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技术成果专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力为,任未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040084821
  • 页数:6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题涵盖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三大领域;全书力求通过中国和外国的最新研究资料体现运动心理学发展的时代精神,并讨论了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和今后发展动态。

绪论 发展中的运动心理学 张力为 任未多 1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

一、运动心理学涉及的三大领域 2

二、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3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7

一、运动员人格的研究 7

二、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 9

三、心理技能训练的研究 11

四、运动动机的研究 12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潜在课题 13

一、动机心理学的潜在课题 13

二、人格心理学的潜在课题 14

三、社会心理学的潜在课题 17

四、情绪心理学的潜在课题 20

五、心理生理学的潜在课题 23

六、研究方法问题 25

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 28

一、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现代发展 28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面临的双重文化挑战 31

参考文献 33

第一编 运动活动的激励因素 44

第一章 运动活动的动机 孙延林 44

动机的基本理论 45

一、本能理论 45

二、驱力理论 45

三、成就动机理论 45

四、认知理论 47

五、社会认知理论 47

一、能力知觉与目标定向 49

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动机研究 49

二、体育运动中的动机气氛 51

三、运动活动的内部动机 53

四、女运动员的运动动机 55

五、成就动机与体育运动 56

六、期待—价值理论与运动活动的动机 58

运动动机的测量 59

一、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 59

二、运动定向量表 59

三、内部动机问卷 60

四、成功知觉问卷 60

五、运动能力信息量表 60

九、体育课气氛量表 61

八、体育课学习和成绩定向问卷 61

七、运动动机量表 61

六、参与动机问卷 61

参考文献 62

第二章 目标设置 季浏 67

什么是目标设置 67

目标定向与运动员的认知和行为 69

一、个体目标定向 69

二、目标定向的情境 71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72

目标结构与体育教学 73

目标设置的维度 73

一、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74

二、困难目标与容易目标 75

三、明确目标与模糊目标 77

目标设置与活动效果之间的调节变量 78

四、共定目标与指定目标 78

运动中目标设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0

一、“尽力做好”的被试可能设置特别的目标 80

二、未测量的个人目标 81

三、设置的特别目标不困难 81

四、基线水平不一 82

五、未控制竞争变量的影响 82

六、未测量自我效能 82

参考文献 83

第三章 训练竞赛的归因 姒刚彦 黄志剑 88

理论背景 88

一、归因理论的发展历史 88

二、对归因理论的评论 90

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归因研究 91

一、归因理论与体育运动 91

二、体育运动中的归因前因研究 92

三、体育运动归因中的个体差异 96

四、体育运动中的归因结果研究 99

五、体育运动归因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102

六、体育运动归因研究的现存问题 105

体育运动归因研究的未来方向 106

一、跨文化研究 106

二、归因方式 107

三、归因中的行动者—观察者差异 108

四、体育中的习得无助感研究 108

五、归因训练 109

六、锻炼与健康的归因 111

参考文献 111

第四章 运动中的自信心 任未多 118

一、理论形成与概念 119

自我效能理论 119

二、理论框架 120

三、应用研究 121

特质——状态自信心理论 124

一、理论形成和概念 124

二、理论框架 124

三、应用研究 126

其他相关理论 127

一、胜任感理论 127

二、成绩预测理论 127

三、竞赛状态焦虑量表中的自信心维度理论 128

四、突变模型 129

五、应用理论 129

一、概念 130

自我概念和自尊 130

二、理论模式 131

三、应用研究 131

儿童运动活动的自信心 132

一、理论模式 132

二、研究工具 133

参考文献 133

第二编 运动操作的认知特征 140

第五章 比赛中的注意 章建成 140

前言 140

一、注意在比赛中的重要意义 140

二、注意的研究史 141

三、注意概念的多维性 142

二、解释警觉与成绩关系的理论 143

一、警觉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43

警觉与警戒 143

三、警戒(持续警觉) 144

注意方式理论 147

一、理论框架 147

二、注意方式 148

三、注意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测验 148

有限注意容量或资源 149

一、有限注意容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49

二、有限注意容量或资源的研究和注意分配 150

三、有限注意容量或资源对成绩的影响 153

四、注意容量或资源的理论 154

五、容量或资源分配水平的变化 157

六、应用意义 158

一、选择性注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59

选择性注意 159

二、选择性注意的研究 160

三、选择性注意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164

四、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和模型 164

五、选择性注意水平的变化 165

六、应用意义 167

注意研究的展望 167

参考文献 168

第六章 运动员的智力 葛春林 175

智力问题研究的历史回顾 176

一、西方有关智力问题研究的简要回顾 176

二、我国智力问题研究的简要回顾 178

运动员智力研究的现状 180

一、以差异理论为依据对运动员智力的研究 180

二、以认知理论为依据对运动员智力的研究 186

三、运动智力研究途径的探索 191

运动员智力研究的发展动向 191

参考文献 192

第七章 运动技能学习 邱卓英 林呈生 193

运动技能的实质及特征 193

一、运动技能实质及定义 193

二、运动技能实质的基本观点 195

三、运动技能的基本特征分析 197

四、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形成影响的研究 199

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201

一、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 201

二、运动技能学习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206

一、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定性研究 208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 208

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定量研究 209

三、运动技能学习不同阶段信息加工特点 211

四、熟练运动操作的特征 214

运动技能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 216

一、信息反馈与技能学习 216

二、示范、模仿与技能学习 218

三、运动技能的迁移 222

运动技能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223

一、运动技能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223

二、有关运动能力对运动技能形成影响的研究 224

三、关于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研究 224

四、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策略的研究 225

参考文献 225

一、认知评价的作用 232

对运动焦虑的问卷调查 232

第三编 训练竞赛的心理调节 232

第八章 运动焦虑的测量与评价 张力为 232

二、体育运动领域常用的焦虑问卷测验 233

三、体育运动情境中进行焦虑问卷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234

对运动焦虑的生理测量 239

一、生理评价的作用 239

二、评定焦虑时采用的主要生理指标 239

三、采用生理指标评定焦虑时应注意的问题 239

对运动焦虑的行为评价 242

一、行为评价的作用 242

二、在行为表现维度上测量焦虑应注意的问题 242

不同维度测量的相互结合 244

参考文献 246

第九章 焦虑、唤醒与运动操作关系的重要理论 张力为 符明秋 249

一、倒U形假说的预测 250

倒U形假说 250

二、倒U形假说的研究证据 251

三、注意在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中的作用 254

四、对倒U形假说的质疑 257

内驱力理论 260

一、内驱力理论的预测 260

二、内驱力理论的研究证据 261

三、对内驱力理论的质疑 261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262

一、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预测 262

二、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研究证据 264

突变模型 265

一、突变模型的预测 266

二、突变模型的研究证据 268

一、多维焦虑理论的预测 270

三、突变模型的实际意义 270

多维焦虑理论 270

二、多维焦虑理论的研究证据 272

强度方向频率观点 274

一、强度方向频率观点的主要假设 274

二、方向思路的研究证据 274

三、频率方面的研究证据 276

四、对强度方向频率观点的简要评价 277

参考文献 277

第十章 心理技能训练 任未多 285

心理技能训练的一些基本问题 285

一、心理技能与心理技能训练概念 285

二、基本心理技能及相互关系 286

三、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方式 287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290

心理技能训练的研究方法与效果评定 290

二、心理技能训练效果评定 293

唤醒与应激的控制训练 295

一、降低唤醒水平 295

二、提高唤醒水平 297

三、认知技术和认知技能训练 298

表象技能训练 299

一、概况 299

二、表象演练的理论解释 299

三、表象技能研究的领域 301

四、表象技能训练方法 303

注意技能训练 304

一、基本注意技能训练 304

二、高级注意技能训练 305

参考文献 306

第十一章 生物反馈训练 王惠民 314

生物反馈训练的历史发展 314

一、生物反馈的历史 314

二、生物反馈的定义 318

生物反馈训练的研究设计 319

一、生物反馈训练的方法学 319

二、生物反馈训练的因变量、自变量和方式 321

生物反馈训练中的生理指标 322

一、肌电(EMG) 322

二、皮温 323

三、皮电 323

四、脑电(EEG) 326

七、呼吸指标 327

六、心率(HR)及其他心血管指标(血流) 327

五、血压 327

八、其他(握力、关节角度、肢体颤动、眼动等) 328

生物反馈训练在运动实际中的应用 328

一、生理指标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328

二、生物反馈训练的干预效应 331

三、训练时间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335

四、人格因素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336

生物反馈技术的展望 337

一、技术训练中的应用 337

二、心理训练中的应用 338

三、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338

四、专业人员的培养 338

参考文献 339

一、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345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345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与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因素 颜军 345

二、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347

三、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疗法 348

运动性心理疲劳 350

一、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与特征 350

二、运动性心理疲劳致因 352

三、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判断方法 353

四、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消除——心理恢复训练 355

参考文献 358

第十三章 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学问题 姒刚彦 邢建辉 361

体育运动领域使用兴奋剂历史的简要回顾 361

一、兴奋剂定义 361

三、有关争论 363

二、历史背景 363

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中兴奋剂的使用 365

一、原因和动机 365

二、兴奋剂对身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368

娱乐性药物使用 371

一、简介 371

二、原因与动机 371

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374

一、多学科综合研究 374

二、反兴奋剂的可能策略 375

参考文献 379

第四编 运动员的个人差异 384

第十四章 运动员人格 石岩 384

运动员人格研究简介 384

一、国外运动员人格研究状况 384

二、中国运动员人格研究状况 390

运动员人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93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发展趋势 395

一、运动员人格研究的模式 395

二、五因素模型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应用 397

参考文献 397

第十五章 运动员的心理选材 张力为 毛志雄 403

选材的时间因素 404

一、选材的关键期 404

二、选材的连续性 406

选材的指标因素 407

一、选材指标的综合性 407

二、选材指标的遗传性 412

三、选材指标的特异性 416

五、运动员发展中的补偿效应 417

四、选材指标的变化性 417

选材的理论框架 418

一、哈里的选材模式 418

二、刘献武的选材模式 420

三、曾凡辉等人的选材模式 422

四、田麦久的选材模式 423

五、里涅的选材模式 425

六、选材模式的小结 428

参考文献 429

第五编 训练竞赛的社会心理因素 436

第十六章 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 王润平 436

运动员攻击性行为概述 436

一、概念 436

二、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436

三、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437

四、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与区别 438

五、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危害与影响 439

攻击性理论概要 439

一、本能论 439

二、挫折-攻击论 440

三、社会学习理论 441

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假设模式 442

一、兹尔曼敌对与攻击三因素模式 442

二、运动攻击行为的生物-社会-认知模式 443

三、攻击和报复的替代模式 444

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445

一、心理上的因素 445

二、情境上的因素 446

三、物理上的因素 448

四、其他方面 449

运动员攻击行为的测量 450

一、特质性攻击的测量 450

二、状态性攻击的测量 451

参考文献 452

第十七章 观众效应和主场效应 殷小川 455

运动中的观众效应 455

一、什么是观众效应 455

二、社会促进的早期研究 456

三、社会促进作用的机制 458

影响观众效应的因素 461

一、个人因素 461

二、情境因素 463

运动竞赛中的主场效应 466

一、什么是主场效应 466

二、比赛地点研究的结构框架 467

三、主场效应的研究 469

四、未来研究方向 474

参考文献 475

第十八章 运动群体的凝聚力 张忠秋 478

运动群体凝聚力研究的历史概况 478

运动群体凝聚力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480

运动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481

一、运动群体凝聚力问卷 482

二、运动队凝聚力调查表 483

三、多维运动凝聚力量表 483

四、群体环境问卷 483

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484

一、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关系的表现 484

二、凝聚力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487

一、运动群体的结构和稳定性 488

影响运动群体凝聚力发展的因素 488

二、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 489

三、群体成员的满意感 489

四、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 490

五、内部竞争性 491

六、群体任务与目标 491

七、群体应激程度 492

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培养方式 492

一、运动群体凝聚力培养要素 492

二、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培养方式 493

运动群体凝聚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494

一、尚未解决的问题与困惑 494

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495

参考文献 496

二、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500

一、教练员的领导地位与特征 500

第十九章 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王润平 500

概述 500

三、教练员的领导功能与作用 501

教练员的权威体系 503

一、教练员的影响力 503

二、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 503

三、教练员良好影响力的心理效果 504

四、教练员的影响力及权威体系 505

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与方式分析 506

一、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506

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 507

三、教练员的领导类型及其效果 509

其他有关教练员领导行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简介 510

一、领导的特质理论 510

二、因情境而异的领导理论 511

三、领导的情境——行为方法 512

四、多维度教练员领导模式 515

五、体育运动专用的领导行为问卷 516

教练员应具备的条件 517

参考文献 518

第六编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 522

第二十章 气功心理学研究评介 石岩 522

气功概述 522

一、什么是气功 522

二、气功的种类 523

三、气功三要素 524

四、中国气功科研情况简介 525

一、王极盛的气功心理学研究 526

气功的心理学研究 526

二、刘新中、王桂娣的人体意念力研究 529

三、坐禅、生物反馈与运动员心理训练 531

走出气功心理学研究的误区 533

一、从心理学的发展史看中国气功科研工作 533

二、气功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535

参考文献 537

第二十一章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 毛志雄 翟群 538

心理健康: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538

一、人类对身心关系的认识 538

二、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热潮的形成 539

三、几个重要的概念 540

四、问题的复杂性 542

一、长期身体锻炼与一次性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 544

身体锻炼与情绪的改善 544

二、与情绪效益有关的身体活动 549

三、关于POMS量表 555

四、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557

身体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558

一、关于自我概念的概念 558

二、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 560

三、身体锻炼与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 561

四、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564

五、今后的研究方向 565

身体锻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566

一、中老年人身心机能的衰退 566

二、身体锻炼对认知功能的积极影响 567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 570

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 571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572

三、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74

四、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577

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可能机制 579

一、认知行为假说 579

二、社会交互作用假说 579

三、分散注意力假说 580

四、心血管功能假说 580

五、胺假说 581

六、内啡肽假说 581

身体锻炼可能产生的负效应 582

一、心理耗竭 582

二、锻炼迷瘾 583

参考文献 584

平均数的分析比较 596

一、独立样本之间的差异(独立均数) 596

第七编 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学问题 596

第二十二章 对单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张力为 祁国鹰 596

二、相关样本之间的差异(相关均数) 599

相互关系的分析比较 604

一、使用相关分析的必要性 604

二、分层回归与逐步回归 605

三、简单相关 605

四、结构公式模型 606

五、多层线性模型 608

调查量表的研制与评价 610

一、因素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610

二、内部一致性问题 616

参考文献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