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振亚等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5157030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

序言/蔡北华 1

前言 1

第一篇 导论 1

第一章 企业经济的由来及其发展 1

第一节 企业经济的由来 1

一、企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

二、企业同奴隶制、封建制作坊的基本区别 2

第二节 我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与特点 4

一、我国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4

二、我国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6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3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创建和发展 13

一、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 14

二、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16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创建与发展 17

一、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创建 17

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 18

第三节 城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创建和发展 20

一、城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创建的两个途径 20

二、城市集体工业企业的发展 21

第四节 乡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创建和发展 23

一、乡镇企业的创建与发展 23

二、80年代乡镇企业的新面貌 25

一、50年代创建的合营企业 29

第五节 合资经营工业企业的创建和发展 29

二、30年代合资企业的创建与发展 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32

第三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33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特点 34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 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5

一、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单位 35

二、全民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36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作用 36

一、企业的生产力属性 41

第一节 企业分类的依据 41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类型 41

第二篇 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41

二、企业的生产关系属性 42

三、企业分类的意义 42

第二节 按企业经济活动分类 42

一、工业企业 42

二、农业企业 43

三、运输企业 44

四、邮电企业 45

五、建筑安装企业 45

六、商业企业 46

七、金融企业 47

一、按经营规模分类 48

第三节 按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分类 48

八、旅游企业 48

二、按经营范围分类 50

第四节 按企业生产力各要素所占比重分类 50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 50

二、地方企业 50

二、资金密集型企业 51

三、技术密集型企业 51

第五节 按企业所有制分类 52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 52

二、集体所有制企业 53

三、个体所有制企业 53

四、私营企业 54

一、中央企业 55

五、“三资”企业 55

第六节 按企业隶属关系分类 55

第五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组织结构 57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及其发展 57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概念 57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58

第二节 企业组织结构的原则 59

一、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59

二、解决好有效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61

三、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加强纵向和横向协调 61

五、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提高经济效益 62

四、精简节约、提高办事效率 62

六、合理确定企业组织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63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64

一、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必要性 64

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有计划地发展企业集团 65

第四节 企业领导制度 67

一、企业领导制度是企业组织管理的根本制度 67

二、企业领导制度的变革 68

三、企业领导班子结构的合理化 70

四、企业领导决策核心和参谋机构 72

一、社会主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 75

第一节 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 75

第六章 企业与国家的关系 75

第三篇 社会主义企业的外部关系 75

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77

三、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关系的原则 79

第二节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 80

一、微观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80

二、宏观经济的失衡及其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81

三、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协调 83

第三节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的调节手段 84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 84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行政手段 86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手段 87

四、宏观调节手段的协调运用 87

第一节 企业布局与经济区的产业结构 89

一、各经济区的差异性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89

第七章 企业与经济区的关系 89

二、充分发挥各经济区的优势 90

三、经济区的企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 92

第二节 加强经济区间协作,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93

一、经济区之间协作的必要性和意义 93

二、打破地区封锁,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94

第三节 中心城市要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96

一、城市是经济区的中心 96

二、城市要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97

第一节 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98

一、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98

第八章 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98

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建立市场体系 99

第二节 企业与商品市场 101

一、商品市场的概念和特点 101

二、社会主义企业与商品市场的关系 101

第三节 企业与金融市场 102

一、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 103

二、开放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客观必然性 103

三、企业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104

第四节 企业与劳务市场 105

一、社会主义劳务市场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105

二、开放社会主义劳务市场的客观必然性 106

三、社会主义企业与劳务市场的关系 107

一、技术市场概念和特征 109

第五节 企业与技术市场 109

二、我国技术市场产生与发展 110

三、企业与技术市场关系 110

第九章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1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之间关系的性质及其基本要求 112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企业之间关系的性质 112

二、社会主义企业之间协作与竞争并存 113

三、社会主义企业间互助合作关系的基本要求 1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间互助协作的关系 116

一、生产协作 116

二、技术协作 117

一、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竞争关系及其特点 119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竞争关系 119

二、企业竞争与企业兼并 121

第四节 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 123

一、企业间横向经济联合是协作与竞争关系发展的产物 123

二、社会主义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基本特点 124

三、社会主义企业间横向经济联合的作用 125

第十章 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127

第一节 顾客是企业生命之源 127

一、企业生产目的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致性 127

二、为消费者着想是企业决策者的座右铭 128

三、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 129

四、争取顾客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 129

第二节 消费是企业生产的动力 131

一、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31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 133

三、确立合理的消费指导思想 134

四、消费是企业生产的动力 136

第三节 完善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137

一、完善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137

二、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消费者权益 139

第十一章 企业与法制的关系 142

第一节 企业经济活动必须以法制为准则 142

一、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企业 142

二、企业经营应遵循的原则 143

第二节 法人与法人制度 144

一、法人与法人代表 144

二、企业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145

三、我国法人制度的本质及其意义 147

第三节 企业的法律地位 148

一、确立企业法律地位的意义 148

二、企业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150

第四节 企业的法律顾问 151

一、企业聘请法律顾问的意义和作用 151

二、法律顾问的合义与聘请(任)形式 152

三、企业法律顾问的职责 153

第十二章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155

第一节 企业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 155

一、企业与社会的同一性 155

二、社会为企业提供基础服务设施 156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157

四、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 159

第二节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161

一、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61

二、我国的四种社会保险 162

三、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164

第三节 企业非社会化现象分析 165

一、企业“办社会”现象 165

二、企业赞助与摊派分析 167

第四节 企业社会化,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 168

第十三章 企业与国际经济关系 171

第一节 当今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71

一、各国经济联系日趋密切 171

二、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172

三、战后企业国际化的发展 174

第二节 企业与国际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 175

一、企业对外贸易 175

二、企业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 177

三、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转让 178

四、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179

第三节 发展外向型企业 180

一、外向型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80

二、企业外向型发展的战略 182

三、老企业如何实现外向型经济 183

四、乡镇企业外向型转变的道路 184

一、企业素质的内涵 187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素质的内涵 187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素质及其优化 187

第四篇 社会主义企业的素质及其活力 187

二、社会主义企业素质的构成因素 188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素质的衡量标志 190

一、社会主义企业素质的衡量标志 190

二、企业素质的自我诊断 192

第三节 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素质的意义、途径和方法 192

一、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素质的战略意义 192

二、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素质的途径 194

三、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素质的方法 198

一、人才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200

第十五章 企业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培训 200

第一节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支柱 200

二、提高企业素质,人才是关键 201

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 202

第二节 合理使用企业的人才 202

一、合理使用人才的原则 203

二、企业人才的合理结构 204

第三节 重视培训企业人才 205

一、企业培训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5

第三节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206

二、培训人才的重要作用 206

一、企业培训人才的基本要求 207

第四节 企业培训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渠道 207

二、企业培训人才的方式 208

三、企业培训人才的渠道 209

一、企业技术优化与技术开发 211

第十六章 企业技术的优化与开发 211

第一节 企业技术优化与开发的重要意义 211

二、重视技术优化与开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12

三、推进技术开发,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新产品 213

第二节 企业技术优化与开发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214

一、企业技术优化与开发的一般原班 214

二、企业技术优化与开发的主要内容 215

三、企业技术开发的主要途径 217

一、企业技术开发方案的优选 218

第三节 企业技术开发方案优选及成果推广 218

二、企业技术开发成果的鉴定 220

三、企业技术开发成果的推广 222

一、企业技术开发规划的制订 223

第四节 企业技术开发的组织与管理 223

二、企业技术开发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224

三、企业技术开发队伍的建设 225

第十七章 企业资金的充分利用与筹措 225

第一节 企业资金的来源和分类 227

一、企业资金的来源 227

二、企业资金的分类 228

第二节 企业资金的运动 228

一、企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229

二、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关系 230

一、提高资金的运用效果 231

第三节 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 231

二、企业资金有效管理的方法 234

三、当前“三角债”的成因及其对策 239

第四节 企业资金的筹措 241

一、企业长期资金的筹措 241

二、企业短期资金的筹措 242

第十八章 企业信息的收集与适用 245

第一节 企业信息系统 245

一、企业信息及其分类 245

二、企业信息系统及其流程 247

第二节 企业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248

一、企业信息收集的基本要求 248

二、企业信息收集的渠道 249

三、企业信息管理的改革 250

一、运用企业信息确定生产经营方针 251

第三节 企业信息的运用 251

二、运用企业信息加强企业管理 252

三、运用企业信息开拓国际市场 253

四、运用企业信息提高经济效益 254

第四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现代化 254

一、企业信息系统现代化的标志 254

二、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对策 255

第十九章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257

第一节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和意义 257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257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生与发展 259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262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264

第二节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特点和原则 264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原则 265

一、管理思想现代化 266

二、管理组织现代化 267

三、管理方法现代化 268

四、管理手段现代化 269

五、管理人才现代化 269

一、强化和完善管理基础工作 270

二、继承和发扬我国独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270

第四节 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270

三、逐步实现企业管理整体优化 271

第二十章 企业文化的建设 271

第一节 企业科学管理的新思潮 273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 273

二、企业文化理论的含义 274

一、企业文化的结构 275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276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276

第三节 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277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 277

二、企业文化中思想政治工作导向作用的价值特点 278

一、企业文化的功能 279

第四节 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与意义 279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 279

二、企业精神 280

三、企业形象 281

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282

第二十一章 企业活力的增强 284

第一节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84

一、企业活力的内涵 284

二、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性 285

第二节 完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活力 287

一、企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287

二、为增强企业活力,创造必要外部条件 288

一、完善企业内部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90

第三节 完善企业内部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 290

二、充分发掘企业活力的源泉 293

第二十二章 企业家群体的形成 2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家 294

一、企业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294

二、社会主义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295

第二节 企业家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301

一、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 301

二、企业家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302

第三节 造就企业家群体 304

一、造就企业家群体的必要性 304

二、如何造就企业家群体 305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机制的关系 308

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企业运行机制 308

第五篇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运行 308

二、企业的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 309

第二节 企业运机制 311

一、企业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 311

二、社会主义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 312

三、企业运行机制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314

第三节 企业经济运行的目标 318

一、企业的运行目标 318

二、企业运行目标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偏离 319

第二十四章 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 320

第一节 企业经营机制 320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含义 320

二、企业经营机制系统的特性 320

一、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离,是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前提条件 322

第二节 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 322

二、经营责任制的形式 323

第三节 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325

一、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325

二、完善租赁经营责任制 326

第四节 由粗放经营转为集约经营 328

一、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 328

三、股份经营责任制的若干问题 328

二、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329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外部的动力机制 331

一、市场竞争的压力变为动力 331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企业动力机制 331

二、合理的企业留利水平形成激励机制 3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 334

一、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调动职工积极性 334

二、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分配关系,形成物质动力 336

三、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 339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企业竞争机制 344

第一节 竞争机制在企业经济中的作用 344

一、竞争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345

二、竞争促进企业重视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适销对路 346

三、竞争促进企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47

四、竞争促进企业加强为消费者服务的观点,提高服务质量 348

五、竞争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348

第二节 竞争机制引进企业的必要性 349

一、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引进竞争机制 349

二、企业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引进竞争机制 350

三、增强企业活力必须引进竞争机制 351

第三节 竞争机制引进企业内部的形式 352

一、企业内部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 352

二、优选经营者 355

三、优化劳动组合 355

第一节 企业约束机制原理 359

一、社会主义企业约束机制的合义 359

第二十七章 社会主义企业约束机制 359

二、用系统论解释企业约束机制 360

三、企业运动异常是约束机制的动因 362

四、企业约束机制的正效应 363

第二节 几种约束手段 364

一、从作用力量来源区分约束手段 364

二、从作用时间长短区分约束手段 366

三、超前的、同步的、滞后的约束手段 367

四、对所有制不同的企业要有不同的约束手段 367

第三节 几种类型的约束机制 368

一、资金约束 369

二、产值与规模约束 369

三、成本与价格约束 370

四、工资与奖金约束 371

五、竞争与市场约束 372

六、质量与资源约束 372

第四节 治理整顿时期更要讲究企业约束 373

第一节 企业经济行为及其重要意义 375

一、企业经济行为的含义 375

第二十八章 社会主义企业经济行为 375

二、决定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 376

三、企业经济行为的重要意义 378

第二节 建立合理的企业经济行为机制 380

一、企业行为的评价标准和基本准则 380

二、我国企业行为的新变化 383

三、当前企业存在的不合理经济行为及其对策 383

第一节 企业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和宏观运行的关系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