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刺疗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小芦等编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33715918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透刺疗法概述 1

第一节 透刺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1

第二节 透刺针具 4

一、透刺针具的结构 4

二、常用透刺针具的规格及其应用范围 5

三、透刺针具的收藏与检修 7

第三节 透刺疗法的特点 8

第二章 经络与腧穴 11

第一节 经络总论 11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11

(一)十二经脉 11

(二)奇经八脉 13

(三)十五络 14

(四)十二经别 15

(五)十二经筋 15

(六)十二皮部 15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1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6

(二)经络的临床运用 16

第二节 腧穴总论 17

(二)远治作用 18

(一)近治作用 18

(三)阿是穴 18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18

(一)十四经穴 18

一、腧穴的分类 18

(二)奇穴 18

(三)特殊作用 19

三、特定穴的意义 19

(一)五输穴 19

(二)原穴、络穴 19

(三)俞穴、募穴 20

(四)八会穴 20

(五)郄穴 20

(六)下合穴 20

(七)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20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21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21

(二)自然标志取穴法 22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22

(四)简便取穴法 23

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 23

一、十四经脉 23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24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27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33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43

(五)手少阴心经(9穴) 48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51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56

(八)足少阴肾经(27穴) 72

(九)手厥阴心包经(9穴) 78

(十)手少阳三焦经(23穴)* 81

(十一)足少阳胆经(44穴) 86

(十二)足厥阴肝经(14穴) 95

(十三)任脉(24穴) 99

(十四)督脉(28穴) 104

二、奇穴 111

(一)头颈部(13穴) 111

(二)躯干部(12穴) 114

(三)四肢部(23穴) 116

2、地仓透颊车 121

4、承浆透地仓 121

3、四白透地仓 121

(一)头面部 121

1、迎香透印堂 121

三、常用透穴 121

5、地仓透迎香 122

6、水沟透地仓 122

7、兑端透地仓 122

8、地仓透下关 122

9、四白透巨髎 122

10、颠髎透颊车 122

11、耳门透听会 122

16、太阳透颊车 123

15、太阳透颧髎 123

12、印堂透攒竹 123

13、攒竹透丝竹空 123

14、丝竹空透曲鬓 123

17、太阳透率谷 124

18、颧髎透耳门 124

19、颧髎透迎香 124

20、阳白透鱼腰 124

21、瞳子髎透和髎 124

22、瞳子?透听宫 124

23、率谷透角孙 124

27、百会透前顶 125

29、四神聪透百会 125

28、百会透头维 125

25、神庭透囟会 125

26、曲差透承光 125

24、头维透率谷 125

30、承泣透地仓 126

31、瞳子髎透听会 126

32、头临泣透承灵 126

33、颊车透头维 126

34、百会透脑户 126

35、脑户透哑门 126

(二)颈项部 127

39、神庭透印堂 127

1、风池透风府 127

2、风池透风池 127

37、承灵透脑空 127

36、曲差透络却 127

38、神庭透百会 127

3、风池透翳风 128

4、廉泉透金津、玉液 128

5、大椎透风门 128

6、哑门透大椎 128

(三)胸腹部 128

1、粱门透天枢 128

2、粱门透水道 128

5、关元透气冲 129

7、气海透中极 129

6、气海透曲骨 129

4、天枢透水道 129

3、天枢透气冲 129

8、气海透关元 130

9、中脘透天枢 130

10、上脘透下脘 130

11、中脘透下脘 130

12、鸠尾透天突 130

13、鸠尾透中脘 130

14、阴交透曲骨 131

15、日月透章门 131

16、带脉透水道 131

17、维道透气冲 131

22、水道透归来 132

21、巨阙透水分 132

19、膻中透鸠尾 132

20、带脉透命门 132

18、膻中透璇玑 132

23、水道透中极 133

24、维道透子宫 133

25、提托透曲骨 133

26、府舍透大横 133

27、大横透腹哀 133

28、大?透天枢 133

29、章门透期门 133

1、大杼透肺俞 134

(四)腰背部 134

33、气冲透居髎 134

32、天突透膻中 134

31、鸠尾透水分 134

30、不容透天枢 134

2、大杼透膈俞 135

3、肩井透大椎 135

4、 肺俞透心俞 135

5、肺俞透膈俞 135

6、肝俞透三焦俞 135

7、肾俞透膀胱俞 136

8、腰俞透腰阳关 136

9、腰奇透腰阳关 136

10、命门透腰阳关 136

15、大椎透至阳 137

14、大椎透肺俞 137

12、筋缩透至阳 137

13、大椎透身柱 137

11、筋缩透大椎 137

16、腰阳关透长强 138

17、心俞透脾俞 138

18、心俞透肾俞 138

19、肝俞透胆俞 138

20、脾俞透胃俞 138

21、肝俞透胃俞 138

28、神道透腰阳关 139

27、上髎透下髎 139

26、三焦俞透膀胱俞 139

25、夹脊透刺 139

24、附分透膈关 139

23、肾俞透大肠俞 139

22、肾俞透命门 139

29、大椎透神道 140

30、神道透中枢 140

31、志室透志室 140

32、志室透秩边 140

33、肾俞透白环俞 140

34、上髎透会阳 140

3、列缺透尺泽 141

2、孔最透经渠 141

1、孔最透尺泽 141

(五)上肢部 141

37、长强透腰俞 141

36、命门透腰俞 141

35、会阳透承扶 141

38、腰眼透腰眼 141

4、列缺透孔最 142

5、鱼际透劳宫 142

6、鱼际透少府 142

7、合谷透后溪 142

11、曲池透少海 143

12、偏历透曲池 143

13、曲池透外关 143

10、曲池透手三里 143

9、曲池透臂膈 143

8、合谷透三间 143

14、肩髃透曲池 144

15、肩髃透极泉 144

16、肩髎透臑会 144

17、少海透极泉 144

18、支正透小海 144

19、肩中俞透肩井 145

20、养老透外关 145

21、间使透支沟 145

22、内关透外关 145

23、外关透四渎 145

24、神门透通里 145

29、阳溪透曲池 146

27、天井透臑会 146

28、后溪透合谷 146

25、通里透少海 146

26、内关透郄门 146

30、商阳透合谷 147

31、清冷渊透肩髎 147

32、小海透肩贞 147

33、尺泽透天府 147

34、天泉透曲泽 147

35、曲泽透大陵 147

36、大陵透劳宫 147

2、粱丘透髀关 148

4、足三里透三阴交 148

3、足三里透承山 148

1、髀关透承扶 148

(六)下肢部 148

37、太渊透尺泽 148

5、足三里透下巨虚 149

6、条口透承山 149

7、丰隆透筑宾 149

8、丰隆透下巨虚 149

9、公孙透京骨 149

10、三阴交透悬钟 150

11、阴陵泉透阳陵泉 150

12、血海透箕门 150

13、血海透急脉 150

14、承扶透般门 150

19、膝阳关透曲泉 151

18、环跳透风市 151

16、飞扬透昆仑 151

15、承山透委中 151

17、上巨虚透下巨虚 151

20、丘墟透照海 152

21、太冲透涌泉 152

22、阴包透足五里 152

23、内庭透地五会 152

24、太溪透昆仑 152

25、太溪透筑宾 152

30、筑宾透阴谷 153

32、膝关透阴包 153

31、浮郄透殷门 153

28、阳陵泉透悬钟 153

27、涌泉透太冲 153

26、悬钟透三阴交 153

33、中都透膝关 154

34、承扶透委中 154

35、膝眼透膝眼 154

36、丘墟透侠溪 154

第三章 透刺针法 155

第一节 针刺前的准备 155

一、针法练习 155

二、病人体位 156

三、消毒 157

四、针具的选择 157

一、进针方法 158

第二节 刺法 158

二、进针角度、方向和深度 159

三、基本手法 160

四、留针与出针 162

第三节 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162

一、晕针 163

二、滞针 163

三、弯针 164

四、断针 164

五、血肿 165

六、刺伤内脏 165

第四节 透刺注意事项 166

一、八纲辨证 168

第一节 透刺的辨证纲要 168

第四章 治疗总论 168

二、脏腑辨证 171

三、经络辨证 180

第二节 透刺的治疗作用 185

一、调整作用 186

二、镇痛作用 186

三、疏通作用 187

第三节 透刺的治疗原则 187

一、辨经施治 187

二、治标与治本 188

三、局部与整体 189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89

二、选穴配方的方法 190

第四节 选穴配方 190

一、选穴配方的原则 190

第五章 治疗各论 193

第一节 急症 193

一、急性疼痛 193

二、高热 194

三、休克 194

四、中暑 195

五、一氧化碳中毒 196

六、咯血 197

七、呕吐 198

第二节 神经及精神疾病 199

一、中风 199

二、偏头痛 200

三、三叉神经痛 201

四、舌咽神经痛 202

五、枕神经痛 202

六、肋间神经痛 202

七、臂丛神经痛 203

八、坐骨神经痛 203

九、面神经麻痹 204

十、桡神经麻痹 204

十一、正中神经麻痹 205

十二、尺神经麻痹 205

十三、腓总神经麻痹 205

十五、癫痫 206

十四、面肌痉挛* 206

十六、脑积水 207

十七、小舞蹈病 208

十八、遗传性共济失调 208

十九、震颤麻痹 209

二十、运动神经元疾病 209

二十一、发作性睡病 210

二十二、急性脊髓炎 210

二十三、脊髓空洞症 210

二十四、多发性神经炎 211

二十五、重症肌无力 211

二十七、脑震荡后遗症 212

二十六、周期性麻痹 212

二十八、精神分裂症 213

二十九、神经衰弱 213

三十、癔病 214

三十一、老年性痴呆 215

三十二、红斑性肢痛症 215

第三节 运动系统疾病 216

一、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216

二、肩关节周围炎 217

三、颈椎病 218

四、落枕 218

五、肱骨外上髁炎 219

六、梨状肌综合征 219

八、腰肌劳损 220

七、急性腰扭伤 220

九、腰椎间盘突出症 221

十、肋软骨炎 222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 222

一、急性胃炎 222

二、慢性胃炎 223

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24

四、胃下垂 225

五、胆石症 225

六、胆囊炎 226

七、胆道蛔虫症 226

八、慢性肠炎 227

九、阑尾炎 227

十一、脱肛 228

十、习惯性便秘 228

十二、胃肠神经官能症 229

第五节 呼吸系统疾病 230

一、支气管炎 230

二、支气管哮喘 231

三、支气管扩张 232

四、肺气肿 232

第六节 循环系统疾病 233

一、高血压病 233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34

三、心律失常 235

四、无脉症 236

五、风湿性心脏病 237

六、心脏神经官能症 238

一、尿路感染 239

二、遗尿 239

三、尿潴留 239

第七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39

四、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肥大 240

五、男性不育症 240

六、阳痿 241

七、遗精 241

八、泌尿系结石 242

九、肾炎 242

第八节 妇科及儿科疾病 243

一、月经失调 243

三、闭经 244

二、痛经 244

四、白带过多 245

五、子宫脱垂 246

六、不孕症 246

七、婴儿腹泻 247

八、小儿疳疾 247

九、小儿惊厥 248

十、婴幼儿疝气 248

十一、小儿麻痹后遗症 249

第九节 五官科及眼科疾病 250

一、鼻炎 250

二、鼻窦炎 250

六、牙痛 251

五、急性扁桃体炎 251

三、嗅觉失灵 251

四、咽炎 251

七、急性中耳炎 252

八、聋哑 252

九、耳病性眩晕 253

十、角膜炎 253

十一、脉络膜视网膜炎 254

十二、近视 254

十三、斜视 254

十四、视神经萎缩 254

第十节 传染性疾病 255

一、流行性感冒 255

二、流行性腮腺炎 256

三、肺结核 257

四、急性肝炎 257

五、细菌性痢疾 258

六、疟疾 259

第十一节 其他疾病 260

一、荨麻疹 260

二、带状疱疹 260

三、颈淋巴结核 261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 262

五、单纯性甲状腺肿 263

六、戒烟戒断症状 264

主要参考文献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