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公营企业管理(1927~1949) 1
第一节 公营企业的发展 2
一、公营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2
二、公营邮政、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 3
三、公营商业企业的发展 4
四、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5
第二节 政府对企业的领导 7
一、领导方式的演变 7
二、领导原则——集中领导和分散经营 10
第三节 企业领导制度的形成 11
一、实行三人团制度 11
二、党对公营企业的领导 12
三、厂长负责制的形成 14
四、工厂(生产)管理委员会的建立 16
五、职工代表会议制度的形成 17
六、实行三大民主制度 19
第四节 公营企业中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20
一、推行工厂集体合同制度 20
二、公营企业的群众化 22
三、吸收群众、职工入股 23
四、团结知识分子,培林专业人才 24
五、采取各种方式,推行民主管理 25
第五节 公营企业劳动报酬制度和形式的演变 26
一、公营企业劳动报酬制度的变革 26
二、劳动报酬的几种主要形式 28
三、工资标准与劳动保险金 33
第六节 经济核算制的逐步形成 34
一、组织经济核算队 34
二、克服机关化,实行企业化 35
三、经济核算制的初步形成 36
第七节 生产竞赛与劳模运动 39
一、组织生产模范队 39
二、开展劳模运动 40
第二章 国民经济修复时期的国营企业管理(1949~1952 43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管理经济的政策方针 44
一、根据《共同纲领》规定制订各项政策 44
二、改革企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发展 46
一、企业民主改革 49
第二节 民主改革与管理民主化 49
二、“三反”、“五反”运动和民主改革的深化 52
三、《工会法》和工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3
四、正确处理企业中党政工团的关系,巩固管理民主化 55
第三节 生产管理改革 59
一、建立责任制 59
二、生产管理机构改革 61
三、生产能力查定 63
四、国营企业经济计划的编制工作 65
五、建立统计工作制度 69
六、按指示图表组织生产 71
一、调整职工工资 73
第四节 调整工资与实行劳动保险 73
二、实行职务工资制 76
三、实行劳动保险 83
第五节 推广经济核算制 84
一、建立独立会计制度,实行新的结算办法 85
二、清产核资 86
三、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87
四、推广经济核算制 88
第六节 合理化建议和创新纪录运动 93
一、合理化建议运动 93
二、创新纪录运动 96
一、郝建秀工作法和“五一”织布法 98
第七节 推广先进生产者与先进班组工作经验 98
二、苏长有砌砖法 101
三、李锡奎调车法 102
四、黄润萍仓库管理法 104
五、马恒昌小组管理 105
六、马六孩小组管理 106
七、刘长福小组管理 108
第八节 中苏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109
一、中国长春铁路公司的经营管理 110
二、中苏合营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 114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营企业管理(1953~1957) 120
一、对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121
第一节 国家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管理 121
二、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形式 124
三、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分配与定息政策 128
四、公私合营企业及其经营管理的特点 130
第二节 国家对国营企业的领导 136
一、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利弊 136
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针 140
三、工业管理体制的改进 141
四、商业管理体制的改进 144
第三节 专业化协作和专业公司 149
一、机械工业的生产协作 149
二、公私合营企业的改组 153
三、专业公司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155
四、主管局、专业公司和厂(店)的关系 160
第四节 从一长制到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162
一、一长制的建立和五三工厂的经验 162
二、生产区域管理制 164
三、党组织对生产的保证监督作用 170
四、工会组织作用的发挥 174
五、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的建立 176
第五节 推行作业计划,加强统计工作 179
一、推行作业计划’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179
二、加强统计工作,整顿原始记录 184
三、作好新厂生产准备工作 191
一、加强设备管理 196
第六节 设备管理和技术政策 196
二、加强新产品试制工作 200
三、“一五”期间我国的技术政策 203
第七节 劳动工资制度的建立和改进 205
一、工资制度的演变和改革 205
二、工资形式和工资差别 210
三、劳保福利政策 213
四、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214
五、职工培训 216
第八节 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 218
一、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218
二、勤俭建厂的范例 224
三、鞍钢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经验 226
四、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内容的劳动竞赛 231
五、奖励创造性劳动 234
六、发扬王崇伦精神 235
第九节 加强成本财务工作,推行班组经济核算 237
一、建立与健全成本财务工作责任制 237
二、推行班组经济核算 241
三、国营商业系统全面实行经济核算 243
四、开展经济活动分析 244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国营企业管理(1958~1960) 246
第一节 鞍钢宪法 247
一、鞍钢宪法的形成 247
二、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249
三、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 259
四、企业领导制度的变化 262
第二节 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核算 263
一、班组经济核算的发展 263
二、群众性经济核算的主要经验 264
第三节 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 269
一、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的主要内容 269
二、特殊情况企业利润留成的变通办法 271
第四节 生产运动会的竞赛形式 271
一、生产运动会竞赛形式的产生 271
二、生产运动会竞赛形式取得的成效 273
一、加强成本计划管理 276
第五节 加强成本计划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276
二、加强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 277
三、国营工业企业有关成本核算的规定 277
四、国营企业若干费用划分的规定 278
第六节 管理工具的改革 278
一、管理工具改革是提高管理工作的需要 278
二、管理工具改革取得的成效 279
第七节 企业多种经营、综合利用 281
一、企业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提出 281
二、企业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主要形式 282
三、企业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优点和作用 283
四、企业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284
二、产品质量分级管理的推广 287
第八节 产品质量分级管理 287
一、产品质量分级管理的产生 287
第九节 “大跃进”给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288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国营企业管理(1961~1965) 291
第一节 试行《工业七十条》和恢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93
一、《工业七十条》的提出 293
二、《工业七十条》的主要内容 294
三、贯彻执行《工业七十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99
第二节 《手工业三十五条》及其他有关企业管理的规定 301
一、《手工业三十五条》 302
二、《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303
三、《关于厂矿企业办运输的几项规定》 304
四、《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 306
五、《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 307
六、《统计工作试行条例》 307
七、《设置总会计师的几项规定(草案)》 308
八、《商标管理条例》 308
九、《关于工矿产品订货合同基本条款的暂行规定》 309
十、《关于国营工业企业、交通企业财务管理的几项规定(草案)》 309
第三节 改善企业工资奖励和劳动安全保护制度 311
一、改善计件工资制 311
二、改进企业计时奖励工资制度 313
三、奖励发明和技术改进 314
四、改善劳动保护工作 315
五、加强企业生产安全 317
第四节 大庆油田及其他先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320
一、大庆精神及其管理经验 320
二、王进喜的先进事迹 324
三、“一厘钱”“一分钟”“一根火柴”精神 327
四、赵梦桃小组的先进经验 330
五、五好干部、六好职工评比活动 331
六、共产主义协作公约赛 332
第五节 建立生产资料服务公司 334
一、建立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的试点 334
二、生产资料服务公司试行办法有关规定 334
一、工业改组 338
第六节 工业改组与发展专业化协作 338
二、发展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 340
第七节 试办托拉斯 343
一、试办托拉斯的提出 343
二、托拉斯的性质和经营范围 346
三、托拉斯的管理办法 347
四、托拉斯的组织机构 349
附录 近代中国经济管理概述(1840~1949) 353
导言 354
一、184o~1927年中国国民经济与管理的发展 355
二、1927~1949年“国统区”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和控制 367
三、1927~1949年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经济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375
四、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经济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管理方针的提出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