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实验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家增等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3234309X
  • 页数:69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红细胞基本检测方法 1

一、红细胞计数 1

第一章 血液学基本检测方法与应用 1

二、血红蛋白测定 3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4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5

五、红细胞指数测定 5

六、红细胞形态学观察 6

七、点彩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 7

一、白细胞计数 8

第三节 白细胞基本检测方法 8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9

三、异常白细胞 10

五、嗜碱粒细胞计数 11

四、嗜酸粒细胞计数 12

六、单核细胞计数 14

七、淋巴细胞计数 15

第四节 血液分析仪在一般血液检测中的应用 16

一、血液分析仪应用进展 16

二、电阻法血液分析仪原理 16

三、激光法血液分析仪的应用 17

四、血液分析仪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8

第五节 血液学基本检测方法的应用 20

一、在贫血中的应用 20

二、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24

第二章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方法与应用 27

第一节 概述 27

第二节 血细胞形态学检测方法 28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28

二、骨髓穿剌方法 28

三、涂片和染色方法 30

四、涂片汕滴、小粒和色泽检查 30

一、结合临床分析 31

第三节 检测结果分析与报告方式 31

五、镜下检查 31

二、结合血象分析 33

三、骨髓象分析 35

四、结合其他检查分析 39

五、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的特征描述和报告方式 40

第四节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41

一、红系细胞形态学 41

二、粒系细胞形态学 42

三、单核、巨噬细胞形态学 42

四、淋巴及浆细胞形态学 43

五、巨核细胞形态学 43

六、其他细胞形态学 44

第五节 异常血细胞形态学 45

一、红细胞系统异常形态学 45

二、粒系细胞异常形态学 46

三、单核、巨噬细胞异常形态学 47

四、淋巴及浆细胞系统异常形态学 48

五、巨核细胞异常形态学 49

六、其他细胞异常形态学 50

第六节 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的应用 50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50

二、缺铁性贫血 51

三、巨幼细胞贫血 51

四、溶血性贫血 52

五、铁粒幼细胞贫血和难治性贫血 53

六、继发性贫血 53

七、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3

八、骨髓增生性疾病 53

九、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3

十、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54

十一、类白血病反应 54

十二、恶性组织细胞病 54

十三、噬血细胞综合征 55

十四、多发性骨髓瘤 55

十五、其他 55

二、基本研究方法 57

一、研究目的及临床应用 57

第三章 血液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方法与应用 57

第一节 概述 57

第二节 酯酶染色方法 58

一、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58

二、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59

三、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61

四、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62

五、酯酶双染色 63

第三节 非酯酶染色方法 64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64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65

三、酸性磷酸酶染色 67

四、过碘酸-席夫反应 68

五、阿利新蓝染色 70

六、胶体铁染色 71

七、φ(phi)小体染色 71

八、铁染色 72

九、苏丹黑B染色 73

第四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方法的应用 74

一、缺铁性贫血 74

七、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75

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75

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75

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75

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75

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75

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76

九、骨髓增生性疾病 76

十、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76

第四章 血液病理学检测方法与应用 78

第一节 概述 78

第二节 骨髓组织学检测方法 78

一、制片方法 78

二、染色方法 79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82

第三节 淋巴结和脾脏组织学检测方法 84

一、制片方法 84

二、染色方法 85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86

第四节 淋巴结和脾脏涂片和印片检测方法 89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89

二、标本制作 89

三、染色方法 89

四、观察和分析 90

第五节 血液病理检测方法的应用 90

一、骨髓组织学检测方法的应用 90

二、淋巴结和脾脏组织学检测方法的应用 91

三、涂片和印片检测的应用 93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测方法与应用 94

第一节 概述 94

第二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测的基本方法 95

一、标本制备方法 95

二、电镜细胞化学方法 97

三、免疫电镜检测方法 99

四、冷冻蚀刻方法 100

第三节 正常血细胞超微结构 102

一、一般细胞超微结构 102

二、红细胞超微结构 105

三、粒细胞超微结构 106

四、单核细胞超微结构 108

五、淋巴细胞超微结构 109

六、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超微结构 110

第四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测的应用 111

一、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111

二、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112

三、在特殊类型白血病中的应用 112

四、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113

五、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113

六、在贫血中的应用 114

七、在其他血液病中的应用 114

第一节 概述 116

第六章 造血细胞培养方法与应用 116

第二节 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分析 118

一、引言 118

二、试剂 118

三、骨髓细胞制备 118

四、集落形成细胞分析 119

五、结论与应用 124

第三节 人骨髓和末梢血多能干细胞和系列限制祖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125

一、骨髓和血液标本的采集 125

二、细胞的分离 125

三、人造血干细胞克隆分析 126

第四节 培养细胞的染色 131

一、 髓系和淋巴系细胞染色 131

二、有核红细胞染色 132

三、小鼠巨核细胞染色 132

四、巨核细胞糖蛋白Ⅱb-Ⅱa免疫酶标染色 132

五、结论与应用 133

第五节 细胞培养试剂的挑选和制备 133

一、正常血清 133

二、再障患者血清 133

三、动物再障血浆或血清 133

六、2.7%甲基纤维素溶液的制备 134

七、3.3%琼脂溶液的制备 134

四、培养液 134

五、10%去离子牛血清清蛋白的制备 134

八、植物血凝素剌激的白细胞条件培养液的制备 135

九、无血清培养试剂的制备 135

十、无血清造血细胞培养 135

第六节 细胞的冻存和解冻 135

一、细胞冻存 135

二、细胞解冻 136

第七章 造血细胞生长调节因子的检测方法与应用 137

第一节 概述 137

第二节 造血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及其受体的测定 138

一、血清和细胞悬液中生长因子或可溶性受体的ELISA法测定 138

三、Western blot为蛋白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与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法测定 139

二、细胞膜、细胞浆内因子或因子受体的免疫荧光法测定 139

四、蛋白质电泳转移法测定 141

第三节 造血因子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的检测 142

第四节 临床意义及其应用 145

第八章 造血原料缺乏所致贫血的检测方法与应用 146

第一节 概述 146

第二节 铁代谢检测方法 147

一、血清铁检测 147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和未饱和铁含量检测 148

三、运铁蛋白饱和度检测 149

四、血清铁蛋白检测 149

五、运铁蛋白检测 150

七、铁吸收率检测 151

六、血浆铁半衰期检测 151

八、血浆铁转换率检测 152

九、红细胞内游离原卟淋检测 153

第三节 维生素B12与叶酸检测方法 155

一、血浆维生素B12检测 155

二、血浆叶酸检测 158

第四节 造血原料缺乏所致贫血检测方法的应用 159

一、铁缺乏症和组织铁沉积症的应用 159

二、营养缺乏性疾病中的应用 160

三、其他应用 161

第一节 概述 162

一、膜蛋白和骨架蛋白 162

第九章 红细胞膜缺陷检测方法与应用 162

二、膜脂质 164

第二节 红细胞渗透溶血试验 165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65

二、红细胞温育渗透脆性试验 166

三、酸化甘油溶解试验 167

四、高渗冷溶血试验 168

五、自身溶血试验 169

第三节 红细胞膜蛋白检测方法 170

一、红细胞膜的制备 170

二、Lowry蛋白质测定 170

三、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 171

四、红细胞膜腺苷三磷酸酶活性测定 172

五、红细胞膜补体受体测定 174

第四节 红细胞膜脂质检测方法 175

一、红细胞膜磷脂组分测定 175

二、红细胞膜两侧分布的磷脂组分测定 177

三、红细胞膜胆固醇和磷脂测定及其比值计算 178

第五节 红细胞膜缺陷检测方法的应用 180

一、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180

二、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181

三、在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181

第一节 概述 182

一、红细胞酶病简介 182

第十章 红细胞酶病检测方法与应用 182

二、红细胞酶活性检测基本方法与要求 183

第二节 红细胞葡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184

一、红细胞G6PD活性筛选试验 184

二、红细胞G6PD活性定量测定 188

第三节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191

一、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筛选试验(PK荧光斑点试验) 191

二、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定量测定 192

第四节 红细胞葡糖磷酸异构酶活性测定 193

一 、葡糖磷酸异构酶筛选试验(荧光斑点试验) 193

二、红细胞葡糖磷酸异构酶活性定量测定 194

二、嘧啶5 -核苷酸酶活性定量测定 195

第五节 红细胞嘧啶5 -核苷酸酶活性测定 195

一、嘧啶5 -核苷酸酶筛选试验 195

第六节 其他红细胞酶活性测定 197

一、其他红细胞酶活性的筛选试验 197

二、其他红细胞酶活性定量测定 199

三、一些红细胞酶活性的正常参考值 202

第七节 红细胞代谢中间产物的测定 202

一、腺苷三磷酸测定 202

二、2,3-二磷酸甘油酸测定 203

三、还原型谷胱甘肽测定 205

四、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测定 206

一、红细胞酶活性测定的临床应用 207

第八节 红细胞酶病检测方法的应用 207

二、红细胞糖代谢中间产物含量测定的临床应用 208

第十一章 血红蛋白异常检测方法与应用 210

第一节 概述 210

一、异常血红蛋白 210

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11

第二节 血红蛋白异常检测方法 211

一、血红蛋白溶液的制备 211

二、红细胞脆性试验(一管法) 212

三、抗碱血红蛋白测定(一分钟碱变性试验) 213

五、pH6.5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214

四、血红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214

六、血红蛋白A2测定(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 215

七、异丙醇试验 216

八、变性珠蛋白包涵体检查 216

九、珠蛋白肽链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17

第三节 血红蛋白异常检测方法的应用 218

一、异常血红蛋白中的应用 218

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 219

第十二章 抗体和补体所致溶血检测方法与应用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一、抗原 222

二、抗体 223

三、补体 224

四、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后果 225

第二节 温抗体溶血检测方法 226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 226

二、胰蛋白酶试验 228

三、聚凝胺试验 229

四、红细胞相关IgG定量测定 231

第三节 冷(热)抗体溶血检测方法 232

一、冷凝集素试验 232

二、冷热溶血试验 233

第四节 补体溶血检测方法 234

一、酸化溶血试验 234

二、蔗糖溶血试验 235

四、红细胞胰表面乙酸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237

三、热溶血试验 237

五、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238

第五节 抗体和补体所致溶血检测方法的应用 239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39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41

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42

第十三章 白细胞检测方法与应用 244

第一节 概述 244

一、粒细胞 244

三、淋巴细胞 245

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45

四、白细胞功能试验 246

五、白细胞表面抗原 247

第二节 白细胞动力学检测 248

一、粒细胞动力学检测 248

二、淋巴细胞动力学检测 250

第三节 白细胞功能检测 252

一、中性粒细胞储备功能检测 252

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 253

三、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257

一、流式细胞仪计数检测 269

第四节 白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 269

四、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269

二、荧光显微镜计数检测 270

三、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检测 271

四、PCR检测 272

第五节 白细胞代谢及相关产物的检测 274

一、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检测 274

二、β-氨基已糖苷酶同功酶检测 275

三、N-碱性磷酸酯酶检测 277

四、酸性α-醋酸萘酯酯酶检测 278

五、过氧化物酶检测 279

一、在白血病中的应用 281

第六节 白细胞检测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281

二、在白细胞功能异常疾病中的应用 283

三、在白细胞减少中的应用 285

第十四章 血管内皮细胞检测方法与应用 286

第一节 概述 286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结构 286

二、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286

第二节 一般检测方法 287

一、出血时间 287

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 288

三、甲襞微循环检查 288

一、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289

二、内皮细胞的鉴定 289

第三节 内皮细胞形态学检测方法 289

三、血液内皮细胞检测 290

第四节 内皮细胞功能检测方法 291

一、von Willebrand因子检测 291

二、6-酮-前列腺素F10检测 292

三、去甲基-6-酮-PGFLa测定(酶标法) 294

四、血栓调节蛋白测定(TM:Ag放射免疫法) 296

五、内皮素酶联免疫测定 296

第五节 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检测方法 296

一、免疫球蛋白家族粘附蛋白检测(放射性核素法) 296

二、选择素家族粘附蛋白检测(细胞计数法) 297

二、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298

第六节 血管内皮细胞检测方法的应用 298

一、在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298

三、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99

第十五章 血小板检测方法与应用 300

第一节 概述 300

一、血小板外形和超微结构 300

二、血小板生化代谢和膜糖蛋白 300

三、血小板功能 301

第二节 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 302

一、血小板计数 302

二、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 303

一、核素测定法 304

第三节 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 304

二、非核素测定法 305

第四节 血小板功能试验 306

一、血小板粘附试验 306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308

三、血小板释放试验 312

第五节 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 317

一、血小板因子3有效性测定 317

二、蝰蛇毒血小板因子3有效性测定 318

三、血小板诱导凝血酶生成时间测定 319

第六节 血块回缩检测 320

一、血浆再钙化法 320

一、血栓烷B2测定 321

二、定量法 321

第七节 血小板代谢产物检测 321

二、血小板环核苷酸测定 323

三、丙二醛测定(比色法) 324

四、白三烯B4测定 324

五、前列腺素D2测定 326

六、前列腺素E2测定 326

七、前列腺素F2a测定 327

第八节 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 327

一、血小板膜糖蛋白定量测定 327

二、血小板膜糖蛋白分析 329

一、血小板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测定 331

第九节 血小板抗体检测 331

二、抗心磷脂抗体测定 332

三、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Ⅱa自身抗体测定 333

四、药物相关自身抗体测定(间接免疫荧光法) 334

五、同种抗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鉴别 335

第十节 血小板检测方法的应用 336

一、在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336

二、血小板激活检测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339

第一节 概述 341

一、凝血因子 341

第十六章 凝血因子检测方法与应用 341

二、凝血机制 342

第二节 凝血因子筛选试验 343

一、全血凝固时间测定(Lee- White试管法) 343

二、激活凝血时间测定 345

三、复钙时间测定 345

四、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测定 346

五、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期法) 346

六、因子ⅪⅡ定性试验 347

七、Russell蝰蛇毒时间检测 348

八、蝰蛇毒磷脂时间测定 348

第三节 凝血因子缺乏纠正试验 349

一、凝血酶原消耗时间 349

九、蝰蛇毒复钙时间测定 349

二、凝血酶原消耗时间的纠正试验 350

三、简易凝血激酶生成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351

四、Biggs凝血激酶生成试验 352

五、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纠正试验 354

六、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 354

七、单碘醋酸定量试验 355

第四节 凝血因子功能活性检测 356

一、一期法 356

二、二期法 359

三、发色底物法 363

一、因子Ⅷ:CAg、Ⅸ:Ag、Ⅺ:Ag、Ⅻ:Ag和ⅩⅢ亚基抗原检测 366

第五节 凝血因子抗原含量检测 366

二、因子Ⅱ:Ag、Ⅴ:Ag、Ⅶ:Ag、和Ⅹ:Ag的检测 368

第六节 纤维蛋白原(因子Ⅰ)检测 370

一、含量检测 370

二、抗原检测(Lau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 372

第七节 凝血因子激活标志物检测 373

一、凝血酶原片段1—2(F1+2)测定 373

二、纤维蛋白肽A测定 374

三、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测定 375

四、组织因子(因子Ⅲ)测定 377

五、组织因了途径抑制物测定 378

一、血友病A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 382

第八节 血友病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 382

二、血友病B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 384

第九节 凝血因子检测方法的应用 385

一、在低凝状态或凝血因了缺乏中的应用 385

二、在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386

第十七章 抗凝和纤溶检测方法与应用 389

第一节 概述 389

一、细胞抗凝功能和体液抗凝功能 389

二、纤溶系统功能 390

第二节 抗凝血酶检测方法 392

一、抗凝血酶Ⅲ检测 392

二、肝素辅因子Ⅱ活性测定(显色肽法) 397

第三节 蛋白C系统检测方法 398

一、蛋白C检测 398

二、蛋白S抗原测定(Lau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 403

三、激活蛋白C抵抗试验 404

第四节 其他生理性抗凝蛋白检测方法 405

一、a2巨球蛋白抗原测定(Lau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 405

二、a1抗胰蛋白酶抗原测定(Lau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 405

三、C?抑制剂测定 406

第五节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方法 408

一、筛选试验 408

二、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 409

三、血浆肝素和类肝素物质检测 411

四、狼疮抗凝物质检测 414

五、其他检测 415

第六节 纤溶系统筛选试验 416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416

二、纤维蛋白平板溶解试验 417

第七节 纤溶蛋白检测方法 418

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检测 418

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检测 420

三、纤溶酶(原)检测 421

一、纤维蛋白单体检测 422

第八节 纤溶降解产物检测方法 422

二、凝血酶时间检测 424

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 424

第九节 纤溶抑制剂检测方法 431

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检测 431

二、a2纤溶酶抑制剂检测 434

第十节 抗凝和纤溶检测方法的应用 436

一、在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436

二、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436

三、在血栓前状态诊断中的应用 437

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难以区别 437

第二节 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培养 439

一、人体外周血培养 439

第一节 概述 439

第十八章 血液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与应用 439

二、人体骨髓细胞培养 440

第三节 染色体标本制备 440

一、终止培养 440

二、低渗处理 441

三、固定 441

四、细胞悬液的制备 441

第四节 人类染色体的鉴定 441

一、人类染色体的形态 441

二、染色体的分组 441

三、显带染色体 442

第五节 异常染色体的命名和描写方法 443

一、数目异常的染色体 443

二、结构异常的染色体 443

三、染色体的命名 444

第六节 染色体显带原理 445

第七节 染色体常规显带方法 445

一、Q显带方法 445

二、G显带方法 446

三、R显带方法 448

四、C显带方法 448

第八节 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方法 448

一、标本的制备 449

第九节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检测 450

一、荧光分染方法 450

二、分散和显带 450

二、荧光加吉姆萨染色法(FPG法) 451

三、非荧光分染法 451

第十节 染色体原位杂交 452

一、染色体制备方法 452

二、探针的类型 453

三、探针标记方法 453

四、放射性核素探针标记及原位杂交 453

五、非放射性核素探针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 456

三、核型分析 460

五、其他 460

四、编辑和文库功能 460

第十一节 自动化细胞遗传学研究 460

二、图象分析与调节 460

一、病史资料的储存 460

第十二节 血液细胞遗传学检测的应用 461

第十九章 血液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与应用 463

第一节 概述 463

一、恶性血液病的分子生物学 463

二、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 465

三、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 467

一、基因组DNA的制备 468

第二节 Southern印迹分析法 468

二、基因组DNA的消化 470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 471

四、DNA的转移 472

五、探针的放射性标记及纯化 472

六、放射性标记探针的分子杂交 474

七、从滤膜上除去放射性标记探针 475

第三节 Northern印迹分析法 476

一、真核细胞RNA的提取 476

二、RNA的纯化分离 478

三、变性R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479

第四节 聚合酶链反应及相关方法 481

一、以DNA为模板的聚合酶链反应 481

五、杂交和放射自显影 481

四、变性RNA转移至硝酸纤维膜或尼龙膜 481

二、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 483

三、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的酶切分析 484

四、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 484

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486

第五节 DNA顺序分析 486

一、M?重组克隆的产生 486

二、Sanger的双脱氧链终止法 489

三、Maxam-Gilbert化学降解法 491

四、DNA测序的自动化 491

一、分子克隆 492

第六节 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其他方法 492

二、基因文库的构建 493

三、探针的放射性标记 494

四、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495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血液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497

一、致病基因的直接检测 497

二、致病基因的间接分析 500

三、基因治疗 500

第二十章 血液免疫学检测方法与应用 502

第一节 概述 502

一、免疫功能 502

二、免疫细胞 502

三、免疫分子 503

第二节 抗原的纯化和抗血清制备方法 505

一、抗原的特性 505

二、血细胞抗原的制备 506

三、蛋白质抗原的制备 506

四、抗血清的制备方法 508

第三节 电泳方法 509

一、交叉免疫电泳 509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10

第四节 酶标记免疫方法 513

一、抗体的酶标记 513

二、固相酶免疫测定 515

一、放射性核素标记 517

第五节 放射性免疫分析 517

二、放射性免疫测定 518

第六节 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519

一、B细胞杂交瘤制备 519

二、腹水型单克隆抗体Mc Ab制备 522

三、基因工程抗体制备 522

第七节 血液学免疫检测方法的应用 525

一、免疫细胞检测 525

二、体液免疫检测 527

二、免疫学分型 530

一、形态学分型 530

第一节 概述 530

第二十一章 白血病的MICM分型诊断 530

三、细胞遗传学分型 531

四、分子生物学分型 532

第二节 ANLL的MICM分型诊断 532

一、M1和M2型 532

二、M3型 534

三、M4型 534

四、M5型 535

五、M6型 536

六、M7型 536

第三节 ALL的MICM分型诊断 537

第四节CML的MICM分型诊断 538

第五节 CLL的MICM分型诊断 539

第二十二章 血液学放射性核素检测方法与应用 540

第一节 概述 540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测方法 540

一、红细胞标记检测 540

二、白细胞标记检测 544

三、血小板标记检测 545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形态显像检查 546

一、骨髓显象检查 546

二、脾脏显象检查 547

三、淋巴系统显象检查 548

四、血小板显象检查 549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体外分析 550

第二十三章 骨髓移植检测方法与应用 551

第一节 概述 551

第二节 HLA血型检测方法 552

一、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552

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554

三、聚合酶链反应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检测HLA-DR位点分型以及HLA基因核苷酸序列 557

第三节 骨髓植活检测方法 560

一、血型检测 560

二、DNA指纹图检测 562

第四节 骨髓移植HLA检测方法的应用 564

二、通路 565

一、结构 565

第二十四章 微循环活体观察方法与应用 565

第一节 微循环的概念 565

第二节 微循环的结构、调节与功能 565

三、功能 566

第三节 微循环检测仪器 567

一、微循环电视显微镜 567

二、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 568

第四节 人体微循环活体观察检测方法 569

一、手指(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方法 569

二、眼球结膜微循环检测方法 572

一、家兔、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活体观察检测方法 573

三、人体其他部位微循环检测方法 573

第五节 动物微循环活体观察检测方法 573

二、大鼠提睾肌微循环活体观察检测方法 575

三、动物重要脏器微循环活体观察检测方法 576

第六节 微循环活体观察检测方法的应用 578

一、临床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578

二、影响人体外周微循环的因素 580

三、对人体外周微循环观察法的评价与建议 580

四、动物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581

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内容 582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意义 582

第一节 概述 582

第二十五章 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与应用 582

第二节 血液流动性检测方法 583

一、毛细管粘度计检测 583

二、旋转式粘度计检测 585

三、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586

第三节 血浆粘度检测方法 587

一、毛细管粘度计检测 588

二、旋转式粘度计检测 588

第四节 血液粘弹性检测方法 588

一、粘弹性的检测原理 588

二、血液粘弹性检测方法 590

三、凝血过程粘弹性检测方法 591

第五节 血细胞比容检测方法 592

一、温氏法 592

二、微量毛细管比容法 592

三、电阻抗微量比容法 593

四、比容检测的临床意义 593

第六节 红细胞聚集性检测方法 594

一、粘性检测法 594

二、红细胞沉降法 594

三、光学检测法 595

第七节 红细胞变形性检测方法 596

一、粘性检测法 596

二、微孔滤过法 597

三、激光衍射法 598

四、微管吮吸法 599

第八节 白细胞的流变性检测方法 600

一、白细胞变形性检测 600

二、白细胞粘附性检测 601

第九节 细胞膜流动性检测方法 603

第十节 细胞表面电荷检测方法 604

第十一节 血液流变检测的应用 606

一、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607

二、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608

三、血液流变性异常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609

四、血液流变学检测所存在的问题 610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611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611

第二十六章 常用实验动物的血液学参数与疾病模型 611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与选择原则 611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主要比较生物学资料 612

一、基本生命过程资料与生理参数 612

二、体表面积与剂量换算 614

第三节 动物采血方法与血液学参数 615

一、动物采血方法 615

二、实验动物血液学基本参数 617

第四节 动物骨髓采集及骨髓象资料 617

一、动物骨髓采集 617

二、动物骨髓象资料 620

第五节 动物体内实验在造血研究中的应用 621

一、小鼠脾结节法 621

三、动物骨髓液与外周血液各类细胞的比较 621

二、CFU-S体内自杀试验 622

三、扩散盒腹腔埋藏法 622

第六节 动物种属差异在血液学的表现 623

一、血液有形成分的种属差异 623

二、动物血型的种属差异 624

三、动物凝血与纤溶的种属差异性 625

一、贫血动物模型 627

二、粒细胞减少动物模型 627

第七节 常见血液病的动物模型 627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动物模型 628

四、白血病动物模型 629

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 630

六、体内血栓形成动物模型 631

七、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 632

第八节 转基因动物在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633

第二十七章 统计学方法在血液学实验中的应用 635

第一节 临床血液学一般检验的统计判断 635

一、两次相继血细胞计数的差异判断 635

二、多次相继血液学检验的判断 636

三、血细胞分类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638

二、曲线回归分析的应用 639

第二节 回归分析在血液学实验中的应用 639

一、直线回归分析的应用 639

三、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 641

第三节 诊断试验的选择与判断 642

一、诊断试验的选择 642

二、诊断试验的判断 646

第四节 新诊断试验的统计学要求 649

一、定性诊断试验 649

二、定量诊断试验 650

三、参考值范围的确定 651

第二十八章 血液学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 653

第一节 概述 653

二、质控的特点 654

第二节 质控的原则与方法 654

一、质控的原则 654

三、质控的方法 655

第三节 内部质量控制 655

一、标本的配对试验 655

二、核对实验 656

三、对照样品的重复试验 656

四、对照曲线图 656

五、患者资料 657

六、相关检查 657

第四节 外部质量控制 657

四、联结方案 658

三、定值法 658

一、原则和目的 658

二、合意法 658

第五节 质量评价程序 659

一、日内质控 659

二、日间或周间质控 659

三、月间或季间质控 659

第六节 质量控制统计学 660

一、正态分布 660

二、均数 660

三、离均差 660

四、标准差 660

第七节 标定剂和质量控制材料的制备 661

一、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血液学标准化 661

五、变异系数 661

六、中位数 661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参照标本 662

三、标准品的制备 662

第八节 血液学检测方法的质量保证和应用 663

附录一 血液学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参考值 664

附录二 血栓与止血诊断和科研试剂 677

附录三 部分实验仪器简介 682

附录四 英汉缩略语词汇 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