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6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6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6
第一节 远古时代医药概况 6
第二节 先秦时期医学的建立及儿科学的萌芽 7
第三节 汉、晋、南北朝时代儿科简况 10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11
第一节 隋唐时代儿科学概况 11
第二节 两宋时代儿科学概况 14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18
第一节 金元时期儿科学概况 18
第二节 明清两代儿科学的发展 22
第三节 辛亥革命前后中医儿科概况 29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儿科发展概况 30
第二章 儿科学的范围 32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的范围 32
第二节 小儿年龄的分期 32
第三章 小儿的生长和发育 34
第四章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36
第一节 生理特点 36
第二节 病理特点 37
第三节 病因特点 39
第五章 小儿的抚育和保健 45
第一节 养胎、护胎 45
附 胎教 49
第二节 初生养护 50
附 胎毒 55
第三节 乳哺饮食 56
第四节 卫生保健 59
第五节 循循善诱教育 61
第六章 小儿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63
第一节 预防概要 63
第二节 护理概要 66
第七章 小儿四诊概要 70
第一节 望诊 70
第二节 闻诊 76
第三节 问诊 77
第四节 切诊 79
第八章 儿科辨证方法 81
第一节 八纲辨证 81
第二节 五脏辨证 84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85
第四节 风火痰食辨证 86
第九章 儿科治法概要 90
第一节 针对不同疾病 注意辨治关系 90
第二节 识别标本缓急 掌握同异逆从 92
第三节 因时因地制宜 合理调摄饮食 94
第四节 充分发挥优势 选用各种治法 95
下篇 各论 109
第十章 常见证候辨治 109
第一节 发热证治 109
第二节 惊风证治 117
急惊风 119
慢惊风 122
第三节 汗证证治 126
自汗 128
盗汗 130
第四节 诸痛证治 133
头痛证治 133
胁痛证治 137
胃脘痛证治 141
腹痛证治 145
腰痛证治 152
第五节 黄疸证治 156
阳黄 159
阴黄 161
第六节 肿胀证治 164
第七节 疳证证治 176
第八节 血证证治 184
吐血 189
咳血 192
衄血 194
便血 196
尿血 198
第九节 淋证证治 200
第十节 厥证证治 203
第十一章 初生儿病证 215
第一节 初生不啼 215
第二节 初生大便不通 216
第三节 初生小便不通 218
第四节 初生不乳 220
第五节 脐风 222
第六节 脐部疾患 227
脐湿 脐疮 227
脐出血 228
脐突 230
第七节 胎黄 230
第八节 新生儿败血症 236
第九节 新生儿硬肿症 238
第十节 百晬内嗽 240
第十一节 初生儿腹泻 241
第十二节 初生儿目赤目烂 245
第十三节 臀红 247
第十二章 传染病 248
第一节 麻疹 248
第二节 风疹 257
第三节 奶疹 258
第四节 水痘 260
第五节 喉痧 262
第六节 白喉 268
第七节 痄腮 272
第八节 顿咳 276
第九节 疟疾 280
第十节 痢疾 285
疫毒痢 289
湿热痢 290
寒湿痢 292
噤口痢 292
久痢 293
休息痢 294
第十一节 霍乱 296
第十二节 伤寒 300
第十三节 传染性肝炎 306
第十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316
第十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26
第十六节 小儿麻痹 331
第十七节 小儿肺痨 336
第十八节 钩端螺旋体病 343
第十三章 时令疾病 358
第一节 感冒 353
第二节 风温 361
第三节 春温 364
第四节 湿温 370
第五节 暑温 376
第六节 中暑 381
第七节 疰夏 385
第八节 夏季热 387
第九节 秋燥 392
第十四章 内科病证 395
第一节 咳嗽 395
第二节 哮喘 401
第三节 肺炎 407
第四节 肺痈 413
第五节 肺痿 419
第六节 肺胀 422
第七节 呃逆 424
第八节 呕吐 428
第九节 腹泻 432
第十节 积滞 440
附 厌食 443
附 异食 445
第十一节 便秘 447
第十二节 积聚 450
第十三节 肝痈 458
第十四节 癃闭 461
第十五节 急性肾炎 466
第十六节 肾病综合征 477
第十七节 尿路结石 482
第十八节 小便频数 485
第十九节 尿白 486
附 乳糜尿 489
第二十节 遗尿 490
附 尿失禁 495
第二十一节 消渴 496
第二十二节 紫癜 501
第二十三节 贫血 508
第二十四节 心悸 517
第二十五节 痹证 524
第二十六节 痿证 531
第二十七节 眩晕 540
第二十八节 癫痫 546
第二十九节 癫狂 553
第三十节 夜啼 559
第三十一节 不寐 562
第三十二节 嗜卧多困 565
第三十三节 痴呆 567
第三十四节 解颅 570
第三十五节 囟陷囟填 576
第三十六节 鸡胸龟背 579
第三十七节 五迟 582
第三十八节 五硬 584
第三十九节 五软 586
第四十节 虫证 588
第十五章 外科病证 600
第一节 疖 600
第二节 疗 602
面部疔疮 602
红丝疔 604
第三节 颈痈 605
第四节 丹毒 606
第五节 流注 608
附 髂凹流注 610
第六节 附骨疽 610
第七节 疔疮走黄与疽毒内陷 613
疔疮走黄 613
疽毒内陷 614
第八节 瘿 615
气瘿 615
肉瘿 616
第九节 瘰疬 617
第十节 流痰 620
第十一节 肠痈 624
第十二节 盘肠气痛 627
第十三节 肠结 628
第十四节 气疝 631
第十五节 水疝 633
第十六节 脱肛 634
第十七节 疣 635
第十八节 热疮 636
第十九节 缠腰火丹 637
第二十节 黄水疮 639
第二十一节 秃疮 640
第二十二节 疥疮 641
第二十三节 湿毒疮 642
第二十四节 胎?疮 645
第二十五节 瘾疹 646
第二十六节 热痱 647
第二十七节 冻疮 648
第二十八节 湮尻疮 649
第二十九节 寒疮 650
第三十节 白疕 651
第三十一节 子母癣 652
第三十二节 蛇身 653
第三十三节 风癣 654
第三十四节 肺风粉刺 654
第三十五节 油风 655
第三十六节 白驳风 656
第三十七节 烧伤 656
第三十八节 毒蛇咬伤 657
第十六章五 官科病证 664
第一节 睑弦赤烂 664
第二节 针眼 665
第三节 椒疮 666
第四节 漏睛疮 667
第五节 天行赤眼 668
第六节 金疳 670
第七节 疳疾上目 671
第八节 暴盲 671
第九节 小儿青盲 672
第十节 旋耳疮 673
第十节 耳疔与耳疳 674
第十二节 聤耳 676
第十三节 鼻疮 680
第十四节 鼻衄 682
第十五节 鼻窒塞 684
第十六节 鼽嚏 686
第十七节 鼻痔 688
第十八节 鼻渊 689
第十九节 喉痹 692
第二十节 乳蛾 694
第二十一节 喉风 696
第二十二节 喉痈 698
第二十三节 谷贼(咽喉异物) 701
第二十四节 牙痛 702
第二十五节 牙痈 牙疔 703
第二十六节 走马牙疳 704
第二十七节 口疮 705
附 口糜 706
第二十八节 滞颐 706
第二十九节 鹅口疮 707
第三十节 重龈 重腭 709
附 马牙 711
第三十一节 木舌 重舌 711
附 连舌 714
第十七章 针灸疗法 715
第一节 概说 715
第二节 毫针刺 715
一、针前的准备工作 715
二、针刺的基本手法 716
三、针刺意外及其处理 718
第三节 灸法 719
一、灸法的种类 719
二、艾灸的作用和适应症 721
三、注意事项 721
第四节 梅花针疗法 721
一、梅花针疗法的原理 721
二、持针方法 721
三、患者体位 721
四、叩打方法与强度 722
五、适应症 722
六、注意事项 722
第五节 穴位注射疗法 722
一、器械和药液的选择 722
二、操作方法 723
三、适应病症 723
四、注意事项 723
第六节 耳针 724
一、耳针治病的道理 724
二、耳壳表面解剖 724
三、常用耳穴的解剖定位和主治病症 725
四、耳穴的探测方法 727
五、耳针的选穴处方原则 728
六、操作方法 728
七、注意事项 728
第七节 十四经常用穴 728
第八节 常见病证针灸治疗 753
第十八章 小儿推拿疗法 779
第一节 概说 779
第二节 手法 78
一、推法 780
二、揉法 781
三、按法 781
四、摩法 781
五、掐法 781
六、运法 782
七、搓法 782
八、摇法 782
九、挤捏法 782
十、拿法 782
第三节 常用穴位 783
一、头面部穴位 783
二、胸腹部穴位 789
三、腰背部穴位 792
四、上肢穴位 795
五、下肢部穴位 805
六、十三大手法 807
第四节 常见病证推拿治疗 811
第五节 捏脊疗法 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