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钱三强 1
第一部分 星系和宇宙学 1
星系的质量和角动量分析 戴文赛 刘汝良 胡佛兴 1
星际气体的自引力星系激波 胡文瑞 敖起 6
星系激波和非线性密度波的稳定性分析 秦元勋 王联 王慕秋 胡文瑞 9
紧卷密度波的非线性自洽理论 岳增元 17
旋涡星系中恒星臂与气体臂间的相移 方励之 刘永镇 24
共转奇异性对星系密度波的影响 胡文瑞 29
有限厚度盘状星系中物质密度的分布问题 彭秋和 黄克谅 黄介浩 李晓卿 33
有限厚度旋涡星系密度螺旋形扰动的Poisson方程渐近解 彭秋和 黄寅亮 38
双成分气盘的Jeans重力不稳定性判据 邹振隆 陈建生 43
双成分自引力体系中的密度孤波 刘永镇 方励之 李启斌 47
自引力介质中波的传播和演化 岳增元 49
有射电子源结构类星体的统计分析:(Ⅲ)子源尺度的演化 55
方励之 周又元 程富华 55
星系团和射电源的空间分布 赵君亮 60
关于河外天体的红移分布与光度函数:Ⅰ.欧氏空间中的情况 孙凯 67
星系团X射线源的光度与速度弥散度的相关分析 万籁 徐宗海 72
射电子源视超光速运动问题的分析 褚耀泉 程福臻 75
星系核风 李晓卿 黄克谅 彭秋和 黄介浩 79
星系核和类星体的反物质模型 陆埮 罗辽复 曲钦岳 汪珍如 82
典型时空理论及其宇宙学效应 邹振隆 陈建生 黄硼 张历宁 郭汉英 85
地球自转和宇宙学效应 郑玮 91
一个总星系模型 须重明 94
宇宙学起因的对称性破缺 方励之 100
一个U4空间的重力场论 刘辽 许殿彦 104
王榴泉 田景发 刘煜奋等 109
1976年4月29日日环食时引力效应观测:(Ⅰ)重力仪与倾斜仪的观测结果 109
第二部分 恒星 114
反常中子星 方励之 陆埮 罗辽复 曲钦岳 汪珍如 114
脉冲星的统计分析和中子星的自转减速 曲钦岳 汪珍如 陆埮 罗辽复 121
论旋转磁中子星中荷电粒子与低频波场的耦合及其辐射 张和祺 124
电子对对吸积盘的影响及天鹅座X-1的能谱 张家铝 方励之 130
多层体模型的基本理论及其不稳定性 木村博 刘彩品 135
热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的共性 初毓桦 140
英仙座X星(X Per)与X射线源3U 0352+30 杭恒荣 莫静儿 145
紫金山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室第三组 北京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室第一组 149
蛇夫-天蝎暗云区和金牛暗云区的耀星观测研究 149
天鹅座1975年新星的光谱观测 刘宗礼 155
大陵五型食变星CG Vir光电测光:(Ⅰ)光变曲线的特征及气流问题 166
沈良照 翟迪生 林柏森 蒋兆基 166
仙后AZ星1975年食的光电测光 170
李峰 蒋世仰 郭子和 许慧芳 翟迪生 沈良照等 170
食变星偏食光变曲线解 陆启铿 陈建生 邹振隆 175
含磁荷奇异原子的光谱辐射强度和选择规则 戴显喜 沈纯理 177
γ过程与超重元素 喻传赞 赵树松 彭守礼 183
论参宿四两千年来的颜色变化 薄树人 王健民 刘金沂 187
中国古代的天体物理探索 郑文光 189
天王星环中的辐射转移理论 陈道汉 董明 武志贤 杨修义 192
陶瓷镜面 紫金山天文台天仪室 197
第三部分 太阳和太阳系 201
太阳活动11年周期连续性的探讨 丁有济 张筑文 201
从我国古代极光、地震记录的周期性分析看太阳黑子周期的稳定性 207
罗葆荣 李维宝 207
从我国黑子和极光观测看太阳二千年的活动 仪新 211
太阳活动区强磁场图的照相观测 丁有济 彭芳麟等 215
大耀斑产生前的黑子磁场位形 史忠先 217
太阳双极黑子的无力场位形 马云丽 胡文瑞 222
太阳色球层的激波加热模型 226
陈载璋 方成 蒋窈窕 唐玉华 倪祥斌 许敖敖 郑宁英 226
色球-日冕过渡区模型及其能量平衡 周爱华 丁元君 235
日冕凝聚区磁场 曹天君 241
太阳光谱中的磁场敏感谱线 叶式辉 王振一 金介海 246
太阳质子在行星际空间的横向扩散问题 章公亮 252
利用太阳X射线预报质子事件峰强度的初步报告 魏奉思 255
太阳米波Ⅰ型源与耀斑活动之间的演化关系 尹其丰 罗绍光 261
太阳Ⅰ型爆发机制 刘绪昭 268
米波Ⅰ型爆发区域快电子的稳定约束 尹其丰 马駬 272
关于毫米波日像仪的一种可能方案 乔国俊 安景竹 王素琴 温学诗 乔茂兰 278
太阳星云的演化与地球和行星大气的起源:(Ⅰ)原始太阳星云的结构与 284
大气逃逸 陈哲明 284
太阳星云的演化与地球和行星大气的起源:(Ⅱ)轻气体去除,星子集聚, 288
气体吸积与初级原始大气 陈哲明 288
双成份盘的气体孤立波及对提丢斯-波得定则的解释 292
李晓卿 黄克谅 彭秋和 黄介浩 苏洪钧 292
Virial定理的推广及其应用(Ⅰ) 潘良儒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