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1章 对于网络的需求 1
1.1 简介 1
1.2 关键问题 2
1.3 通信模式 2
1.4 网络使用举例 4
1.5 今天的网络 5
1.6 未来的网络需求 7
1.7 网络的主要目的 8
1.8 电话网络的整体特征 8
1.9 对网络的主要需求 9
1.10 未来网络的关键内容 10
1.11 网络管理员的需求 12
1.12 现有的模式 13
1.13 展望 14
1.14 结论 14
第2章 网络基础 17
2.1 简介 18
2.2 关键问题 18
2.3 设备知识 18
2.3.1 本章的两个导游图 19
2.4 ISO OSI参考模型 20
2.4.2 第2层:数据链路层 22
2.4.3 第3层:网络层 22
2.4.1 第1层:物理层 22
2.4.4 第4层:传输层 23
2.4.5 第1,2,3层 23
2.5 原理图 24
2.6 双绞线和光纤 26
2.7 非连接与面向连接 27
2.8 以太网 27
2.8.1 快速以太网 30
2.8.2 千兆以太网 31
2.9 ATM和ATM LANE 32
2.9.1 ATM LANE 34
2.9.2 LAN中的物理拓扑 34
2.9.4 操作 36
2.9.3 WAN中的物理拓扑 36
2.10 点对点连接和“云”技术 37
2.10.1 X.25 38
2.10.2 帧中继 38
2.11 桥接 39
2.12 TCP/IP的重要概念 41
2.12.1 IP寻址 43
2.13 什么是DHCP? 43
2.14 路由 44
2.14.1 距离向量和链路状态协议 46
2.14.2 LAN中的路由 47
2.14.3 WAN中的路由 50
2.15 WWW和HTTP 55
2.16 展望 56
2.17 结论 57
第3章 交换技术 59
3.1 简介 60
3.2 关键问题 60
3.3 交换技术源于电话网络 61
3.4 交换机是为LAN还是WAN“设计”的? 62
3.5 交换机的组成 63
3.6 交换机的实现 64
3.7 LAN交换 66
3.7.1 冲突域和广播域 66
3.7.2 交换式LAN 67
3.7.3 LAN交换机的类型 69
3.8 WAN交换 70
3.8.1 WAN协议 70
3.8.2 WAN交换机的类型 71
3.9 包交换和信元交换技术 74
3.9.1 ATM交换 74
3.9.2 帧中继交换 75
3.9.3 FDDI和令牌环交换 76
3.9.4 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交换 76
3.10 千兆以太网和ATM 77
3.11 什么是VLAN? 78
3.12 创建VLAN的技术 79
3.14 VLAN的缺点 82
3.13 VLAN的优点 82
3.15 什么是标记? 83
3.15.1 标记头的组织方式 84
3.15.2 802.1Q 86
3.15.3 802.1p 86
3.16 展望 87
3.17 结论 88
第4章 多层交换 91
4.1 简介 92
4.2 关键问题 92
4.3 路由器将成为通信的瓶颈 94
4.4 多层交换简介 94
4.5 第2层交换 96
4.6 第3层交换 97
4.7 第4层交换 98
4.8 快速IP和NHRP 98
4.9 ATM上的多协议互联(MPOA) 100
4.10 与面向连接服务结合的路由 101
4.11 基于标签的交换 103
4.11.1 IETF在MPLS方面的成果 104
4.11.2 MPLS功能需求 105
4.11.3 重要的MPLS术语 105
4.11.4 MPLS的主要特征 107
4.11.5 MPLS的工作原理 108
4.11.6 标签管理 110
4.11.8 隧道技术 111
4.11.7 标签分配:本地控制与出口控制 111
4.11.9 MPLS面临的挑战 112
4.12 标记交换 114
4.13 IP Navigator 117
4.14 ARIS 118
4.15 信元交换式路由器(CSR) 121
4.16 IP交换 122
4.17 展望 123
4.18 结论 124
第5章 有保证的投递 125
5.1 简介 126
5.4 引起延时的原因 127
5.2 关键问题 127
5.3 何时会受延时的影响 127
5.5 资源共享 131
5.6 过度供给、优先权及专用资源 133
5.7 自相矛盾的有保证的预留(The Guaranteed Reservation Paradox) 135
5.8 服务质量(Qos)基础 135
5.8.1 什么是Qos? 136
5.9 通信量管理 138
5.9.1 缓冲区管理 139
5.9.2 带宽管理和队列 139
5.9.3 通信量管理控制 140
5.10.1 ATM内置的QoS 142
5.10 ATM世界 142
5.9.4 随机提前检测(RED) 142
5.10.2 ATM服务等级 144
5.11 IP世界 144
5.11.1 资源预留协议(RSVP) 146
5.12 将ATM与RSVP集成 151
5.13 服务类型(TOS)、OSPF、QOSPF和QoS 152
5.14 WinSock2 153
5.15 IPv6 155
5.16 展望 155
5.17 结论 157
第6章 网络组播 159
6.2 关键问题 160
6.1 简介 160
6.3 IP组播简述 161
6.4 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 164
6.5 距离向量组播路由协议(DVMRP) 164
6.6 组播开放最短路径优先(MOSPF) 165
6.7 基于核心的树(CBT) 166
6.8 独立于协议的组播 167
6.8.1 密集模式(PIM-DM) 167
6.8.2 稀疏模式(PIM-SM) 168
6.9 ATM中的组播(MARS) 169
6.10 IETF的发展 170
6.10.1 组播-边界网关协议(M-BGP) 170
6.11 展望 171
6.10.2 组播的可靠性 171
6.12 结论 172
第7章 网络策略和服务 173
7.1 简介 174
7.2 关键问题 174
7.3 网络策略 174
7.3.1 服务级别协定(SLA) 175
7.4 策略——分布式粘合剂 176
7.5 网络配置仓库 177
7.5.1 DHCP的发展方向 177
7.5.2 远程身份验证拨号用户服务(RADIUS) 178
7.5.3 RADIUS的使用实例 179
7.6.1 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 180
7.6 引入分布式策略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180
7.6.2 支持目录的网络(DEN) 183
7.7 网络服务 185
7.7.1 虚拟专用网络(VPN) 186
7.8 数据网络上的交互式话音 192
7.8.1 数据网络上的话音挑战 194
7.8.2 在Intranet中传输交互式话音 195
7.8.3 网络服务依赖于网络策略 196
7.9 数据网络上的实时视频 196
7.10 展望 197
7.11 结论 197
第8章 管理网络需求 199
8.2 关键问题 200
8.1 简介 200
8.3.1 网络管理数据源 201
8.3 管理基础 201
8.4 解决网络管理中的问题 202
8.5 交换式网络对网管提出的挑战 204
8.5.1 分层管理 205
8.5.2 层次化管理 207
8.5.3 分布式管理 207
8.5.4 DHL管理 207
8.6 交换式网络的网管需求 209
8.6.1 前摄管理与滞后管理 209
8.6.2 稳定性 209
8.6.6 投递保证和通信量优先权 210
8.6.7 通信量优化 210
8.6.4 安全性 210
8.6.5 通信量管理 210
8.6.3 可扩展性 210
8.7 创建管理方案的12条重要规则 211
8.8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212
8.9 管理未来交换方案的概念性视图 213
8.10 向端到端的管理进军 214
8.11 准备迎接新的交换解决方案 214
8.12 展望 216
8.13 结论 217
参考书目 219
本书用到的网络术语缩写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