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面临历史“挑战”时期(1980—1988年) 1
第一节加强对岛内的政治控制 1
一、“《美丽岛》事件”的军法大审 1
二、推迟“民意代表”选举 6
三、国民党召开“十二全大会” 9
四、“党外运动”的合与分 11
第二节第二次石油危机和因应措施 17
一、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冲击 17
二、复苏措施与经济反弹 23
三、“十四项建设” 28
四、制订“十年经建计划” 35
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存在的困难 40
第三节经济发展处在十字路口 40
二、中心卫星工厂制度和自动化服务体系 53
的建立及其问题 53
三、集团企业的发展及其衰退趋势 59
四、农业生产持续衰退 68
五、经济又一次需要调整 81
第四节教育弊端进一步暴露 94
一、九年国民教育偏离目标 94
二、高级中等教育脱序 101
三、高等教育趋向“功利实用化” 107
第五节进入80年代的都市文学和女性文学 111
一、都市文学的出现 111
二、女性文学的勃兴 119
一、“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的由来 132
第六节80年代初的台美关系 132
二、美台军售与中美“817公报” 133
三、台湾对美贸易的依赖性 137
第二章发动“革新”时期(1984—1986年) 140
第一节 “三化”——经济革新的总方针 140
一、“三化”方针的提出 140
二、“经济革新方案”——贯彻“三化”方针的 142
第一个综合性方案 142
三、推进“三化”进程的各项措施 145
第二节社会与论敦促当局进行“政治革新” 152
一、揭露台湾政治体制的弊端 152
二、赞成在现有体制内进行“革新” 155
三、呼吁“执政党”和反对派秉持理性和平竞争 161
四、国民党内年青改革派要求“革新” 163
第三节政治冲击和蒋经国发动“政治革新” 165
一、频繁的政治冲击 165
二、导致“政治革新”的内外因素 181
三、蒋经国选中李登辉“接班” 185
四、蒋经国与“政治革新” 193
五、“党外运动”的发展与民进党建立 203
第四节 “革新”浪潮冲击下的台湾教育 220
一、校园“学生自主”运动的兴起 220
二、“发禁”、“舞禁”及其解除 223
三、“教育解严”的呼声 225
第五节科学技术进一步受到重视 232
一、科技政策的调整 232
二、主要科技研究项目 237
第六节社会问题更趋严重 243
一、黑社会势力遍及各个角落 243
二、地下经济和经济犯罪泛滥 258
三、失业和劳工问题开始政治化 260
四、妇女问题和青少年犯罪问题 269
第三章 进入社会全面“转型”时期 284
(1987—1989年) 284
第一节社会全面“转型”和李登辉上台 284
一、全面“转型”的标志 284
二、蒋经国逝世,李登辉上台 306
三、知识界的呼吁 323
一、“二李体制”与“铁三角” 329
第二节李登辉上台后的“内政”走向 329
二、淡化处理社会冲突 335
三、“新大陆政策”透视 342
四、“一党独大”下的“政党政治”格局 345
五、改善教育的一些设想和方案 353
第三节 “弹性外交”与对外往来 357
一、对外政策的演变 357
二、与欧洲各国的经贸关系 364
三、与日本及“东盟”国家的往来 370
四、与中、南美洲国家的关系 379
第四节 “三化”轨道上运行的经济 385
一、“经济解严”——大幅度放宽外汇限制 385
二、工业的“升级”和发展 390
三、转变中的农业政策 403
四、对外贸易大幅度上升 409
五、第九期经建计划的执行和第十期经建计划的制订 413
第五节80年代后期的科学技术 416
一、第三次科技会议和科技政策的再调整 416
二、科技工作中的问题 422
三、军事科技研究的发展 425
第六节文学的新趋势 440
一、政治文学的兴起 440
二、文学批评的理性趋向 457
三、文学消费的多元并存 461
第七节80年代后期的三大社会问题 466
一、私娼盛行和妓女低龄化 466
二、赌风猖獗 471
三、环境污染及环保运动兴起 474
一、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484
结语 484
第一节关于经济发展问题 484
二、困难和问题 491
第二节关于“政治革新”问题 496
一、坚持“政治革新” 496
二、国民党提出“党务革新”和民进党的弱点 501
三、“台独”的严重性及其必败的结局 505
第三节关于文化危机问题 512
一、学术界对台湾现代化的反省 512
二、文化问题的严重性 515
三、台湾文化的出路 524
附录参考书目举例 528
后记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