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浆土研究概况及其进展 1
一、白浆土分布的生态环境条件 1
二、对白浆土形成过程的研究进展 2
(一)白浆化过程说 2
(二)潴育淋溶说 3
(三)解铁作用说 3
(四)假灰化作用说 4
(五)其它假说 4
三、白浆土中新生体的研究进展 6
(一)铁锰结核 6
(二)硅粉 7
四、白浆土矿物学研究及其意义 8
(一)原生矿物及粘土矿物 8
(二)铁锰氧化物矿物及其区分 9
(三)伊毛缟石及其在白浆土研究中的意义 11
第二章 自浆土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在分类中的位置 15
一、地带性分布规律 15
二、白浆土的中域分布规律 18
三、白浆土微域分布 20
四、白浆土在分类中的位置 23
第三章 自浆土的形成过程 25
一、白浆土形成过程中物质移动 25
(一)关于粘粒的移动 25
(二)关于铁锰淋溶与淀积 29
(三)关于粘粒的破坏性移动 33
二、白浆土中新生体的形成分析 34
(一)铁锰结核组成 34
(二)硅粉类别 35
(三)胶膜特性 36
三、白浆土形成过程 36
第四章 白浆土的形态和微形态特征 39
一、形态特征 39
(一)腐殖质层 39
(二)白浆层 40
(三)淀积粘化层 40
(四)母质层 41
二、微形态特征 42
第五章 白装土机械物理性质 47
一、土壤机械组成 47
二、土壤团聚体组成 53
(一)微团聚体组成 53
(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54
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55
(一)土壤容重 55
(二)土壤孔隙组成 55
(三)土壤水分及透水性 56
第六章 白装土的基本化学性质 58
一、土壤pH与酸度 58
(一)白浆土的酸碱度 58
(二)活性酸 59
(三)潜性酸 60
(四)盐基饱和度 64
(五)土壤中活性铝及其活化度 64
(六)土壤缓冲性能 67
(七)土壤酸度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68
二、土壤代换性能 69
(一)代换性阳离子组成 69
(二)阳离子交换量 69
三、白浆土表面电荷特征 72
(一)土壤表面电荷 72
(二)土壤表面电荷零点 77
四、白浆土中铁、铝氧化物类型及其分异 77
(一)白浆土铁氧化物 77
(二)白浆土铝氧化物 82
(三)白浆土游离氧化物 82
(四)白浆土中铁锰结核及其地域性的分异 87
(五)不同类型白浆土的淋溶变异 95
五、白浆土吸附性能 95
(一)白浆土比表面积 95
(二)白浆土铵吸附特性 96
(三)白浆土磷酸吸附特性 97
六、白浆土有机质特性 102
(一)土壤有机质 102
(二)土壤腐殖质 103
七、白浆土生物学活性 108
第七章 白浆土矿物学性质 112
一、土壤中重矿物 112
二、土壤中粘粒矿物 114
(一)土壤粘粒矿物组成 114
(二)粘粒矿物特征 124
第八章 白浆土的农化性状 126
一、有机质及其平衡 126
(一)有机质含量 126
(二)还田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及所形成腐殖质的分解速率 129
(三)每年每公顷需还田新鲜有机质数量的估算 130
二、全氮和速效氮 132
三、全磷和速效磷 134
四、全钾和速效钾 136
五、微量元素 138
(一)锌 138
(二)锰 139
(一)铜 140
(四)硼 140
(五)钼 141
(六)铁 141
第九章 白浆土的水分性质和水分动态 143
一、水分性质 143
二、白浆土水分动态 146
第十章 白浆土低产原因分析 154
一、白浆土的生产能力 154
二、白浆土低产原因分析 155
(一)关于腐殖质层(活土层)薄的问题 159
(一)白浆层贫瘠和板结 159
(三)粘化淀积层的不透水性 160
第十一章 白浆土利用改良经验 162
一、耕翻改良 162
二、施石灰改良 163
三、秸秆还田改良白浆土 165
四、种绿肥改良 166
五、客土改良 168
六、深松改良 168
七、种稻改良 168
八、混层改良白浆土 169
第十二章 自浆土农林牧综合利用及生态建设 170
一、农用土地的生态分类及其特点 170
(一)土地生态分类方法 170
(二)农用土地的生态类型 171
(三)几种主要土地生态类型的特点 171
(四)农业生态区划 172
二、白浆土区合理耕作轮作体系的研究 172
(一)白浆土地区耕作制的回顾及存在问题 172
(二)白浆土区轮作体系的建立 173
(三)白浆土区轮耕体系 176
三、白浆土地区农林牧综合治理的效益及优化途径 180
(一)农林牧综合治理的效益分析 180
(二)农林牧最佳模型的评价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