国际与国情的关系 282
6.2.2 科学与实用的关系 283
6.2.3 现实与超前的关系 284
6.2.4 规范与保护的关系 284
6.2.5 重要性与完整性的关系 285
6.2.6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85
6.2.7 专业团体与政府机构的关系 286
6.2.8 职业界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287
6.3 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的初始成果与期中评价 288
6.3.1 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的初始成果 288
6.3.2 形成高质量审计准则的积极因素 289
6.3.3 完善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若干建议 290
6.4 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基本构架与要素分析 292
6.4.1 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构架 292
6.4.2 一般准则的要素分析 294
6.4.3 外勤准则的要素分析 298
6.4.4 报告准则的要素分析 306
6.5 小结:独立审计准则与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走向 307
7 趋势展望——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然趋势与我们应有的态度 309
7.1 内涵与定义——形形色色的协调观念 311
7.1.1 中外学者关于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不同表述 311
7.1.2 我对协调的看法 313
7.2 动力与障碍——国际协调是否可行的大讨论 314
7.2.1 动力——审计准则协调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314
7.2.2 障碍——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困难与消极因素 318
7.3 现状与成就——区域性、国际性会计组织的贡献 322
7.3.1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322
7.3.2 欧洲财经会计专家联盟 324
7.3.3 欧洲经济共同体 325
7.3.4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会计师联合会 326
7.3.5 美洲会计协会 326
7.3.6 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 327
7.3.7 会计师国际研究组 328
7.4 国际协调的原则和思路 329
7.4.1 国际协调的原则 329
7.4.2 国际协调的基本思路 331
7.5 趋同与逐异——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两种不同选择 332
7.5.1 趋同——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 332
7.5.2 逐异——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应当适应中国国情 334
7.5.3 对策——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中的基本策略 336
8 附录 341
附录1 国际审计准则目录 343
附录2 美国审计准则目录 345
附录3 英国审计准则目录 349
附录4 澳大利亚审计准则目录 350
附录5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大事记 353
附录6 主要参考文献 357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