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言 1
第一篇 地层 7
第一章 前震旦系 7
第二章 震旦系 47
第三章 寒武系 70
第四章 奥陶系 93
第五章 志留系 114
第六章 泥盆系 136
第七章 石炭系 160
第八章 二叠系 182
第九章 三叠系 206
第十章 侏罗系 242
第十一章 白垩系 264
第十二章 第三系 282
第十三章 第四系 293
第二篇 岩浆岩和岩浆作用 306
第一章 概述 306
第二章 各时期岩浆岩类的基本特征 310
第三章 岩浆作用 440
第三篇 区域变质岩和变质作用 455
第一章 概述 455
第二章 区域变质作用时期 457
第三章 变质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470
第四章 变质作用类型 500
第五章 区域变质岩及原岩恢复 512
第六章 混合岩和混合岩化作用 527
第七章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546
结束语 550
第四篇 地质构造 552
第一章 概述 552
第二章 构造旋回及构造层的划分 554
第三章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567
第四章 深层构造和深、大断裂 602
第五章 新构造运动 627
第六章 四川地质构造的几个特色问题 635
第五篇 区域地质发展史 645
第一章 太古代—晚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 645
第二章 震旦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 649
第三章 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 662
结语 666
图版说明及图版 668
参考文献 678
岩体(群)编号、名称与代号表 683
英文摘要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