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部分 三维地震方法概论 1
G.H.F.加德纳(Gardner) 1
1.资料采集 1
1.1 设计和排列 1
1.2 重叠正交排列 4
1.3 测量 5
1.4 地点的选择 6
1.5 问题的选择 6
2.资料处理 6
2.1 地震数据和测量数据的合并 6
2.2 垂直零炮检距剖面的构成 7
2.3 共炮点(或共接收点)零炮检距剖面 8
2.4 零炮检距剖面的偏移 8
2.5 重叠正交排列 10
2.6 用三维偏移方法直接构成垂直剖面和水平剖面 12
2.7 三维资料换算成规则网格上的零炮检距资料 15
2.8 将资料换算成固定炮检距资料 15
2.9 三维处理框图 16
3.资料解释 16
3.1 二维资料中三维特征识别和三维处理的分辨率 16
3.2 勘探史——查明断层 16
3.3 三维野外资料分析 18
3.4 地质层的比例物理模型资料 20
3.5 野外资料的水平剖面 24
4.结论 26
附录A 模型说明 27
附录B 处理说明 28
1.前言 43
第二部分 线性三维地震方法 43
F.贝克萨斯(Baixas) 43
2.测定横向倾角的必要性 44
3.野外排列方式 47
4.宽线剖面的解析方法 48
5.宽线剖面的几何原理 51
6.宽线剖面的处理与解释 55
7.宽线剖面的实例——温德河盆地 65
8.人机联作图示终端的应用 68
9.宽线剖面程序包的其它应用 74
10.结论 75
1.前言 77
2.简单的历史背景 77
J.A.麦克唐纳(McDonald) 77
第三部分 面积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77
3.地震面积测量概要 78
4.速度及射线几何学 80
5.面积测量系统的理论设计 81
6.数据采集最优化 87
7.地震信号的特性 87
8.面积测量类型 94
9.陆上工作方法及仪器装备 96
10.海上工作方法及仪器装备 100
11.面积地震系统的经济效益 102
第四部分 地层成象的理论与实践 105
K.拉内(Larner) B.吉布森(Gibson) 105
1.前言 105
2.静校正 106
4.平行测线 107
3.环形排列 107
5.正交观测 108
6.速度 108
6.1 叠加速度 108
6.2 偏移速度 109
7.偏移 110
8.野外资料 114
9.结论 117
第五部分 三维地震解释方法 119
A.R.布朗(Brown) 119
1.前言 119
2.显示选择方案 119
3.对平点的研究 120
6.地层岩性的解释 121
5.小构造边界的划定 121
4.由等时切面图实际绘制等值线图 121
7.三维显示 122
8.结论 123
第六部分 三维地震模型研究 124
F.希尔特曼(Hilterman) 124
1.前言 124
2.理论 124
3.菲涅耳反射带 126
3.1 尖脉冲时间剖面 126
3.2 子波剖面 130
4.河道砂坝 132
5.对称的盆和丘 137
6.地层圈闭 140
7.地堑 143
8.礁块 145
9.结论 146
附录A 克希霍夫波动方程式的计算方式 147
附录B 由一个菲涅耳圆盘引起的反射绕射 150
第七部分 比例物理模型研究 152
W.S.弗伦奇(French) 152
1.前言 152
2.仪器装备 153
2.1 对该系统的一般描述 154
2.2 初步试验实例 155
3.模型制作 156
4.实验反射剖面 157
5.成象概念 160
6.理论设想 161
7.偏移中的常见误差 164
8.三维偏移 178
9.将速度分析与偏移结合起来讨论 183
10.结论 187
第八部分 应用实例 189
三维地震在墨西哥湾的应用 189
M.R.博恩(Bone) 189
1.前言 189
2.应用历史的讨论 189
3.结论 210
三维地震在泰国湾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211
C.G.达姆(Dahm) R.T.格雷布奈(Graebner) 211
1.前言 211
2.应用历史的讨论 211
3.结论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