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输卵管妊娠的文献研究 1
第一节 输卵管的解剖学与生理功能研究 1
一、输卵管的解剖学结构 1
二、输卵管的组织学结构 3
三、输卵管的生理及其功能 3
第二节 输卵管妊娠的源流研究 5
第三节 输卵管妊娠的流行病学研究 6
第四节 输卵管妊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一、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8
二、西医病因病理研究 9
第五节 输卵管妊娠的中医证候、分期与辨证研究 33
第六节 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诊断学研究 37
一、临床表现 37
二、体征 38
三、血清学检查 38
四、超声、影像学检查 41
五、临床综合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47
六、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48
第七节 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治疗学研究 51
一、中医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51
二、西医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54
三、输卵管妊娠的诊疗指南与诊疗规范介绍 57
四、不同方式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后的生殖状态 79
第二章 输卵管妊娠的基础研究 84
第一节 高效液相-质谱(HPLC-MS)联合对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含药血清的检测 85
实验一 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含药血清的制备 85
实验二 高效液相-质谱联合法(HPLC-MS)检测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含血清的药物成分 90
第二节 人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体外培养方法 94
实验一 人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采用差异贴壁法分离滋养细胞) 94
实验二 人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纯化滋养细胞) 103
第三节 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与宫内妊娠滋养细胞的比较研究 109
实验一 输卵管妊娠及正常宫内早孕滋养细胞的培养、分离、传代、鉴定及生长曲线 109
实验二 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与正常宫内早孕滋养细胞的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 117
第四节 人绒毛组织块法裸鼠宫外妊娠移植模型的建立 119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119
二、材料与方法 119
三、结果 120
四、讨论 121
第五节 建立输卵管妊娠微环境的“种子-土壤”学说 122
第一部分 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三种药物干预剂的制备方法 122
第二部分 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水提醇沉液对输卵管妊娠及其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126
第三部分 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水提醇沉液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128
第四部分 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32
第五部分 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ER、PR表达的影响 162
第六部分 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对裸鼠体内移植模型的影响 172
第六节 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组方优化研究 183
第三章 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207
第一节 输卵管妊娠的中医分期辨证体系研究 208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208
二、研究结论 209
第二节 输卵管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211
一、输卵管妊娠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11
二、输卵管妊娠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药物疗效的关系研究 220
第三节 相关生殖激素对早期妊娠鉴别诊断的研究 223
一、相关生殖激素在输卵管妊娠与先兆流产的对比研究 223
二、相关生殖激素在早期妊娠的对比研究 226
第四节 早期不明位置妊娠(PUL)的判别方程研究 227
一、早期不明位置妊娠“邓-宋氏判别方程”的建立 227
二、早期不明位置妊娠判别方程“邓-宋氏判别方程”的前瞻性研究 240
第五节 输卵管妊娠病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的建立 248
第六节 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建立、优化及评价研究 249
一、输卵管妊娠辨病与辨证论治规律的探索研究 249
二、输卵管妊娠辨病分期与辨证分型论治方案的建立 266
三、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评价研究 277
四、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化方案的确定 289
第七节 输卵管妊娠药物治疗后hCG下降曲线的研究 295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295
二、研究对象 295
三、研究方法 296
四、结果与分析 296
五、讨论 307
六、研究结论 309
第八节 输卵管妊娠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其与药物疗效关系的研究 310
一、输卵管妊娠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研究 310
二、输卵管妊娠中医体质类型与药物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318
第九节 输卵管妊娠药物治疗疗效预测方法的研究 326
一、输卵管妊娠药物治疗疗效回归预测方程的建立 326
二、输卵管妊娠药物治疗疗效的决策树预测模型 343
第十节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Meta分析 350
一、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50
二、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Meta分析 357
第四章 小结与展望 381
一、临床部分 381
二、基础部分 382
三、输卵管妊娠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分析与思考 384
附录 385
附录一:人才培养及其论文成果 385
附录二:科研基金课题 386
附录三:公开发表的论文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