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裘维蕃著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3
  • ISBN:
  • 页数:405 页
图书介绍:

一、植物病毒及病毒病害在农业生产中的经济意义 1

二、植物病毒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3

三、国际植物病毒学发展的概况及当前研究的方面 4

1.植物病毒病害症状描述期 4

2.植物病毒病原的认识期 5

3.植物病毒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期 6

4.植物病毒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研究时期 7

四、我国植物病毒病害及病毒学研究的概况 8

五、农业八字宪法为研究植物病毒及病毒病害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9

第一章 植物病毒草的侵染 11

一、植物病毒的侵入 11

1.侵入的开端 11

2.侵入与植物组织的关系 12

3.擦伤侵入时的一些影响因素 14

(一) 病毒本身的影响 14

(二) 寄主的影响 15

(三) 接种部位的影响 15

(四) 摩擦材料的影响 16

(五) 化学物质的影响 17

(六) 水的影响 17

(七) 温度的影响 18

(八) 光的作用 18

二、侵入后的动态 19

三、植物体内病毒分布的局限性及全面性 21

四、寄主范围及个体反应 22

小结 26

第二章 侵染与寄主生理的关系 27

一、病毒侵染对寄主植物生理的影响 27

1.呼吸作用的变动 27

2.光合作用的增减 29

3.氮素物质及蛋白质的代谢 30

4.酶的变动 31

5.细胞中其他物质的变化 32

二、寄主生理状态对病毒侵染的影响 34

1.温度的关系 34

2.光照与季节性的影响 38

3.营养关系 40

4.生理年龄的关系 42

小结 43

第三章 症状及病变 44

一、症状的发展过程 47

二、症状的类型 48

1.一般性的衰弱或抑制 48

2.器官之间发育比例的反常 49

3.叶、萼、花的变色变形 50

4.果实的畸形变质 60

5.坏死症 61

6.伤瘤、增生及木栓化 63

三、症状的隐潜 63

四、内部病变及内含体 64

1.病理解剖中所见的内部病变 64

2.染病细胞中的内含体 67

3.内含体的一些记载 70

五、植物病毒病害症状的记录方法 71

小结 75

第四章 非介体传播 76

一、液汁擦伤传播 77

二、土传问题 80

三、嫁接传播 82

四、种子、花粉及播种材料的传播 85

小结 88

第五章 介体传播 89

一、昆虫介体 89

1.各类昆虫传播病毒的比例 89

2.传播病毒的机制 90

3. 昆虫介体的专化性 94

4.传毒能力的变异及影响因素 96

5.植物病毒对昆虫的影响 98

二、昆虫传毒与病毒病流行的关系 99

1.昆虫介体活动的强度 99

2.寄主植物的生理状况 103

三、昆虫传播病毒的试验方法 104

四、其他生物介体 106

小结 110

第六章 分离、形态、体积及物理属性 111

一、植物病毒的分离 111

1.毒原的繁殖 112

2.抽液及初提纯 113

3.精提及结晶 114

(一)金属盐沉淀法 115

(二)乙醇沉淀法 117

(三)等电点或酸化沉淀法 118

(四)超速离心法 118

(五)梯级密度离心提纯法 120

(六)结晶 120

二、形态及体积的观测 123

1.电子显微 123

2.超外过滤 128

3.沉淀常数及扩散系数 130

4.X-射线的绕射及光的散射 133

三、植物病毒的一些物理属性 133

1.光谱光度的吸收 133

2.电泳及色层分析 135

3.物理纯化 137

小结 144

第七章 化学组成及繁殖机制 145

一、病毒质粒中的蛋白质组成 145

二、病毒质粒中的核酸 150

三、病毒的蛋白质及核酸的作用 153

四、病毒的繁殖 155

1.细菌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155

2.高等植物病毒的繁殖过程 157

3.影响病毒繁殖的因素 160

4.病毒繁殖机制的学说 161

(一)Watson-Crick氏对偶增殖论 162

(二)造模增殖论 162

(三)链顶增殖论 164

小结 165

第八章 变异及遗传 167

一、病毒株系的鉴别 168

1.血清反应试验 169

2.交互保护试验 170

3.寄主范围的相似性 170

4.传播方式的相似性 171

5.对寄主本质改变反应的相似性 171

6.对理化条件稳定性的相似性 171

2.特异病斑的分离 172

3.利用分化寄主 172

1.在自然侵染中的选择 172

二、获致植物病毒株系的途径 172

4.从高温下选取 173

5.枯斑分离 173

三、植物病毒相关株系的理化研究 173

四、病毒遗传因质的交换 174

1.噬菌体遗传因质的交换 174

2.植物病毒遗传因质的交换 175

小结 177

第九章 干扰和协生 179

一、不相关病毒株系间的干扰作用及协生作用 179

二、相关病毒株系间的干扰作用 182

1.高度恒定保护作用 182

三、试验方法对相关株系间交互保护作用的影响 183

3.低度保护作用 183

2.变异保护作用 183

四、干扰作用的机制学说 185

1.抗体学说 185

2.营养基质耗竭学说 186

3.繁殖点限制学说 187

4.吸附论 187

小结 188

第十章 植物病毒的抗血清 189

一、抗原及抗体的制备原则 191

二、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194

1.试管稀释反应 195

2.微量沉淀反应 195

4.小试管环状沉淀反应 196

3.明胶或洋菜渗透反应 196

5.沉淀反应试验中的问题 197

三、补体结合反应 197

四、植物病毒株系间相关性的血清反应鉴定 199

1.未知病毒提纯分离物的血清鉴定 199

2.未知病毒粗提纯分离物的血清鉴定 200

3.两个病毒相关株系的交互吸附 201

4.多病毒相关株系的交互吸附试验 203

五、血清反应定量分析 205

1.效价比值法 205

2.α-最适值比数法 206

六、抗血清在检验中的应用 208

小结 209

第十一章 钝化及治疗物质 211

一、在活体外的钝化物质 212

1.高等植物的压出液 212

2.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抗菌素 213

3.血清 214

4.酶 214

5.其他钝化物质 215

6.体外钝化物质抑制侵入的机制 215

二、活体内的钝化或治疗物质 216

1.金属盐 216

2.氢醌、磺胺及有机酸 216

3.嘌吟及嘧啶 217

5.维生素 219

4.氨基酸 219

6.植物生长素 220

7.抗菌素 220

8.染料 221

三、测定钝化物质效果的一般方法 221

小结 222

第十二章 分类及命名 223

一、约翰逊氏的植物病毒分类法 224

二、荷尔姆氏的植物病毒分类法 230

三、麦金尼氏的修改分类方案 231

四、其他一些分类方案及其特点 233

五、关于植物病毒的命名问题 236

小结 239

一、病毒是生命体吗? 240

第十三章 病毒的起源及进化学说 240

二、病毒是大有机体退化的结果吗? 241

三、病毒的起源及其进化的辩证关系 243

四、从病毒核酸与寄主细胞核酸研究的新进展看病毒的起源和进化 245

小结 247

第十四章 防治原则 248

一、消灭侵染源及其传播介体 248

1.消灭侵染源 248

(一)种子 249

(二)繁殖材料 249

(三)杂草寄主和桥梁寄主 251

(四)污染病毒的土壤 251

(一)昆虫及动物介体的防治 252

2.防止病毒的传播 252

(二)接触传播的预防 255

(三)根靠接和花粉传播的预防 255

二、改进作物品种的抗病及耐病性 256

三、治疗问题 258

四、综合防治问题 259

增录一 单子叶作物病毒 261

增录二 茄科作物病毒 268

增录三 瓜类及豆类作物病毒 282

增录四 十字花科、藜科及其他田园草本作物病毒 294

增录五 果树病毒及其他 306

参考文献 324

一般索引 372

拉丁学名索引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