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燕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10176420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书稿综合当前国内外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普遍意义上的全体公民为视角,在对古今中外多种不同类型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合理扬弃的前提下,致力于探求我国当前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未来发展的创新,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有新意的观点,主要探索了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般规律、探讨了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发展途径、系统梳理了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路举措。书稿梳理和分析了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取得的突出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最后落脚于对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和原则、思路举措及主体诉求的剖析和探讨。

导论 1

第一章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战略地位 28

第一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28

一、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28

二、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 34

第二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战略地位 36

一、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 36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42

三、塑造民族精神家园的客观需求 47

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基础 51

第二章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思想资源 56

第一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56

一、辩证唯物主义基础 57

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63

第二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 71

一、仁爱诚信观 72

二、公正法治观 77

三、和谐观 81

四、群己观 85

五、德育观 88

第三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国外教育理论资源 91

一、丰富多样又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 91

二、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的教育理论 95

第三章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现状 101

第一节 多元文化是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的文化背景 101

一、多元文化的兴起 102

二、多元文化的实质是价值观的多元化 109

第二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9

一、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重大机遇 120

二、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123

第三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突出成绩和主要问题 125

一、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的突出成绩 125

二、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29

第四章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关系和基本原则 135

第一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关系 135

一、一元主导和多元共存的辩证关系 136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144

第二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160

一、公民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统一的原则 161

二、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162

三、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然性与应然性相一致的原则 165

四、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共识性和包容性相依存的原则 167

第五章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建设 170

第一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 170

一、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 170

二、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客体一致性 172

三、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 174

第二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发展的途径 178

一、教育主体观念:帮助教育主体形成正确合理的自我认同 179

二、教育范式选择:采取价值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模式 181

三、教育价值取向:构建以集体主义价值为核心的底线价值 184

四、教育主体利益:夯实个体与群体主体相协调的利益基础 186

第六章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举措 191

第一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视野之“四维空间” 191

一、历史视野:深入了解历史,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192

二、现实视野:把握客观现实,树立科学的时代观 195

三、未来视野:面向未来发展,树立科学的未来观 197

四、虚拟视野:关照虚拟生存,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199

第二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之“四维合力” 201

一、社会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风尚 202

二、学校教育: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 204

三、家庭教育: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期阵地 207

四、自我教育: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高境界 209

第三节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之“多维渠道” 212

一、建构渠道:明确目标、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212

二、普及渠道:贴近大众、融入生活、塑造风尚 217

三、培育渠道:宣传引导、榜样示范、实践养成 219

四、突破渠道: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时间 225

五、保障渠道:制度规范、评价激励、条件支持 231

结语 235

主要参考文献 237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