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健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302421795
  • 页数:207 页
图书介绍: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诠释;工程教育认证与个教育改革;卓越计划质量要求vs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探析;卓越计划专门要求释议;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考核评价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第1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 1

1.1 “卓越计划”标准体系的构成 3

1.2 “卓越计划”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6

1.2.1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6

1.2.2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8

1.2.3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10

1.3 “卓越计划”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3

1.3.1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13

1.3.2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14

1.3.3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16

1.4 “卓越计划”工程博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9

1.4.1 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19

1.4.2 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20

1.4.3 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21

1.5 结束语 23

参考文献 24

第2章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 25

2.1 导言 26

2.2 工程教育认证与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27

2.2.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7

2.2.2 强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28

2.2.3 注重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 29

2.2.4 坚持全体学生共同达标 30

2.2.5 以持续改进促进质量不断提升 30

2.3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化 31

2.4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 33

2.5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专业培养标准 34

2.6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 36

2.7 工程教育认证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39

2.8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42

参考文献 44

第3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 45

3.1 “卓越计划”重点任务与工程教育认证的作用 48

3.1.1 “卓越计划”的重点任务 48

3.1.2 工程教育认证的作用 50

3.2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生VS“卓越计划”关于学生的要求 51

3.2.1 表格对照 51

3.2.2 比较分析 52

3.3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目标VS“卓越计划”主要目标和对培养标准的要求 53

3.3.1 表格对照 53

3.3.2 比较分析 55

3.4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VS“卓越计划”本科通用标准 56

3.4.1 表格对照 56

3.4.2 比较分析 58

3.5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改进VS“卓越计划”质量监控 58

3.5.1 表格对照 58

3.5.2 比较分析 59

3.6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体系VS“卓越计划”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61

3.6.1 表格对照 61

3.6.2 比较分析 62

3.7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师资队伍VS“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63

3.7.1 表格对照 64

3.7.2 比较分析 64

3.8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支持条件VS“卓越计划”对支持条件的要求 65

3.8.1 表格对照 66

3.8.2 比较分析 67

3.9 “卓越计划”有别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专门要求 67

3.10 问题与思考 70

参考文献 73

第4章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 75

4.1 导言 77

4.2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卓越计划”基本要求 78

4.2.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生 78

4.2.2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目标 79

4.2.3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79

4.2.4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改进 79

4.2.5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体系 80

4.2.6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师资队伍 81

4.2.7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支持条件 81

4.3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与指导思想 82

4.3.1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 82

4.3.2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目标意义 83

4.3.3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价值导向 84

4.3.4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 85

4.4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86

4.5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主要环节与评价结果 88

4.5.1 主动提出申请 88

4.5.2 提交自评报告 89

4.5.3 专家现场考查 89

4.5.4 质量评价结果 90

4.5.5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工作流程 91

4.6 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工作的比较 92

4.7 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93

4.7.1 如何安排“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接受质量评价 93

4.7.2 不在认证专业领域的试点专业质量评价问题 94

4.7.3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专家现场考查时间 95

4.7.4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专家队伍建设 95

参考文献 96

第5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门要求释议 97

5.1 “卓越计划”基本要求与专门要求 98

5.2 学校标准的制订——【专门要求1】释议 100

5.3 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改革 101

5.3.1 【专门要求2】释议 101

5.3.2 【专门要求3】释议 102

5.4 教师队伍建设 103

5.4.1 【专门要求4】释议 103

5.4.2 【专门要求5】释议 105

5.5 校企联合培养 106

5.5.1 【专门要求6】释议 106

5.5.2 【专门要求7】释议 107

5.5.3 【专门要求8】释议 108

5.6 工程教育面向世界——【专门要求9】释议 109

5.7 学校支持保障——【专门要求10】释议 110

5.8 结束语 111

参考文献 112

第6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门要求考查评价分析 113

6.1 【专门要求1】制订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115

6.1.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16

6.1.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16

6.1.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17

6.2 【专门要求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合重组 117

6.2.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18

6.2.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18

6.2.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19

6.3 【专门要求3】着力推行研究性学习 120

6.3.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20

6.3.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21

6.3.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22

6.4 【专门要求4】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22

6.4.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23

6.4.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24

6.4.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25

6.5 【专门要求5】6门专业课主讲教师要求 126

6.5.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26

6.5.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27

6.5.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27

6.6 【专门要求6】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28

6.6.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28

6.6.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29

6.6.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30

6.7 【专门要求7】企业学习时间要求 131

6.7.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31

6.7.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32

6.7.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32

6.8 【专门要求8】毕业设计要求 133

6.8.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33

6.8.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33

6.8.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34

6.9 【专门要求9】多种形式面向世界开展工程教育 134

6.9.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35

6.9.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35

6.9.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36

6.10 【专门要求10】学校的政策措施 137

6.10.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 138

6.10.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 138

6.10.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39

6.11 “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评价结论 140

6.12 “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评价工作流程 141

参考文献 142

第7章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144

7.1 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45

7.1.1 人才培养定位 145

7.1.2 学科专业确定 146

7.1.3 专业培养方案 146

7.1.4 课程体系改革 147

7.1.5 教学方法改革 147

7.1.6 考核评价方式方法 148

7.1.7 行业企业合作 148

7.1.8 教师队伍建设 149

7.1.9 学校内部管理 149

7.1.10 政策机制导向 149

7.2 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涵 150

7.2.1 以学生的培养需要为中心 150

7.2.2 贯穿人才培养始末的全过程 151

7.2.3 从各个不同角度人手的全方位 151

7.2.4 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全员性 152

7.2.5 采用多种质量管理方法的多种方式 153

7.3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54

7.3.1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154

7.3.2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则 156

7.3.3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制订 158

7.3.4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 159

7.3.5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多元主体 162

7.3.6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 163

7.4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 164

7.4.1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环节 165

7.4.2 单项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监控 167

7.4.3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内部监控 169

7.4.4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外部监控 171

7.4.5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的方法和途径 173

7.5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176

7.5.1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性质 177

7.5.2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机理 178

7.5.3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改进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179

7.5.4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181

7.6 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质量保障 183

7.6.1 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性质特点 183

7.6.2 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185

7.6.3 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188

7.7 大学质量文化的建设 190

7.7.1 大学质量文化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 191

7.7.2 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原则 193

7.7.3 大学质量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 195

7.7.4 大学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建设 196

7.7.5 大学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建设 198

7.7.6 大学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 199

7.8 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200

7.8.1 质量保障的合格性与发展性 200

7.8.2 质量保障的标准性与特色性 201

7.8.3 质量保障的全面开展与突出重点 202

7.8.4 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评估 203

7.8.5 工程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 204

7.8.6 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 205

参考文献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