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
1-1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1
1-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
1-2研究化学的目的 3
1-3研究化学的方法 4
1-2化学发展简史 6
2-1古代化学 6
(1)实用和自然哲学时期(——公元前后) 6
(2)炼金术、炼丹时期(公元前后—公元1500年) 7
(3)医化学时期(公元1500—1700年) 8
(4)燃素学说时期(公元1700—1774年) 8
2-2近代化学的萌芽 9
2-3化学的现状 10
1-3无机化学简介 12
3-1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 12
3-2无机化学的任务 13
第二章物质的状态 16
2-1气体 16
1-1理想气体 16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17
(2)气体分压定律 20
(3)气体扩散定律 21
1-2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 22
1-3气体的液化 25
1-4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和能量分布 27
1-5气体分子运动论 30
2-2液体 33
2-1液体的蒸发 33
(1)蒸发过程 34
(2)饱和蒸气压 34
(3)蒸发热 36
2-2液体的沸点 37
2-3固体 38
3-1晶体与非晶体 38
3-2晶体的外形七大晶系 39
3-3晶体的内部结构 41
(1)十四种晶格 41
(2)晶胞 42
第三章原子结构 47
3-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7
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47
(1)氢原子光谱 47
(2)玻尔理论 50
1-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56
(1)光的二象性 56
(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56
(3)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58
1-3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59
(1)薛定谔方程——微粒的波动方程 59
(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63
1-4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64
(1)电子云的概念 64
(2)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65
(3)几率密度分布的几种表示法 67
1-5 波函数的空间图象 68
(1)径向分布 68
(2)角度分布 70
1-6四个量子数 74
(1)主量子数(n) 74
(2)角量子数(l) 75
(3)磁量子数(m) 77
(4)自旋量子数(m8) 78
3-2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80
2-1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80
(1)鲍林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80
(2)屏蔽效应 82
(3)钻穿效应 84
(4)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 86
2-2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87
(1)能量最低原理 88
(2)保里原理 88
(3)洪特规则 89
2-3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91
(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91
(2)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 101
(3)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的关系 102
(4)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族的关系 103
3-3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04
3-1原子半径 105
(1)原子半径在周期中的变化 105
(2)镧系收缩 107
(3)原子半径在同族中的变化 108
3-2电离能 108
3-3电子亲合能 112
3-4元素的电负性 114
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20
4-1离子键理论 121
1-1离子键的形成 121
1-2离子键的特点 123
(1)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力 123
(2)离子键没有方向性 123
(3)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124
(4)键的离子性与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124
1-3离子的特征 125
(1)离子的电荷 126
(2)离子的电子层构型 126
(3)离子半径 127
1-4离子晶体 132
(1)离子晶体的特性 132
(2)离子晶体的类型 134
(3)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和晶体构型的关系 136
1-5晶格能 138
4-2共价键理论 141
2-1价键理论 142
(1)共价键的本质 142
(2)成键的原理 145
(3)共价键的特点 146
2-2杂化轨道理论 151
(1)杂化与杂化轨道的概念 152
(2)杂化轨道的类型 152
(3)等性杂化与不等性杂化 156
(4)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57
2-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59
(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159
(2)判断共价分子结构的一般规则 161
(3)判断共价分子结构的实例 164
2-4分子轨道理论 166
(1)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66
(2)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类型 167
(3)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原则 171
(4)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173
(5)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178
2-5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 180
(1)键级 180
(2)键能 181
(3)键长 183
(4)键角 183
(5)键的极性 184
2-6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186
(1)分子晶体 186
(2)原子晶体 187
4-3金属键理论 188
3-1金属键的改性共价理论 188
3-2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189
3-3金属晶体 194
4-4分子间作用力 195
4-1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195
4-2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199
4-3离子的极化 201
(1)离子的极化作用 203
(2)离子的变形性 203
(3)相互极化作用(或附加极化作用) 204
(4)离子极化学说在晶体化学中的应用 205
4-4 氢键 206
(1)氢键的形成 206
(2)氢键的特点 208
(3)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209
第五章氢和稀有气体 213
5-1 氢 213
1-1氢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13
1-2氢的成键特征 214
(1)形成离子键 214
(2)形成共价键 214
(3)独特的键型 214
1-3氢的性质和用途 215
(1)单质氢 215
(2)原子氢 216
1-4氢的制备 217
1-5氢化物 218
(1)离子型氢化物 218
(2)金属型氢化物 220
(3)分子型氢化物 221
1-6 氢能源 222
5-2稀有气体 223
2-1历史的回顾 223
2-2通性和用途 224
2-3稀有气体在自然界的分布和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 226
2-4化合物 227
(1)氙的氟化物的合成和性质 228
(2)含氧化合物 230
(3)其它稀有气体化合物 231
2-5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结构 231
(1)杂化轨道法 232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33
(3)MO法处理氙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34
第六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236
6-1热力学第一定律 236
1-1基本概念 236
(1)体系和环境 236
(2)状态和状态函数 237
(3)过程和途径 238
(4)体积功和P-V图 239
(5)热力学能 241
1-2热力学第一定律 242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 242
(2)功和热 243
1-3可逆途径 246
6-2热化学 248
2-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48
(1)恒容反应热 249
(2)恒压反应热 249
(3)Qp和Qv的关系 251
2-2盖斯定律 254
(1)热化学方程式 254
(2)盖斯定律 255
2-3生成热 256
(1)生成热的定义 257
(2)标准生成热的应用 259
2-4燃烧热 260
2-5从键能估算反应热 261
6-3化学反应的方向 262
3-1反应方向概念 262
(1)标准状态下的化学反应 262
(2)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式 264
3-2反应焓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264
3-3状态函数熵 266
(1)混乱度和微观状态数 266
(2)状态函数熵 266
(3)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 268
(4)对过程熵变情况的估计 270
3-4状态函数吉布斯自由能 270
(1)吉布斯自由能判据 270
(2)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272
第七章化学反应的速率 279
7-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79
7-2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282
2-1碰撞理论 282
2-2过渡状态理论 285
(1)活化配合物 285
(2)反应历程-势能图 286
7-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87
3-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87
(1)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87
(2)反应的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291
(3)速率常数k 294
3-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95
3-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99
(1)均相催化 300
(2)多相催化 301
(3)催化剂的选择性 303
第八章化学平衡 307
8-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307
8-2平衡常数 308
2-1经验平衡常数 308
2-2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程度 311
2-3标准平衡常数 312
2-4标准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313
8-3 标准平衡常数Kθ与△rGθm的关系 315
3-1化学反应等温式 315
3-2 △fGθm、△rGθm和△rGm的关系 318
8-4化学平衡的移动 318
4-1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319
4-2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319
4-3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321
4-4选择合理生产条件的一般原则 322
第九章溶液 328
9-1溶液 328
1-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29
(1)质量摩尔浓度 329
(2)物质的量浓度 329
(3)质量分数 330
(4)摩尔分数 331
(5)体积分数 331
1-2溶解度原理 331
(1)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33
(2)压强的影响——亨利(Henry)定律 334
1-3分配定律 335
9-2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337
2-1蒸气压下降——拉乌尔(Raoult)定律 337
2-2 沸点升高 339
2-3凝固点下降 339
2-4渗透压 341
2-5依数性的应用 342
9-3溶胶 345
3-1分散体系 345
3-2溶胶 345
(1)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345
(2)溶胶的光学性质 347
(3)溶胶的电泳和粒子结构 348
3-3溶胶的聚沉和稳定性 351
(1)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352
(2)电解质混合物的聚沉作用 352
(3)相互聚沉现象 353
(4)溶胶的稳定性 353
3-4高分子溶液 354
第十章电解质溶液 359
10-1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360
1-1离子氛和离子强度 361
1-2活度和活度系数 362
10-2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363
2-1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363
(1)电离常数和电离度 363
(2)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367
2-2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 369
(1)水的离子积常数 369
(2)溶液的pH值 370
(3)酸碱指示剂 371
2-3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372
2-4缓冲溶液 376
10-3盐的水解 379
3-1各种盐的水解 379
(1)弱酸强碱盐 379
(2)强酸弱碱盐 381
(3)弱酸弱碱盐 382
(4)弱酸的酸式盐 384
3-2影响水解的因素 385
(1)平衡常数的影响 385
(2)外界条件的影响 386
10-4酸碱理论的发展 387
4-1酸碱质子理论 387
(1)酸碱定义 387
(2)酸碱的强度 388
(3)酸碱反应 389
4-2酸碱电子理论 392
(1)酸碱定义 392
(2)反应 392
10-5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394
5-1溶度积和溶解度 394
(1)溶度积常数 394
(2)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397
5-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99
(1)沉淀的生成 399
(2)沉淀的溶解 400
(3)分步沉淀 402
(4)沉淀的转化 405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反应 410
11-1基本概念 410
1-1原子价和氧化数 410
1-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412
1-3氧化剂和还原剂 414
1-4氧化还原电对 414
1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415
2-1氧化数法 415
2-2离子-电子法 418
11-3电极电势 421
3-1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421
(1)原电池 421
(2)电极电势 423
(3)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 424
(4)电极的类型与原电池的表示法 428
3-2 电池的电动势和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431
3-3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433
3-4电极电势的应用 441
(1)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 441
(2)求平衡常数和溶度积常数 441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进行的程度 444
11-4电势图解及其应用 447
4-1元素电势图 447
4-2氧化态图 450
4-3电势-pH图及其应用 452
(1)水的热力学稳定区 452
(2)应用 456
11-5电解 458
5-1原电池和电解池 458
5-2电解定律 460
5-3分解电压 461
11-6化学电源简介 463
附录 470
(一)普通物理常数 470
(二)单位和换算因数 470
(三)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1979) 471
(四)热力学数据(298.15K) 473
(五)弱酸、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98K) 490
(六)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91—298K) 492
(七)标准电极电势(298K) 495
(八)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91—298K)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