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绪言 1
一、现代藻类的习性及其对化石藻类研究的意义 1
二、藻类化石化作用的条件 4
(一)化石化作用和藻体结构的关系 4
(二)化石的形成和环境的关系 4
三、化石藻类的研究简史 5
四、各门藻类的地史概况 17
第二章 化石藻类的研究方法 19
一、硅藻样品的制备 19
二、沟鞭藻类的样品处理 20
三、颗石藻类样品处理 22
四、前寒武纪微化石 22
五、对某些宏观藻类的处理 23
第三章 钙质藻类 24
一、钙藻的一般概念 24
(一)骨骼钙藻 24
(二)非骨骼钙藻 24
二、钙藻的地质意义 25
三、钙藻的钙化作用 25
四、钙藻骨骼碳酸盐的发生 27
五、钙藻碳酸盐的矿物学 28
(一)钙藻的生态因子 30
六、钙藻的分布环境 30
(二)泥盆纪礁杂岩(reef complex) 32
(三)上石炭统(宾夕法尼亚纪)藻滩 33
(四)晚古生代钙质红藻 33
(五)新生界下部碳酸盐台地 34
七、现代钙藻分布简况 35
八、现代钙藻的分类和鉴定 38
九、藻类碳酸盐沉积相的时代概况 40
(一)前寒武纪和寒武纪 40
(二)奥陶纪 40
(三)志留纪 40
(七)三叠纪 41
(八)侏罗纪 41
(五)石炭纪 41
(六)二叠纪 41
(四)泥盆纪 41
(九)白垩纪 43
(十)新生代 43
第四章 和前寒武纪藻类化石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 44
一、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自养生物 44
二、蓝藻起源的地质时期及证据 45
三、真核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47
四、前寒武纪真核生物的判别 52
(一)单细胞的形态 54
(二)双胞和四胞现象 54
(三)定形群体和不定形群体 55
(四)群体胶鞘有无的问题 56
(五)单列细胞丝状体 56
(六)细胞出芽问题 56
五、前寒武纪微体化石研究的有效途径 57
第二篇 各门藻类化石 58
第五章 蓝藻门(Cyanophyta)化石 58
一、蓝藻门的一般特征 58
二、古代蓝藻类的保存 62
三、蓝藻胶鞘保存的可能机理 64
四、蓝藻胶鞘的古环境意义 65
(一)色球藻纲(Chroococcophyceae) 66
五、蓝藻化石分类和代表 66
(二)藻殖段纲(Hormogonophyceae) 70
(三)真枝藻纲(Stigonematophyceae) 78
六、蓝藻化石多样性的讨论 83
(一)降解作用和收缩变形 83
(二)蓝藻化石和环境 84
(三)蓝藻的分裂方式和藻体形态 85
第六章 绿藻门(Chlorophyta)及其化石 88
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88
二、绿藻门化石概况 89
(一)团藻目(Volvocales)及其化石 89
(二)绿球藻目(Chlorococales)及其化石 90
(五)管藻目(Siphonales)及其化石 94
(四)胶毛藻目(Chaetophorales)及其化石 94
(三)丝藻目(Ulotrichales)及其化石 94
(六)粗枝藻目(Dasycladales)及其化石 103
(七)刚毛藻目(Cladophorales)及其化石 125
(八)石莼目(Ulvales)及其化石 125
(九)接合藻目及其化石 135
第七章 轮藻门(Charophyta)及其化石 137
一、轮藻门的一般特征 137
二、轮藻门化石的一般形态 139
三、轮藻门化石的保存 142
四、轮藻门化石的系统分类和代表 142
(一)直立轮藻目(Sycidiales) 143
(二)右旋轮藻目(Trochiliscales) 144
(三)左旋轮藻目(Charales) 145
五、轮藻门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51
第八章 裸藻门(Euglenophyta)及其化石 157
一、裸藻门的一般特征 157
二、代表植物和化石 157
第九章 金藻门(Chrysophyta)及其化石 159
一、金藻门的一般特征 159
二、颗石藻类(Coccolithoporida) 161
(一)颗石藻类的生活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161
(二)颗石的成分和形成 161
(三)现代颗石藻类及化石颗石的形态 162
(四)颗石藻类在自然界的分布 166
(五)颗石藻类的系统分类 171
(六)中生代和新生代颗石藻类化石分带 228
(七)颗石藻类的地层分布及其意义 253
三、硅鞭藻类(Silicoflagellates) 257
第十章 黄藻门(Xanthophyta)及其化石 259
一、黄藻门的一般特征 259
二、黄藻门化石 259
第十一章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及其化石 261
一、硅藻门的一般特征 261
二、硅藻细胞的形态构造 261
三、硅藻门化石的分类 270
(一)中心目(Centrales) 270
(二)羽纹目(Pennulariales) 275
(一)硅藻生态型的划分及其分布 290
四、现代硅藻的分布环境 290
(二)淡水硅藻的生态型 291
(三)半咸水硅藻 292
(四)海水硅藻 293
五、硅藻化石在地层对比上的意义 294
第十二章 甲藻门(Pyrrophyta)及其化石 301
一、甲藻门的一般特征 301
二、甲藻门化石 303
(一)概况 303
(二)化石沟鞭藻的形态及类型 304
(三)沟鞭藻类囊胞的形成 310
三、化石沟鞭藻的分类 312
(一)多甲藻目(Peridimales) 313
(二)鳍藻目(Dinophysiales) 321
(三)裸胞藻目(Gymnodiniales) 322
四、沟鞭藻类化石的地层意义 337
五、沟鞭藻类化石对研究古生态的意义 341
附 疑源类(Acritarchs) 344
第十三章 红藻门(Rhodophyta)及其化石 348
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348
二、红藻门的分类概要 351
三、海索面目(Nemalionales)及其化石 353
(一)蠕枝藻科(Helminthocladiaceae) 353
(二)粘毛藻科(Chaetangiaceae) 354
(三)裸海松藻科(Gymnocodiaceae) 354
(一)鳞叶藻科(Squamariaceae) 355
四、隐丝藻目(Cryptonemiales)及其化石 355
(二)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 356
(三)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 358
第十四章 褐藻门(Phaeophyta)及其化石 384
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384
二、褐藻类的分布 384
三、褐藻植物体 384
四、分类和代表 384
(一)同形世代纲(Isogeneratae) 384
(二)异形世代纲(Heterogeneratae) 386
(三)圆孢纲(Cyclosporeae) 387
五、褐藻门化石 389
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方法 392
第十五章 化学化石(生物标志物) 392
二、生物标志物的主要种类(简介和藻类可能有关的) 396
第三篇 藻类的成岩、成矿作用 407
第十六章 藻类的成岩作用 407
一、藻层沉积物和叠层石 407
(一)藻类的作用 407
(二)藻类叠层石的特征 409
(三)叠层石的地层意义 414
(四)叠层石分布的环境 415
二、藻类对碳酸盐沉积物形成的意义 415
第十七章 藻类和有机矿藏 421
一、藻类和油、气生储构造的关系 421
二、关于古代藻类和油气形成关系的研究 423
一、藻类成矿的证据 426
第十八章 藻类和磷矿(磷块岩)形成的关系 426
二、藻类成矿的机理讨论 429
(一)藻体的吸收、富集作用 429
(二)藻类改变微环境的意义 430
(三)从化学实验看pH值波动对成盐的影响 431
第十九章 藻类和铁矿形成的可能关系 432
一、前人假说 432
二、藻类成矿证据 432
(一)叠层石的证据 432
(二)微化石的证据 432
(三)古地理环境证据 433
一、锰矿 434
第二十章 藻类和其它沉积矿产形成的关系 434
三、层控铅-锌-铜硫化物矿床 435
四、高变质藻煤层中镍-铜多金属矿床 435
二、铜矿 435
第二十一章 硅藻土矿藏 436
一、硅藻土矿的地理分布 436
(一)东亚 436
(二)北美 436
二、硅藻土矿沉积相类型 437
(三)沼泽相沉积硅藻土 437
(二)湖相沉积硅藻土 437
(一)海相沉积硅藻土 437
(五)北非 437
(四)西欧 437
(三)南美 437
(四)近代硅藻土沉积 438
三、硅藻土的矿物种类 438
四、硅藻土的化学成分 439
五、硅藻土的物理性质 439
六、硅藻土的活性和催化性能 442
七、硅藻土的应用 443
中英名词对照表 444
中拉名称对照表 453
主要参考文献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