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观和我国的新型城乡关系 1
一.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观 2
二.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回顾 9
三.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22
四.适合我国各地不同情况的多种模式 29
第一编 因地制宜 多种模式 35
第一章 苏南模式 35
一.苏南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35
二.苏南模式的形成与基本特点 39
三.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其运行机制 48
四.苏南模式与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58
五.苏南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68
六.苏南模式的发展趋势 77
第二章 珠江模式 81
一.珠江三角洲与珠江模式 81
二.珠江模式的基本经验 86
三.珠江模式的形成条件与前景展望 103
第三章 温州模式 109
一.温州模式的形成 110
二.温州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120
三.温州模式的新发展 126
四.温州模式的地位和作用 135
第四章 宝鸡模式 147
一.宝鸡模式的产生条件 147
二.宝鸡模式的实践形式 159
三.宝鸡模式的主要特点 170
四.对宝鸡模式的认识和思考 179
第五章 常德模式 189
一.常德模式的内涵和形成条件 189
二.常德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192
三.常德模式的作用与内在联系 197
四.常德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对策 201
第六章 民权模式 207
一.民权模式产生的背景 207
二.民权模式的主要内容 213
三.民权模式的基本特征 218
四.民权模式的效应 227
第七章 耿车模式 234
一.耿车模式的产生 255
二.耿车模式的特点 238
三.耿车模式的成就 242
四.耿车模式的基本经验 243
第二编 城乡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249
第一章 从七种模式看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249
一.七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代表意义 249
二.农村改革与城乡互动新形势的出现 256
三.城乡协调发展是重要的发展战略 262
第二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266
一.发展乡镇工业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266
二.发展乡镇工业与实现农业现代化 271
第三章 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 273
一.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协调发展 274
二.乡镇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282
第四章 小城镇建设和城镇体系优化 288
一.小城镇和城乡社区网络建设 288
二.优化城镇体系和建设重点小城镇 291
第五章 城乡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 298
一.城乡文化交流 298
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304
结束语 307
后记/费孝通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