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上篇 工商企业范围 1
第一章 经济法规主要适用范围 1
一 主要产业及其结构 1
1.产业结构 1
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
3.农业 2
4.工业 3
5.重工业 3
6.轻工业 3
9.加工工业 4
8.基础工业 4
7.采掘工业 4
10.能源工业 5
11.原材料工业 5
12.建筑业 5
13.国防工业 6
14.交通运输业 6
15.邮电通讯业 6
16.金融业 7
17.保险业 8
18.商业 8
20.修理业 9
19.服务业 9
1.企业 10
2.工业企业 10
二 工商企业及其类型 10
3.手工业企业 11
4.建筑企业 11
5.交通运输企业 12
6.商业企业 12
7.批发企业 13
8.零售企业 13
9.物资企业 13
12.修理性企业 14
10.饮食企业 14
11.服务性企业 14
13.信托企业 15
14.租赁企业 15
15.承包企业 16
16.旅游企业 16
17.外贸企业 17
18.信息咨询企业 17
19.金融企业 17
22.印刷企业 18
20.保险企业 18
21.出版企业 18
23.发行企业 19
24.新闻性企业 19
25.国有企业 19
26.集体所有制企业 20
27.乡镇企业 21
28.街道企业 21
30.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22
29.私营企业 22
3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23
32.外资企业 23
33.股份企业 23
34.联营企业 24
35.企业集团 24
36.劳动密集型企业 25
37.资金密集型企业 25
38.技术密集型企业 25
2.养殖业中主要经营项目和范围 26
1.种植业中主要经营项目和范围 26
3.工业中常见经营项目和范围 26
39.知识密集型企业 26
三 常见经营项目及其范周 26
4.建筑业中常见经营项目和范围 29
6.交通运输业中常见经营项目和范围 30
6.商业(包括外贸业、物资供销业)中常见经营项目和范围 30
7.服务业中常见经营项目和范围 38
8.金融保险业中常见经营项目和范围 40
一 企业法对企业总的原则规定 41
1.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法律地位 41
2.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根本任务 41
第二章 企业法 41
中篇 企业实用法规 41
3.企业法对企业总的原则规定 42
二 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43
1.企业的设立及其条件 43
2.企业的变更和终止 43
三 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44
1.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权利 44
2.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义务 45
四 企业厂长 46
1.企业厂长的产生 46
2.企业厂长的条件 48
3.企业厂长的权限 48
4.企业厂长的职责 50
6.对企业厂长的处罚 51
5.对企业厂长的奖励 51
五 职工和职工代表大会 52
1.企业职工的权利和义务 52
2.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与职权 52
3.职工代表的产生、权利和义务 53
4.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制度 55
5.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的关系 56
1.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 57
2.企业与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 57
六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57
3.企业与县以上地方政府的关系 58
4.任何机关和单位不得侵犯企业的合法权益 58
七 法律责任 58
1.企业违反登记管理规定应负的法律责任 58
2.企业违反产品质量规定应负的法律责任 59
3.政府部门侵犯企业权益应负的法律责任 59
4.企业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应负的法律责任 59
5.企业和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因工作过失和玩忽职守给企业和国家造成损失应负的法律责任 59
1.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总原则 60
八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60
7.扰乱企业秩序而造成损失应负的法律责任 60
6.阻碍企业领导干部依法执行职务应负的法律责任 60
2.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内容和形式 61
3.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的原则和内容 62
4.承包经营合同的依法成立、变更和解除 63
5.承包经营合同纠纷的处理 64
6.承包经营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64
7.承包企业经营者的产生办法 65
8.承包企业经营者的条什、职责及其收入规定 65
9.承包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 66
1.租赁经营及承租形式 68
九 企业租赁经营 68
2.承租期限、承租条件和承租担保 69
3.企业租赁招标 69
4.企业租赁合同的订立及其内容 70
5.企业租赁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71
6.企业租赁经营合同纠纷的处理 72
7.企业租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72
8.企业租赁双方的收益分配及债务处理 73
9.企业承租经营者的工资及承租收入 74
1.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 76
2.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原则 76
一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76
第三章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76
二 企业的经营权 77
1.企业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 77
2.企业享有产品劳务定价权 78
3.企业享有产品销售权 78
4.企业享有物资采购权 79
5.企业享有进出口权 79
6.企业享有投资决策权 80
7.企业享有留用资金支配权 81
9.企业享有联营、兼并权 82
8.企业享有资产处置权 82
10.企业享有劳动用工权 83
11.企业享有人事管理权 84
12.企业享有工资、奖金分配权 84
13.企业享有内部机构设置权 85
14.企业享有拒绝摊派权 85
三 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 87
1.企业自负盈亏的涵意 87
2.企业盈亏与厂长、厂级领导及职工的关系 88
3.企业亏损的处理方式 88
4.强化企业内部的分配约束和监督机制 89
1.企业变更、终止方式及法定手续 90
四 企业的变更和终止 90
5.严格企业内部的财会、审计、考核制度 90
2.企业的转产 91
3.企业的停产整顿 91
4.企业的合并与兼并 92
5.企业的分立 92
6.企业的解散、破产及债务清偿 92
7.企业解散、破产后的职工安置 93
五 企业和政府的关系 93
1.企业产权及政府职责 93
2.政府为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应采取的措施 94
4.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采取的措施 95
3.政府为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应采取的措施 95
5.政府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应采取的措施 96
六 法律责任 96
1.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条例》应负的法律责任 96
2.企业违反《条例》应负的法律责任 98
3.公民违反《条例》应负的法律责任 99
第四章 国有商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 100
一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及有关问题 100
1.国有商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 100
2.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 100
2.企业享有经营决策权 101
1.企业享有经营形式选择权 101
二 企业的经营权 101
3.商业主管部门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101
4.企业中的组织、职工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101
3.企业享有选择购销渠道的自主权 102
4.企业享有商品、服务定价权 102
5.企业享有进出口权 102
6.企业享有投资决策权 103
7.企业享有留用资金支配权 103
9.企业享有联营兼并权 104
10.企业享有劳动用工权 104
8.企业享有资产处理权 104
11.企业享有人事管理权 105
12.企业享有工资奖金分配权 106
13.企业享有内部机构设置权 106
14.企业享有拒绝摊派权 106
三 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 106
1.企业必须建立分配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 106
2.企业经理(主任)收入的确定办法 107
3.承包、租赁企业未完成上缴利润或欠交租金时的补缴办法 107
4.企业执行指令性计划造成政策性亏损的补偿办法 107
6.对限期扭亏增盈和连续三年完成上缴任务企业经理的奖励办法 108
7.对《条例》施行前企业长期积累亏损的处理 108
5.企业领导成员和职工应当对经营性亏损承担责任 108
8.企业必须执行国家财、税等法规,建立资产负债损益考核制度 109
四 企业的变更和修止 109
1.企业应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经营的范围、组织形式和结构 109
2.经营性亏损企业的整顿问题 109
3.企业合并或分立方案的提出与报批程序 109
4.企业亏损时债务的清偿及不能清偿债务时的破产 110
五 企业与主管部门的关系 110
1.各级商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行使的七条职责 110
3.商业主管部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主要措施 111
2.商业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加强行业管理 111
六 补充说明 112
1.商业企业转换经营机机制实施办法适用范围 112
2.本《办法》与其公布前商业部所发有关规章、文件关系的处理 112
3.本《办法》的解释与实施部门 112
4.本办法未尽事项的执行依据 112
第五章 企业破产法 113
一 企业破产法的基本规范 113
1.《企业破产法》的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 113
2.企业宣告破产和不予破产的法律规定 113
3.对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规定 114
2.破产申请的受理 115
1.破产申请的提出 115
4.破产案件的管辖和诉讼程序 115
二 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 115
三 债权人会议 116
1.债权人会议的组成 116
2债权人会议的职权 117
3.债权人会议的决议 117
四 和解和整顿 117
1.被申请破产企业提出和解 117
2.被申请破产企业进行整顿 118
3.破产企业财产的构成 119
4.破产债权及优先受偿 119
1.宣告企业破产的法律依据 119
2.破产清算组的组成及其职权 119
五 破产宣告和破产清算 119
5.破产财产的处理和分配 121
6.破产程序的终结 121
7.破产费用的优先拨付 121
8.破产企业无效行为的法律认定 122
9.追究破产企业的法律责任 122
2.国有资产评估的具体条件 124
(一)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基本规定 124
1.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124
第六章 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124
一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124
3.产权评估的决定权与评估涉及的资产范围 125
4.资产评估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方法的依据 125
(二)对资产评估组织管理的规定 125
1.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对资产评估工作的管理监督与组织工作 125
2.资产评估由有关方面认可的公司、事务所直接承担 125
(三)对资产评估程序的规定 126
1.进行资产评估的程序 126
2.资产评估申请立项书的提交与审批 126
4.资产评估实行有偿服务 126
3.资产评估的委托者与承担者相配合的责任与义务 126
3.委托评估和受委托机构如何评估 127
4.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的提出、审查和确认程序 127
5.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要按期确认资产评估结果并下通知书 127
6.对确认通知书的异议和申请复核与裁定 128
7.收到确认或裁定通知书后进行帐务处理 128
(四)对资产评估方法的规定 128
1.国有资产生估价值的根据因素和评估方法 128
2.用收益现值、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和清算价等方法评估资产时应注意的问题 128
3.评估原材料、在制品、协作件、库存品、低值易耗品应注意的问题 129
4.评估有价证券应注意的问题 129
5.评估无形资产的几种情况 129
3.不服处罚的单位和个人的申请复议及有关复议与起诉 130
2.对作弊或玩忽职守的评估机构的处罚 130
(五)对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 130
1.对在资产评估中提供虚假情况、资料和串通作弊者的处罚 130
4.资产管理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的法律责任 131
5.违反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构成犯罪的法律责任 131
二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 131
1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目的 131
2.国有资产权登记的含义 132
3.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 132
4.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种类 132
5.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机关 132
6.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主要内容 133
7.如实填报《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的重要性 133
8.对《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的管理与使用 134
9.开办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注销产权登记的法定程序 134
10.对违反产权登记的处罚规定 136
11.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试行情况 136
1.土地管理法 137
(一)土地管理法的基本规定 137
2.国家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37
第七章 土地管理法与矿产资源法 137
一 地管理法 137
3.各级政府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责与任务 138
4.统一管理、分级实施的土地管理机制 138
(二)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定 138
1.国家所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的划分 138
2.单位和个人可使用公有土地,并具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权力 138
3.集体所有制土地的实际归属与经营管理 139
4.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 139
5.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更登记和法律保护 139
(三)对土地利用和保护的规定 140
1.土地调查统计制度 140
6.公有土地可以由集体、个人承包经营并负有保护等义务 140
7.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的解决程序及处理权限的划分 140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批准执行 141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江河、湖泊等区域性规划的关系 141
4.国有荒山、荒地、滩涂的开发利用 141
5.土地的复垦与恢复利用 141
6.土地使用权的收回与土地使用证的注销 141
7.政府要采取措施保护耕地、节约使用耕地 141
3.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申请、批准与划拨程序 142
2.国家建设项目经批准可申请用地 142
4.国家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制土地后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 142
1.国家建设用地要按土地管理法 142
(四)对国家建设用地的规定 142
第四章 有关规定办理 142
5.国家建设征用耕地、土地审批权限的划分 143
6.征用土地应分别情况一次征用、分期或分段征用 143
7.征用土地补偿费的支付额度与决定权的划分 143
8.征用土地安置费的计算、标准及规定机构 144
9.安置补助费增加的原因、审批程序和限额 144
10.土地征用费的使用去向 144
11.征用土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安排 144
13.工程项目施工临时设施使用土地的解决办法 145
12.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费与移民安置 145
14.国家建设使用国有土地的报批程序与划拨等 146
15.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建设用地的解决办法 146
16.全民和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办联营企业所用集体所有土地的申批程序 146
(五)对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的规定 146
1.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应按有关规划进行 146
2.乡(镇)村企业建设所需土地的申请、批准程序 147
(六)对违反土地管理法法律责任的规定 147
1.对国有或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非法占有土地的处罚 147
2.对乡(镇)村非法占用土地的处罚 147
6.对临时使用土地逾期不还行为的处罚 148
5.对非法占用土地征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有关当事人的处罚 148
3.对买卖、出租、转让土地当事人的处罚 148
4.超越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土地行为的法律责任 148
7.对开发土地中造成土地破坏当事人的处罚 149
8.行政处罚决定权限的划分及有关诉讼时效与强制执行 149
9.对侵犯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当事人的处罚 149
10.对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处理或争议解决中有关非法行为的处罚 149
二 矿产资源法 150
(一)矿产资源法及其基本规定 150
1.矿产资源法 150
2.矿产资源的国有属性及国家对其所负的管理、保护职责 150
6.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关科研技术发展的鼓励、奖励职责 151
7.我国矿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体制 151
4.矿产资源有偿开采 151
5.国家对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实行的方针 151
3.以国家为主体为补充的矿产资源开发形式 151
(二)对矿产资源勘查登录和开采审批的规定 152
1.矿产资源勘查登记制度 152
2.矿山建设设计勘探报告的报送与审批 152
3.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和矿储量资料的统一管理制度 152
4.开办国营矿山企业的审批程序与颁发采矿许可证 153
5.集体矿山企业开办的审批与个体采矿的管理办法 153
6.国家对规划、矿区重要矿区和特定矿种实行计划开采 153
7.矿区的划定、变更公告与开采保护 153
(三)对矿产资源勘察的规定 154
10.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时要注意保护罕见地质现象及古迹 154
1.区域地质勘查与地质调查报告图件的验收 154
8.非经批准,不得在有关地区采矿 154
9.关闭矿山的报批程序与要求 154
2.在普查主要矿种的同时应普查共生、伴生矿 155
3.矿床勘探应对有关的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评价 155
4.对特殊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特定要求 155
5.要保护、保存资源勘查的有关资料和实物 155
6.对矿床勘探、勘查的报告资料实行有偿使用 155
(四)对矿产资源开采的规定 155
1.主管机关对开办矿山企业的审查事项与批准条件 155
4.开采矿产资源要保障安全 156
5.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保护环境 156
3.在开采主要矿产时,对开采共生、伴生矿的要求 156
2.开采资源应有合理的开采顺序、方法和选矿工艺 156
6.非经批准,大的建设项目不得压复重要矿床 157
7.国家对有关矿产品的统一收购与销售 157
8.在民族自治地方开采矿产资源的有关规定 157
(五)对乡镇集?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规定 157
1.国家对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实行的方针 157
2.国有矿山企业与矿区内集体矿山企业之间关系的处理 158
3.对集体、个体采矿的技术、效益要求和政府所应承担的职责 158
3.对盗、抢矿山产品、财物,破坏有关设施,扰乱生产秩序当事人的处矿 159
2.超越矿区批准范围开采的法律责任 159
(六)对违反本法法律责任的规定 159
1.无证开采的法律责任 159
4.对转让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处罚 160
5.对违法购销国家统购矿产品当事人的处罚 160
6.对以破坏性方法开采资源造成资源破坏的当事人的处罚 160
7.有关行政处罚决定权限的划分 160
8.不服处罚的起诉时效和对不履行处罚决定者的强制执行 160
9.矿区范围争议的协商处理及处理权限的划分 160
1.环境保护法 162
一 环境保护法及其基本规定 162
第八章 环境保护法 162
2.环境保护法的指导思想 163
3.环境的含义 163
4.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163
5.环境保护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163
6.国家在环境保护教育、科研方面的责任 164
7.个人和单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力与义务 164
8.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 165
9.对环境保护成绩显著者的奖励 165
1.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分类与分级制定 166
二 对环土监督管理的规定 166
2.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分类与分级制定 167
3.环境监测管理 167
4.环境保护规划拟定、实施的程序 168
5.环境影响报告书 168
6.排污现场检查 169
三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 169
1.保护自然环境 169
4.保护农业环境 170
3.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170
2.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有关区域 170
5.保护海洋环境 171
6.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71
四 对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 172
1.环境保护责任制 172
2.企业保护环境的技术政策 172
3.“三同时”制度与防治污染设施的使用与管理 173
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174
5.排污收费制度 174
6.限期治理制度及其分级实施 175
8.防止有毒化学物品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 176
7.对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处理和事先防范 176
五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处罚规定 177
1.给予警告或处以罚款的几种不同违法行为 177
2.对违反防治环境污染设施使用、管理规定者的处罚 178
3.对因违法而造成环境污染事故者的处罚 178
4.对违反限期治理者的处罚 178
5.不服行政处罚的复议、诉讼和强制执行 179
6.环境污染危害的赔偿责任及其有关纠纷的解决 179
7.对后果严重的重大污染事故责任者的处罚 179
8.对造成资源破坏违法者的处罚 180
9.环保监督管理人员违法失职的法律责任 180
1.产品质量法 181
2.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181
第九章 产品质量法 181
一 产品质和法的基本规定 181
3.产品质量责任与对产品质量弄虚作假的三“禁止” 182
4.国家在产品质量问题上的鼓励与奖励 182
5.产品质量管理体制 182
二 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 182
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 182
2.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183
3.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183
1.生产者对产品质量应负的具体责任 184
三 对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责任、义务的规定 184
4.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能力 184
5.用户、消费者及其权益组织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184
2.生产者对产品(包装)标识的责任与义务 185
3.生产者对某些特殊产品的责任与义务 185
4.生产者要做到“四条”“七不得” 185
5.销售者对产品质量应负的责任与义务 186
四 对产品质量事故引起损害赔偿的规定 186
1.因质量缺陷造成损害时应承担的赔偿等责任 186
2.生产者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应否承担赔偿责任的界限 187
4.向其产品受害者赔偿支付的若干项费用 188
5.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及请求权的丧失 188
3.产品受害人的索赔权与赔偿者的追偿权 188
6.产品缺陷 189
7.产品质量纠纷的调解、仲裁、起诉及产品质量检验 189
五 对违反产品质量法的处罚规定 189
1.产品不符合标准时应受的处罚 189
2.销售品不符合标准时应受的处罚 189
3.对掺杂、掺假及假冒产品生产、销售者的处罚 190
4.对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生产者的处罚 190
5.对失效变质产品销售者的处罚 190
6.对产品产地、厂名、厂址和质量标志伪造冒用者的处罚 190
10.行使处罚权的机构及其职权范围 191
9.对检验数据、结论伪造者的处罚 191
7.对非法推销、采购伪劣产品者的处罚 191
8.对产品标识不符合法定要求的生产、销售者的处罚 191
11.解决产品质量方面处罚纠纷的时效与程序 192
1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者违法失职的法律责任 192
13.公职人员包庇产品质量违法者时应负的法律责任 192
14.妨碍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公务的法律责任 192
1专利的含义 194
2.专利制度 194
一 专利法基础知识 194
第十章 专利法 194
3.我国专利法的概念 195
4.专利法的宗旨 195
5.专利法保护的对象 195
6.专利权及其特征 195
7.专利权人 196
8.职务发明 197
9.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197
10.专利申请应遵循的原则 198
11.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199
12.专利许可证的类型 200
13.对专利权的限制 201
14.外国人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权利 203
15.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条件 204
16.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条件 206
17.法定例外标准的适用 207
18.不授予专利权的领域 207
19.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 209
二 国防专利 210
1.国防专利的概念和保护的对象 210
3.国防专利的保密 211
2.授予国防专利权的条件 211
4.国防专利的解密 213
5.国防专利实施的途径 214
6.国防专利与普通专利的区别 215
三 专利申请 218
1.专利申请前的可行性调查 218
2.专利申请时机的分析 220
3.专利申请种类的选择 221
4.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223
5.请求书的主要内容与填写 224
6.专利申请说明书的撰写 225
7.权利要求书的撰写 227
8.说明书摘要的撰写 228
9.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内容 228
10.对专利申请文件的形式要求 228
11.申请日和优先权 229
四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232
1.世界上现有的三种审查制度 232
3.发明专利审查程序 234
2.异议制度 234
5.国防专利审查程序 235
12.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正和撤回 236
6.审查过程中申请人应恰当处理的问题 236
五 专利代理 238
1.专利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238
2.专利代理的任务 239
3.专利代理机构 240
4.专利代理人 241
六 专利许可证贸易 241
1.专利许可证贸易的概念和种类 241
2.技术转让合同的概念及其分类 243
3.专利许可证合同的特殊条款 243
5.承担经济合同违约责任的方式 245
4.几种常见的提成费计算方法 245
5.国际许可证合同的特殊条款 246
七 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248
1.强制许可的概念和种类 248
2.强制许可的申请程序 250
3.申请强制许可的单位 251
4.审批强制许可的机构 252
5.强制许可的决定 252
2.专利权的终止 254
3.专利权的无效 254
1.专利权的期限 254
八 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 254
1.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255
九 专利权的保护 255
2.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256
3.对专利侵权的防范 256
4.专利权人对专利侵权的对策 258
5.对专利侵权纠纷的处理 260
6.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 261
十 专利管理机关 263
1.专利局的职责 263
2.国家专利局的组织机构 266
3.部门和地方专利管理机构 268
2.厂矿、机关、部队、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兴办的劳动服务公司的性质和任务 270
第十一章 劳动法 270
1.我国现行的劳动就业方针 270
一 劳动力管理 270
3.城镇待业人员的登记管理 271
4.企业定员工作的规定 272
5.企业应加强定额管理工作 274
6.企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 275
7.国家对城镇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规定 276
2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责 277
8.全民企业的招工规定 278
11.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规定 279
10.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和终止规定 279
9.劳动合同的内容规定 279
13.劳动合同制工人在合同期间转换工作单位的规定 282
12.劳动合同制工人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后的待遇规定 282
14.企业招用农民工总的原则和条件 283
15.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和解除规定 284
16.农民工的工资、保险福利及其他待遇的具体规定 286
17.对农民工的组织管理规定 288
18.外商投资企业所具有的用人自主权 289
19.对企业职工的奖励规定 291
20.处理违纪职工的原则 292
21.企业处分职工的条件和形式 293
22.企业辞退职工的规定 294
23.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争议的处理 295
24.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设置和人员组成 296
25.调解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和程序 297
27.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工作程序 298
二 工资管理 299
1.企业工人、干部的工资标准如何确定 299
2.国家对地区和部门实行全地区、部门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总挂钩的规定 300
4.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形式及其适用企业 304
3.地区和部门对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规定 304
5.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比例的核定依据 305
三 劳动保险 306
1.女职工生育期间应享有的待遇 306
2.劳动合同制工人在职和待业期间的待遇规定 307
3.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期同的待遇规定 308
4.企业职工待业保险的适用范围及待业保险基金的来源规定 309
5.职工待业保险基金的开支项目、发放办法及停止享受待业救济待遇的有关规定 310
6.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要求 312
7.国家对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 314
8.《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实施细则中的有关具体规定 315
9.职工探亲往返车船费的报销规定 316
10.外商投资企业职工工资及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 318
第十二章 会计法 319
一 会计法的基本规定 319
1.会计法的总肯及适用范围 319
2.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 319
3.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有关行政领导的基本职责 319
1.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具体事项 320
二 会计核算 320
4.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 320
2.会计年度与会计记帐单位 321
3.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资料的合格标准 321
4.会计原始凭证的取得、审查和使用 321
5.会计科目、账簿的设置与记账要求 321
6.应当建立财产清查制度 321
7.会计报表编置、上报及其有关的程序与要求 321
4.对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 322
3.对账簿记录与物、款不符情况的及时处理 322
2.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监督 322
1.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 322
三 会计监督 322
8.会计档案的建立、保管与销毁 322
5.审计、财政、税务机关对各单位会计的监督 323
四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323
1.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总会计师的设置及稽核制度的建立 323
2.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 324
3.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任免程序 324
4.会计人员调动、离职时交接手续的办理与监交 324
4.上级主管单位行政领导人对会计人员财务监督报告不予处理的法律责任 325
3.会计人员、单位和上级主管单位行政领导人违反凭证、收支监督规定的法律责任 325
2.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凭证、帐簿的法律责任 325
五 法律责任 325
1.违反会计核算规定的法律责任 325
5.对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法律责任 326
企业财务通则 327
附: 327
企业会计准则 334
2.未按期报送有关税款报表时应有的处罚 336
1.税收及其特征 343
一 税法的基本知识 343
第十三章 税收法 343
2.税法及其构成要素 344
3.税收法律关系的特征 346
4.税收法律关系的要素 346
二 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 348
1.税收管理体制的内涵 348
2.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 348
3.税制改革的主导思想和原则 349
4.税制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350
1.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宗旨及其适用范围 351
2.税收的开停征和减免、退、补要依法执行 351
(一)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规定 351
三 税收征收管理法 351
3.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基本责任与义务 352
4.税收征收的管理体制 352
(二)对税务管理的规定 353
2.变更或注销税务登记 353
1.纳税人要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353
6.税收违法行为检举及对检举者的保密与奖励 353
5.税务人员的基本守则 353
6.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帐簿、凭证等的管理 354
3.税务征收证件的使用、管理 354
5.发票的印制权限 354
4.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要依法设置帐簿,凭证记帐 354
7.纳稳人、扣缴义务人要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报送有关报表 355
8.纳税申报有条件的延期理 355
(三)对税款征收的规定 355
1.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 355
2.扣缴义务人的义务及其有关权利 355
4.减免税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356
3.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要按期缴纳或解缴税款 356
5.征收税款要开具完税凭证 357
6.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应纳税额进行核定的条件 357
7.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支付价、费用的原则及对违反原则的处理 357
8.对无照经营单位、个人应纳税款征收的措施 357
9.对逃避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征收措施 358
10.在一定条件下对拖欠税款的强制征收 358
14.未缴和少缴的税款应当补缴和追征 359
11.在一定条件下对欠缴税款者出境的阻止 359
13.超收税款应当退还 359
12.扣押、查封有关财务要开付收据、清单 359
1.税务检查的范围与内容 360
(四)对税务检查的规定 360
2.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对待税务检查应有的态度 361
4.调查税务违法案件可以采取有关方式取证 361
5.进行税务检查应出示证件,并为被检查者保密 361
(五)对违法纳税人的处罚规定 361
1.在税务登记、帐簿、财会方面违法时应有的处罚 361
3.有关部门、单位应支持、协助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 361
2.未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时的处罚 362
3.对偷税者的处罚 362
4.对转移、隐匿财产,不缴税款者的处罚 363
5.企事业单位在偷税、欠缴税款而又转移、隐匿财产时应有的处罚 363
6.对向税务人员行贿而不缴或少缴税款者的处罚 364
7.企事业单位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时应有的处罚 364
8.对抗税者的处罚 365
9.对不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者的处罚 366
(六)对违法扣缴义务人的处罚规定 366
1.违反账簿、凭正设置、保管有关规定时应有的处罚 366
3.采取非法手段不缴、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时应有的处罚 366
2.行政处罚决定权的划分及罚款收据的开付 367
1.对非法印制发票者的处罚 367
5.对税款应扣未扣、应收未收时应有的处罚 367
4.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少缴应解交税款时应有的处罚 367
(七)对税务人员和有关违法者的处罚规定及其他规定 367
6税务人员利用职权收受、索取财物,构成犯罪时应有的处罚 368
7.税务人员玩忽职守,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及滥用职权的法律责任 368
3.对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税务人员执行职务者的处罚 368
5.税务人员与之勾结并唆使、协助其偷税、逃税、骗取出口退税款时应有的处罚 368
4.罚没收入的处理 368
8.违法决定税收开、停征及减、免、退、补行为者的法律责任 369
9.有关各方之间税务争议的处理程序与时效 369
(八)有关的补充规定 370
1.税务代理人与税务事宜的代办 370
2.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其他有关作用范围与限制 370
附录: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 371
(一)流转税的法律规定 372
四 主要税种及其法律规定 372
1.流转税及其特征 372
2.产品税的法律规定 373
3.增值税的法律规定 374
4.营业税的法律规定 376
(二)收益税的法规定 378
1.收益税的种类和特征 378
2.国有企业所得税的法律规定 378
3.集体企业所得税的法律规定 379
4.个人所得税的法律规定 380
1.房产税的有关法律规定 381
(三)财产税、行为税的法律规定 381
2.土地使用税的法律规定 382
3.特定行为税的有关法律规定 383
五 有关其他税规定 385
1.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规定 385
2.进出口商品免税规定 386
4.海关对进口货样、广告品的征税规定 388
3.进口图书、资料征免工商税规定 388
5.关于木屑生产的白木耳减税规定 389
6.植保公司的经营服务收入征税规定 389
第十四章 金融法 391
一 金融法基本理论 391
1.金融及其融通形式 391
2.金融关系 391
3.金融法的内容 392
4.金融法的原则 393
5.金融法律关系 394
二 金融管理体制 396
1.金融管理体制的法律规定 396
2.中国人民银行 396
3.各专业银行 398
4.其他金融机构 401
2.设立金融机构的审批权限 403
1.金融机构设立的条件 403
三 金融机构的设立与撤销 403
3.金融机构的撤销规定 404
1.货币及其职能 405
四 货币管理规定 405
2.货币发行管理规定 407
3.货币流通管理规定 409
五 现金管理规定 410
1.现金管理及其法规 410
2.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411
3.人民币投放和回笼规定 412
六 信贷管理规定 413
1.信贷管理 413
3.全额信贷 414
4.存贷合一 414
2.信贷原则 414
5.下贷上转 415
6.基本建设贷款规定 415
7.信贷资金管理办法 416
8.信贷资金管理内容 417
9.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管理规定 418
10.信贷的法律形式 418
2.借款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 419
1.借款合同及其特征 419
七 借款合同的法律规范 419
3.借款合同的主要条款 420
4.借款合同的安全保证 421
5.依法处理无效借款合同 422
八 结算管理规定 424
1.结算的含义 424
2.办理结算的原则 424
3.结算纪律 425
4.结算帐户 425
5.结算方式 425
6.结算制裁 427
九 金银管理规定 427
1.金银管理的意义和范围 427
2.金银收支计划管理规定 428
3.金银的配售与收购管理 429
4.经营金银业务的管理规定 431
5.其他有关金银管理的规定 432
6.对个人持有合法金银的保护和限制规定 433
7.金银管理的奖励和惩罚规定 433
十 外汇管理规定 435
1.外汇及其种类 435
3.外汇市场 436
2.外汇人民币 436
5.外汇兑换券 437
4.人民币旅行支票 437
6.外汇管理 438
7.我国外汇管理的方针和原则 438
8.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职责 439
9.对国家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外汇管理规定 439
10.对个人的外汇管理规定 441
11.对侨资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及其人员的外汇管理规定 442
12.对外汇和外汇票证进出国境的管理规定 443
13.扰乱金融的行为界定及其处罚 444
14.套汇行为的界定及其处罚 445
15.逃汇行为的界定及其处罚 446
一 保险法基本知识 448
1.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448
2.保险的分类及其内容 448
第十五章 保险法 448
3.保险基金及其特点 450
4.再保险的含义及其种类 451
5.人身保险责任准备金 452
6.简易人身保险 452
7.团体人身保险 452
8.企业财产保险 453
9.家庭财产保险 453
10.责任保险 453
13.保险代理人 454
11.保证保险 454
12.保险理赔 454
二 保险法律规范 455
1.保险法及其主要规范 455
2.保险法律关系及组成要素 456
3.强制保险及其特点 456
4.我国现行法定的保险种类 457
5.保险企业及其业务活动 458
6.保险企业的设立条件 459
7.国家保险管理机关及其职责 460
三 财产保险的法律问题 460
1.企业财产保险的适用范围 460
3.企业财产保险赔偿责任 461
2.企业保险财产的范围规定 461
4.企业财产保险的除外责任 462
5.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 462
6.被保险人参加企业财产保险后应尽的义务 463
7.企业保险财产的赔偿处理规定 463
8.家庭财产保险范围 464
9.家庭财产保险的不保财产 465
10.被保险人参加家庭财产保险后应尽的义务 465
四 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律规定 466
1.财产保险合同及其特征 466
2.财产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和关系人 467
3.财产保险合同订立的要件 468
4.保险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469
5.保险合同的终止 470
6.投保方应尽的义务 471
7.保险方的赔偿责任 471
8.保险合同争议的处理 472
五 人寿保险的法律规定 473
1.人寿保险及其特征 473
2.人寿保险的分类及其内容 474
3.简易人身保险的投保条件 475
4.简易人身保险中的除外责任 476
5.意外伤害保险中的除外责任 476
第十六章 证券市场的法律问题 477
一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 477
1.证券与有价证券 477
2.证券交易所 477
5.背书 478
3.交易经纪人 478
4.贴现 478
7.金融市场的种类 479
6.信托公司 479
8.证券市场 480
9.货币市场的种类 481
10.证券交易方式 481
二 证券机构的法律规定 482
1.设立证券公司或类似金融机构的规定 482
2.设立国库券中介机构的规定 482
3.设立证券交易代办点的有关规定 484
4.证券公司管理与经营范围规定 485
5.我国现有的证券交易组织 487
6.设立证券转让交易机构的基本条件 487
7.我国证券主管机关的职责 488
1.发行债券的作用和意义 489
2.国债的特点和种类 489
三 债券的法律问题 489
3.禁止国债券的非法交易 490
4.企业债券的特点和种类 491
5.《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的发布实施 492
6.企业债券票面的内容规定 492
7.企业债券管理的若干规定 493
8.违反企业债券管理的处罚规定 494
9.金融债券的发行状况 494
10.申请发行金融债券的规定 495
1.股份与股份制企业 496
11.用发行金融债券所筹资金发放特种贷款的规定 496
四 股票的法律规定 496
2.有限责任公司 497
3.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条件和程序 498
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499
5.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力机构 499
8.发起人申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程序 501
7.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 501
6.股份有限公司 501
9.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应承担的责任 502
11.股票的特征和种类 503
10.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形式 503
12.股票的管理规定 505
13.股票的交易程序 506
14.非诉讼情况下的股票继承过户规定 507
15.个人让受股票过户规定 508
16.对法院拍卖或强制执行得到的股票进行过户的规定 508
17.对被盗、丢失或烧毁股票的补发、过户规定 508
1.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的基本规定 509
五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规定 509
2.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票面应包括的内容 510
4.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转让业务的主管机关 511
3.对违反《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法办》的处罚规定 511
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摘要) 513
第十七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 517
一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517
1.中外合营企业的法律地位 517
2.举办中外合营企业的原则和行业规定 518
3.对中外合营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 519
4.不予批准设立的中外合营企业 519
5.设立中外合营企业的法定程序 519
6.没立中外合营企业的审批机构及其审批权限 521
7.中外合营企业申请登记应提高的证件 522
8.中外合营企业的协议、合同和章程 523
9.中外合营企业合同和章程的主要内容 523
10.中外合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及注册资本 525
11.中外合营企业各方的出资内容及其要求 526
12.中外合营企业合营者的出资作价或折算办法 527
13.合营各方未按规定期限缴付或缴清出资的法律后果 528
14.中外合营企业的权力机构及其活动规则 530
15.中外合营企业经营管理机构的构成及其职责 531
16.中外合营企业的物资进购渠道 532
17.中外合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转让 533
18.中外合营企业取得场地使用权的途径 534
19.中外含营企业场地使用费的缴纳与调整 534
20.中外合营企业在国内购买物资和所需服务的定价依据及支付形式 535
21.中外合营企业的产品销售渠道及价格管理规定 535
22.中外合营企业的合营期限 536
23.中外合营企业的解散条件 537
24.宣告解散的中外合营企业的清算程序及其要求 538
25.中外合营各方发生争议的解决办法 539
二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540
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及其法律地位 540
2.中外合作企业的设立、投资及合作条件 540
3.中外合作企业的管理机构及组织形式 541
5.中外合作企业的合作期限及期满后对企业财产、债权、债务的清算 542
4.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有关规定 542
6.中外合作者发生争议的解决办法 543
三 外资企业法 543
1.外资企业及其法律地位 543
2.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审批程序 543
3.对外资企业产品及物资的购销规定 544
4.外资企业的经营期限、终止和清算 545
2.海关法的基本内容 546
1.海关及其设置 546
第十八章 海关法 546
一 海关及海关法 546
3.海关的任务 547
4.海关的权力 547
二 进出境运输工具监管规定 548
1.进出境运输工具的监管对象 548
2.对进出境船舶的监管 548
4.对进出境列车的监管 551
5.对进出境汽车的监管 551
6.对进出境驮畜的监管 552
2.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依据 553
三 进出境货物监管规定 553
1.进出境货物监管对象 553
3.进出口货物监管规程和要求 554
4.对集装箱货物的监管 554
5.对集装箱的监管 555
6.对贸易性印刷品的监管 555
7.对军事物资的监管 555
8.对展览品的监管 556
9.对货样、广告品的监管 556
10.对溢、漏装卸货物的监管 557
13.对委托寄售业务的监管 558
12.对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的监管 558
11.对来料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的监管 558
14.对“三资”企业经营进出口货物的监管 559
15.对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出口货物的监管 559
3.对国际民航机的监管 559
16.对过境货物的监管 560
17.对转运货物的监管 560
18.对通运货物的监管 561
四 进出境物品监管规定 561
1.进出境物品监管对象 561
2.进出境物品涉及范围 561
3.进出境物品监管规则 562
6.对个人邮包的监管 563
5.对进出口邮袋的监管 563
4.进出口行李物品的监管程序 563
7.对邮寄物品监管的专门规定 564
8.对非贸易性印刷品的监管 565
五 关税征收规定 566
1.关税及其征收依据 566
2.关税的种类 566
3.进口货物关税的征收 567
4.出口货物关税的征收 568
5.完税价格的审定 568
8.酌情减免关税的规定 570
6.关税征收的其他规定 570
7.免征关税的规定 570
9.特定减免关税的规定 571
10.临时减免关税的规定 573
11.退补关税的规定 574
12.纳税争议的申诉程序 575
六 海关代征国内税规定 576
1.代征产品税和增值税 576
2.代征盐税 576
3.代征工商统一税 577
4.代征对台直接贸易调节税 577
七 法律责任 578
1.走私的性质及种类 578
2.走私罪的认定及其处罚 579
4.走私的主要手法 580
3.走私行为的认定及其处罚 580
5.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及其处罚 581
6.对认定几个违法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582
第十九章 经济仲裁和经济司法 585
一 经济合同仲裁 585
1.经济合同仲裁的含义 585
2.经济合同仲裁的性质 585
4.经济合同仲裁原则 586
3.经济合同仲裁机关 586
5.经济合同仲裁制度 587
1.申请仲裁应当具备的条件 589
2.申请仲裁应当提交的证件 589
二 经济合同纠纷申请仲裁的规定 589
3.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的内容 590
4.申请仲裁的期限 590
5.委托他人诉讼 590
三 经济合同纠纷仲裁案件的管辖 590
1.案件管辖及其分类 590
2.级别管辖 590
3.地域管辖 591
5.移送管辖 592
6.仲裁案件管辖范围 592
4.指定管辖 592
四 国内经济合同案件的仲裁程序 593
1.申请仲裁 593
2.受理案件 593
3.调查取证 593
4.申请保全 594
5.先行调解 595
6.开庭仲裁 595
8.仲裁监督 596
7.执行裁决 596
1.涉外经济仲裁机构 597
9.仲裁费用 597
五 涉外经济纠纷仲裁规范 597
2.涉外仲裁案件的受理 598
3.涉外仲裁案件的时效 599
4.涉外仲裁案件的管辖 599
5.涉外仲裁庭的组成 601
6.涉外仲裁案件的审理 601
7.涉外仲裁案件的裁决 602
8.涉外仲裁决定的执行 602
9.涉外仲裁费用 603
1.经济司法的含义 604
2.经济案件的范围 604
六 经济司法 604
3.经济司法机构 605
4.经济司法的任务 605
5.经济司法的原则 605
七 经济检察 606
1.经济检察的含义 606
2检查机关对经济案件的管辖 606
4.检察权及其行使范围 607
3.经济检察程序 607
1.经济审判的含义 608
2.经济审判庭受理的案件 608
八 经济审判 608
3.审判管辖及其分类 609
4.审判的域管辖 609
5.审判的级别管辖 610
6.审判的专门管辖 611
7.审判的指定管辖 611
8.审判程序的含义 612
9.第一审程序 612
10.第二审程序 614
12.审判裁决的执行 615
11.审判监督程序 615
下篇 工商管理法规 617
第二十章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法规 617
一 企业登记主管机关 617
1.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617
3.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登记管理的企业 618
4.市、县、区(指县级以上的市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登记管理的企业 619
5.成立公司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 619
6.国家工商局授权地方工商局负责实施登记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 619
1.企业登记的性质和意义 620
二 企业登记范围和条件 620
2.申请企业法人登记的对象和范围 621
3.申请营业登记的对象和范围 621
4.申请企业法人登记必须具备的条件 622
5.外商投资企业申请企业法人登记必须具备的条件 623
6.申请营业登记的企业和经营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 623
7.企业法人章程应当载明的事项 623
8.具有法人条件的私营企业章程应当载明的事项 624
9.外商投资企业的合营合同和章程内容的法律规定 625
10.《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与《营业执照》的区别 627
1.企业登记注册的主要事项 628
三 企业登记注册事项 628
2.外商投资企业及其设立的分支机构登记注册的主要事项 629
3.“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的概念、核定原则及限定性规定 629
4.企业法人名称的分级管理原则 631
5.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名称登记必须提交的文件 632
6.“住所”、“经营场所”的概念及其使用证明的内容和要求 633
7.“经济性质”的概念及其核定原则 633
8.“经营范围”的概念及其核定原则 634
9.“经营方式”的概念、用语及核定原则 635
10.企业注册资金的特点和作用 636
11.资金信用证明、验资证明的概念和要求 637
12.资金担保及其限定性规定 638
13.经营期限及其相关规定 639
14.企业分支机构及登记注册规定 639
15.企业法人开业、变更名称、注销应由登记主管机关发布登记公告 639
四 企业开业登记 640
1.申请企业法人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文件和证件 640
2.申请营业开业登记的企业应提交的文件和证件 641
3.外商投资企业申请企业法人登记应提交的文件和证件 642
4.外商投资企业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办事机构应提交的文件和证件 642
5.登记主管机关对企业核发的证明的法律效力及其作用 643
2.企业法人遇有以下情况时如何申请变更登记 645
五 企业变更登记 645
1.企业变更登记程序的一般法律规定 645
3.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变更登记应提交的文件和证件 647
六 企业注销登记 647
1.企业注销登记程序的一般法律规定 647
2.非正常歇业企业注销登记的有关规定 648
3.外商投资企业办理注销登记的程序及应提交的文件和证件 648
七 企业法人登记公告 649
1.企业法人登记公告的形式和公告机关 649
2.企业法人登记公告的种类和内容 650
九 企业监督管理与处罚 651
3.实行企业法人登记公告的重要意义 651
2.企业法人登记档案的种类和内容 652
八 企业法人登记档案 652
1.企业法人登记档案的概念和任务 652
3.企业法人登记档案的整理和保管 653
4.企业法人登记档案的作用 655
1.登记主管机关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点 656
2.登记主管机关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 657
3.国家对企业法人和经营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 659
十 企业法人登记收费标准 661
1.开业登记收费标准 661
2.变更登记收费标准 662
5.有关登记费的收取要求 663
4.补(换)证、照及领取执照副本收费标准 663
3.年度检验收费标准 663
6.企业法人登记费的开支范围 664
第二十一章 市场管理法规 665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65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665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 666
3.市场在商品经济中的积极调节作用 666
4.市场在调节商品经济过程中的局限性 667
二 市场管理职能和管理机关 668
1.市场管理的主要职能 668
2.市场管理的主要手段 669
3.市场管理的主要机关 670
三 加快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672
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构成 672
2.消费品市场 672
3.生产资料市场 673
4.金融市场 674
5.技术市场 675
6.劳务市场 676
7.信息市场 676
8.房地产市场 677
9.文化市场 678
四 市场机制及其分类 679
1.市场机制及其特点 679
2.价格机制 680
3.利率机制 681
4.竞争机制 681
5.风险机制 682
6.供求机制 682
五 现阶段市场管理的主要任务 683
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市场管理职责 683
2.对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监督管理 684
3.对城乡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 685
4.对各种商品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 687
5.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689
六 市场管理法规建设 689
1.当前我国市场管理法规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689
2.加快制定市场管理法规 690
第二十二章 经济合同管理法规 692
一 经济合同基础知识 692
1.经济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692
2.经济合同与经济组织内部承包合同的区别 695
3.经济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的区别 695
4.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696
5.经济合同的法法律约束力 698
6.经济合同的无效 699
7.经济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701
二 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702
1.经济合同订立的概念 702
2.经济合同当事人的资格 703
3.经济合同的主要条款 704
4.签订经济合同的法定程序 708
5.经济合同的法定形式 710
6.签订经济合同应注意的问题 711
7.经济合同履行的含义 713
8.经济合同履行的原则 714
9.经济合同的担保 715
10.经济合同条款不明确时的履行办法 717
12.购销合同 718
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登记管理的企业 718
11.经济合同履行中价格变动和货币支付的履行规则 718
13.建设工程承包合同 720
14.加工承揽合同 721
15.货物运输合同 722
16.供用电合同 723
17.仓储保管合同 723
18.财产租赁合同 724
19.财产保险合同 724
20.借款合同 725
21.联营合同 726
22.企业承包经营合同 728
23.企业租赁经营合同 728
24.信托合同 730
25.居间合同 731
26.技术咨询合同 732
27.技术服务合同 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