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制”管理法/张和 1
一、“六全制”管理法的形成 3
二、“六全制”管理法的基本内容 6
(一)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制 7
(二)全员聘任(聘用)制 12
(三)全员岗位合同化管理 14
(四)全员岗位弹性工资制 15
(五)全员民主化管理 16
(六)全员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体系 18
三、“六全制”管理法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四个“结合” 21
(一)同加强党的领导相结合 21
(二)同推进技术进步相结合 22
(三)同横向经济联合相结合 23
(四)同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 24
软硬指标计划双轨运行制/金铿 冯顺泉 26
一、软硬指标计划双轨运行制的提出 27
(一)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 28
(二)实现企业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 30
二、软硬指标计划双轨运行制的内容 32
(一)软硬指标计划双轨运行制的含义 33
(二)软指标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内容 33
(三)软指标计划的制定程序 34
(四)软指标计划全过程管理程序 35
(五)软硬指标占总分比例的确定 37
(六)软硬指标计划双轨运行的管理与考核 37
三、实行软硬指标计划双轨运行制的做法 42
(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42
(二)做好系统设计 45
(三)坚持小归口大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46
(四)抓住重点,讲求实效 46
(五)严格考核,奖罚兑现 46
四、软硬指标计划双轨运行制的特点 47
五、推行软硬指标计划双轨运行制的效果 51
(一)促进了企业年度方针目标的落实 51
(二)促进了企业升级规划目标的落实 52
(三)促进了企业内部改革的配套性和“双增双节”活动的深入开展 53
(四)促进了企业管理现代化 53
(五)调动了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 54
六、推行软硬指标计划双轨运行制的体会 54
附件一 59
附件二 66
附件三 69
互保合同制/王万增 71
一、互保合同制提出的指导思想 72
(一)坚持用改革统缆全局,以解放生产力为目的,不断增强企业活力 72
(二)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以节能降耗为重点,走内涵发展生产的道路 74
(三)坚持以安全和质量否决权为枢纽,加快管理现代化步伐 75
(四)坚持以培养“四有”队伍为重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77
二、互保合同制提出的依据 81
(一)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重建企业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 81
(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企业法》精神的客观要求 85
(三)实现治厂方针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 87
三、互保合同制的内容 88
(一)互保合同与互保合同书 88
(二)制定互保合同的原则 94
(三)互保合同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95
(四)互保合同制的特点 100
四、推行互保合同制的效果 103
(一)厂长的管理权威与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103
(二)理顺了党政工三者的关系,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104
(三)强化了工会的职能,提高了工会工作的地位,发挥了工会组织优势 104
(四)企业生产和职工收入同步增长 105
五、推行互保合同制的体会 108
(一)必须建立经营者与生产者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109
(二)党政工必须齐心协力,正确发挥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110
(三)必须有一个好的企业领导制度 113
“攻势经营”战略/李正安 刘晓明 114
一、确定进攻(经营)目标 116
(一)信息收集与处理 116
(二)攻势目标的确立 118
二、实现经营目标 120
(一)蓄势待攻 120
(二)攻取目标 132
无声作业、优效工作法/高树枝 137
一、“无声作业、优效工作法”的提出 138
二、“无声作业、优效工作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做法 141
(一)逐步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实现“人尽其才” 142
(二)加强物质要素管理,实现“物尽其用” 151
(三)强化资金管理,做到“财尽其力” 154
(四)提高工时利用率,实现“时尽其效” 156
三、实行“无声作业、优效工作法”的前提条件 160
(一)依靠技术进步,努力开发新产品,增加新款式,使产品适销对路 161
(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信誉 164
企业效益保证法/李万春 赵新民 167
一、市场开发 170
(一)以党的政策为依据预测市场 171
(二)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开发新产品 171
二、制定最佳效益目标 172
三、全方位定额成本控制 173
(一)产前控制 173
(二)生产过程控制 174
(三)产后控制 195
四、企业效益保证法的保证体系 197
(一)精明强干的领导班子 197
(二)牢固可靠的后勤体系 197
(三)职工素质与企业文化 201
直观效益管理法/王守权 204
一、直观效益管理法的提出 205
二、直观效益管理法的基本内容 208
三、直观效益管理法的实施 211
(一)狠抓实施方案的层层落实 211
(二)强化人员素质,培养职工群体意识,逐步实现企业行为规范化 212
(三)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 213
(四)加强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管理 214
(五)坚持奖惩兑现 215
四、直观效益管理法形成的机制 216
(一)内在的激励机制 216
(二)强烈的竞争机制 220
(三)主动配合的协调机制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