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药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振纶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030054636
  • 页数:46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药理学总论 1

第1章 绪言 1

1.1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1.2 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1

1.2.1 本草学和药物学的发展 1

前言 1

1.2.2 实验药理学的发展 2

1.2.3 现代药理学的发展 2

1.3 现代药理学的实验方法 2

2.1 药物作用的性质及基本类型 4

2.2 药物的治疗效果 4

第2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4

2.3 药物的不良反应 5

2.4 药物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 6

2.4.1 药物的构效关系 6

2.4.2 药物的量效关系 6

2.5 药物安全性评价 9

2.6 药物作用机理 9

2.7 药物与受体 10

2.7.1 受体概念及发展 10

2.7.2 受体类型 11

2.7.3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13

2.7.4 受体与效应器相互作用 15

2.7.5 胞浆信使 17

2.7.6 受体的调节 18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9

3.1 药物的转运 19

3.1.1 被动转运 19

3.1.2 特殊转运 21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21

3.2.1 吸收 21

3.2.2 分布 22

3.2.3 生物转化 24

3.2.4 排泄 27

3.3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28

3.3.1 房室模型 28

3.3.3 生物利用度 30

3.3.2 表观分布容积 30

3.3.4 半衰期 31

3.3.5 清除率 31

3.3.6 消除速率常数 31

3.3.7 一级动力学过程和零级动力学过程 32

3.3.8 血浆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等参数的临床应用 34

第4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7

4.1 药物方面的因素 37

4.2 机体方面的因素 37

4.2.1 病人的生理因素 37

4.2.2 病理因素 38

4.3 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39

5.1 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41

第5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41

第二篇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 41

5.2 传出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 42

5.2.1 递质学说的发展 42

5.2.2 递质的合成、储存与释放 42

5.2.3 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 45

5.3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45

5.3.1 受体分类 45

5.3.2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结构 47

5.3.3 受体的生理效应 48

5.3.4 受体激活后的生化反应 49

5.4.1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 51

5.4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和分类 51

5.3.5 递质释放的受体调节 51

5.4.2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52

第6章 拟胆碱药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53

6.1 胆碱受体激动药 53

6.1.1 M、N受体激动药 54

6.1.2 M受体激动药 55

6.2 抗胆碱酯酶药 56

6.2.1 胆碱酯酶 56

6.2.2 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58

6.2.3 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60

6.2.4 胆碱酯酶复活药 63

7.1 阿托品类生物碱 67

第7章 M胆碱受体阻断药 67

7.2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72

第8章 骨骼肌松弛药和神经节阻断药 74

8.1 骨骼肌松弛药 74

8.1.1 去极化型肌松药 74

8.1.2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76

8.2 神经节阻断药(N1胆碱受体阻断药) 77

第9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9

9.1 构效关系与分类 79

9.2 儿茶酚胺的体内过程 80

9.3 α受体激动药 81

9.3.1 α1,α2受体激动药 81

9.3.3 α2受体激动药 83

9.3.2 α1受体激动药 83

9.4 α,β受体激动药 84

9.5 β受体激动药 87

9.5.1 β1, β2受体激动药 87

9.5.2 β1受体激动药 88

9.5.3 β2受体激动药 89

第10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0

10.1 α受体阻断药 90

10.1.1 α1,α2受体阻断药 90

10.1.2 α1受体阻断药 93

10.1.3 α2受体阻断药 93

10.2 β受体阻断药 93

10.2.2 β1受体阻断药 97

10.2.1 β1,β2受体阻断药 97

10.3 α,β受体阻断药 98

第三篇 中枢神经及传入神经系统药理学 100

第11章 局部麻醉药 100

11.1 药理作用 100

11.2 局部麻醉方法 101

11.3 局麻药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02

第12章 全身麻醉药 105

12.1 吸入麻醉药 105

12.2 静脉麻醉药 108

第13章 镇静催眠药 111

13.1 苯二氮?类 111

13.2 巴比妥类 116

13.3 其它镇静催眠药 120

第14章 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122

14.1 抗癫痫药 122

14.2 抗惊厥药 127

第15章 抗震颤麻痹药 129

15.1 左旋多巴 129

15.2 抗胆碱药 132

第16章 抗精神失常药 133

16.1 抗精神分裂症药 133

16.1.1 吩噻嗪类 133

16.1.2 硫杂蒽类 138

16.1.4 其它 139

16.1.3 丁酰苯类 139

16.2 抗躁狂症药 140

16.3 抗抑郁药 140

16.4 抗焦虑药 141

第17章 镇痛药 143

17.1 概述 143

17.1.1 阿片受体的发现 143

17.1.2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144

17.1.3 阿片类镇痛作用机理 144

17.2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45

17.3 人工合成镇痛药 148

17.4 阿片受体拮抗药 151

17.5 非麻醉性镇痛药 152

第18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154

18.1 概述 154

18.2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156

18.2.1 水杨酸类 156

18.2.2 苯胺类 158

18.2.3 吡唑酮类 158

18.2.4 其它有机酸类 159

18.3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配伍应用 160

18.4 抗痛风药 160

第19章 中枢兴奋药 162

19.1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162

19.2 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 164

19.3 应用中枢兴奋药的注意事项 165

第四篇 心血管系统药理学 167

第20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167

20.1 概述 167

20.2 强心甙 168

20.3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其它药物 175

20.3.1 利尿药 175

20.3.2 正肌力药 175

20.3.3 扩血管药 175

20.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176

20.3.5 β受体阻断药 178

21.1 钙拮抗剂分类 179

第21章 钙拮抗剂 179

21.2 Ca2r和细胞膜钙通道 180

21.3 药理作用 181

第22章 抗心律失常药 186

22.1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86

22.1.1 正常心肌的电生理 186

22.1.2 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理 188

22.2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190

22.2.1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 190

22.2.2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90

22.3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91

22.3.1 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191

22.3.2 Ⅱ类药——β受体阻断药 197

22.3.3 Ⅲ类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98

22.3.4 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 199

22.4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 200

第23章 抗心绞痛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03

23.1 抗心绞痛药 203

23.1.1 硝酸酯类 203

23.1.2 β受体阻断药 206

23.1.3 钙拮抗剂 207

23.2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08

23.2.1 血脂调整药 208

23.2.2 动脉内膜保护药 213

24.1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216

第24章 抗高血压药 216

24.2 中枢性抗高血压药 217

24.3 神经节阻断药 219

24.4 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药 219

24.5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20

24.5.1 α受体阻断药 220

24.5.2 β受体阻断药 221

24.5.3 α,β受体阻断药 221

24.6 直接血管扩张药 222

24.7 钙拮抗剂 223

24.8 钾通道开放药 224

24.9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224

24.10 利尿药 226

24.12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227

24.11 抗高血压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27

第五篇 内脏系统药理学 229

第25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 229

25.1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基础 229

25.2 常用利尿药 231

25.2.1 高效能利尿药 231

25.2.2 中效能利尿药 233

25.2.3 低效能利尿药 234

25.2.4 碳酸酐酶抑制剂 236

25.3 脱水药 237

26.1 抗贫血药 239

第26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239

26.2 影响凝血和纤溶过程的药物 243

26.2.1 止血与血栓形成 243

26.2.2 促凝血药 245

26.2.3 抗凝血药 247

26.2.4 纤维蛋白溶解药 250

26.2.5 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 251

26.2.6 抗血小板药 251

26.3 血容量扩充药 252

第27章 组胺和抗组胺药 254

27.1 组胺类 254

27.1.1 组胺 254

27.1.2 倍他司汀 255

27.2.1 H1受体阻断药 256

27.2 抗组胺药 256

27.2.2 H2受体阻断药 259

第28章 平喘药、镇咳药及社痰药 262

28.1 平喘药 262

28.1.1 拟肾上腺素药 263

28.1.2 茶碱类 265

28.1.3 M胆碱受体阻断药 266

28.1.4 抗过敏性平喘药 267

28.1.5 糖皮质激素类 268

28.2 镇咳药 269

28.2.1 中枢性镇咳药 269

28.3.1 恶心祛痰药 270

28.3 祛痰药 270

28.2.2 外周性镇咳药 270

28.3.2 粘痰溶解药 271

第29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273

29.1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 273

29.1.1 抗酸药 274

29.1.2 抑制胃酸分泌药 275

29.1.3 粘膜保护药 276

29.1.4 抗菌药物 277

29.2 止吐药 278

29.3 泻药 278

29.3.1 容积性泻药 279

29.3.2 刺激性泻药 279

29.4 止泻药 280

29.3.3 润滑性泻药 280

29.5 利胆药 281

第30章 子宫兴奋药 283

30.1 缩宫素 283

30.2 麦角生物碱 284

30.3 前列腺素 286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药理 288

第31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88

31.1 糖皮质激素 288

31.2 促糖皮质激素及皮质激素抑制剂 295

31.3 盐皮质激素 296

第32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298

32.1 胰岛素 298

32.2.1 磺酰脲类 302

32.2 口服降血糖药 302

32.2.2 双胍类 304

第33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307

33.1 甲状腺激素 307

33.2 抗甲状腺药 310

33.2.1 硫脲类 310

33.2.2 碘与碘化物 311

33.2.3 放射性碘 312

第34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314

34.1 雌激素类药 314

34.2 孕激素类药 316

34.3.1 雄激素类药 317

34.3 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 317

34.3.2 同化激素类药 318

34.4 性激素拮抗剂 318

34.4.1 抗雌激素类药 318

34.4.2 抗孕激素类药 319

34.4.3 抗雄激素类药 319

34.5 避孕药 320

34.5.1 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 320

34.5.2 抗着床避孕药 322

34.5.3 催经止孕药 322

34.5.4 主要影响子宫和胎盘功能的避孕药 323

34.5.5 男用避孕药 323

34.5.6 其它 324

第七篇 化学治疗药物及其他 325

第35章 化学治疗药物概论 325

35.1 化学治疗与化疗指数 325

35.2 抗菌药与抗生素 326

35.3 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 326

35.3.1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 326

35.3.2 其它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 327

35.4 耐药性 327

第36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28

36.1 青霉素类 328

36.1.1 天然青霉素类 328

36.1.2 半合成青霉素类 332

36.2 头孢菌素类 333

36.3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335

36.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335

第37章 大环内酯类及其它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生素 338

37.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38

37.2 林可霉素类 339

37.3 其它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 340

第38章 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342

38.1 氨基甙类抗生素 342

38.1.1 氨基甙类抗生素的共性 342

38.1.2 各种氨基甙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346

38.2 多粘菌素类 347

第39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350

39.1 四环素类 350

39.1.1 天然四环素类 350

39.1.2 半合成四环素类 352

39.2 氯霉素 352

第40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355

40.1 抗真菌药 355

40.2 抗病毒药 358

第41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361

41.1 抗结核病药 361

41.2 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 365

41.3 砜类抗麻风病药 366

41.4 其它抗麻风病药 367

第42章 合成的抗菌药物 369

42.1 喹诺酮类 369

42.2 磺胺类 372

42.3 甲氧苄氨嘧啶 375

42.4 硝基呋喃类 377

第43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79

43.1 抗菌药物的选择 379

43.1.1 根据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选用药物 379

43.1.2 根据药动学的特点选用药物 381

43.2.2 联合用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382

43.2.1 联合用药的指征 382

43.2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382

43.1.3 根据患者的机能状态及肝、肾功能选用药物 382

43.3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383

43.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383

第44章 抗疟药 384

44.1 疟原虫的生活史与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384

44.2 常用抗疟药 385

44.2.1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385

44.2.2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388

44.2.3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389

第45章 抗阿米巴病及抗滴虫病药 392

45.1 抗阿米巴病药 392

45.2 抗滴虫病药 395

46.1 抗血吸虫病药 396

第46章 抗血吸虫病及抗丝虫病药 396

46.2 抗丝虫病药 397

第47章 驱肠虫药 399

47.1 抗线虫药 399

47.2 抗绦虫药 401

第48章 抗恶性肿瘤药 403

48.1 概述 403

48.1.1 抗恶性肿瘤药的现状 403

48.1.2 肿瘤细胞动力学和肿瘤化疗的关系 403

48.1.3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其分类 404

48.1.4 多药耐药性 405

48.2.1 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406

48.2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 406

48.2.2 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功能的药物 410

48.2.3 嵌入DNA中干扰模板功能的药物 416

48.2.4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417

48.2.5 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418

48.3 肿瘤化疗方案设计原则 419

第49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423

49.1 免疫反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 423

49.2 免疫抑制药 424

49.2.1 免疫抑制药的特点 424

49.2.2 临床应用原则 425

49.2.3 不良反应 425

49.2.4 常用的免疫抑制药 425

49.3.1 免疫调节剂的作用特点 426

49.3 免疫调节剂 426

49.3.2 临床应用范围 427

49.3.3 主要的免疫调节剂 427

49.3.4 中草药 429

49.3.5 抗艾滋病药物 429

第50章 基因治疗 431

50.1 基因治疗的一般原则 431

50.1.1 基因治疗的策略 431

50.1.2 基因导入的方法 431

50.1.3 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433

50.2 基因标记与基因治疗的应用 433

50.2.1 基因标记 433

50.2.2 基因治疗的应用 434

50.3 基因治疗的展望 436

第51章 解毒药 438

51.1 急性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 438

51.1.1 减少毒物吸收及促进毒物排出 438

51.1.2 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法 439

51.1.3 应用特效解毒药 439

51.2 常用特效解毒药 439

51.2.1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的解毒药 439

51.2.2 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 441

附录Ⅰ 诊断用药 443

附录Ⅱ 药物相互作用 449

中文药名索引 454

英文药名索引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