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地理研究所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施雅风 1
周立三院士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重建地理所工作中的重大贡献&施雅风 6
十二年远景规划与地理科学发展&施雅风 11
来科学院帮助工作的苏联专家&施雅风 14
编制《中国自然区划》&施雅风 16
地理所筹建时期的回忆&李文彦 18
《中华地理志》的来龙去脉&李文彦 21
创办《地理知识》&施雅风 23
地理研究所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黄坚 25
地理研究所初期参加综合考察与迁京始末&郭来喜 28
回忆1979年中国地理学会广州会议&郭来喜 30
黄秉维先生谈人类生态学及其他&张丕远 32
中国生态研究网络孕育过程的回忆&唐登银 35
黄秉维先生创建中国第一个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于沪宁 39
耀邦同志,“917”人怀念您&黄发崧 43
国家计委与中科院对地理所实行双重领导的回顾&胡序威 44
地理所实行“双重领导”背景片段&赵令勋 46
遥感应用发展的摇篮&童庆禧 48
中国GIS从这里升起!——跟随陈述彭先生在地理研究所发展中国GIS的若干往事&何建邦 53
左大康先生开拓地理所实验遥感研究领域&张仁华 58
怀念在地理所工作的那三年&巢纪平 60
我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吴传钧 62
回忆我给竺老当秘书的一段日子&李文彦 66
我任竺可桢副院长秘书的前前后后&沈文雄 68
“文化大革命”中我在地理所工作的回忆&杨生 71
我与地理图书情报工作——忆地理情报网、文摘期刊与数据库的创建&郭扬 74
严谨治学、献身科学、服务祖国的一代宗师——缅怀黄秉维先生&郑度 76
感知黄秉维先生&唐登银 79
黄秉维先生生命的最后几年&杨勤业 82
黄秉维先生指导我写博士论文&叶庆华 85
忆吴传钧先生二三事&张青松 88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陆大道 90
创新思维人才梯队前沿基地——科学家成功的三要素——缅怀陈述彭先生&何建邦 96
遥瞰全球 织绘大地——追忆导师陈述彭先生&周成虎 100
我在陈述彭先生教导下成长&胡贤洪 104
回忆罗开富先生二三事&汤奇成 107
坚强不屈、提携后学的地理学家——缅怀赵松乔先生&郑度 109
追忆静中&吴传钧 111
回忆李秉枢同志&杨生 113
良师益友左大康同志&郑长在 117
我所了解的章申院士&唐以剑 118
师从沈玉昌先生研究河流地貌&许炯心 120
我和罗来兴先生的师生情缘&杨逸畴 123
随汪安球先生从事华北平原盐碱地改造研究&王景华 125
怀念汪安球&王荷生 128
邢嘉明先生教我研究平原地貌&王景华 130
回忆地貌室三位师长、室友的片断往事&尹泽生 132
跟随黄秉维先生研究中国自然区划&杨勤业 137
《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流产始末&杨勤业 140
高山高原的召唤&张荣祖 143
立足青藏高原 探索自然奥秘&郑度 147
我与青藏考察&张青松 151
实验地理学与地理工程学的30年&唐登银 155
陈俊生禹城视察的追忆&程维新 157
我的华北平原情结&程维新 159
“北丘洼”变迁记&张兴权 164
我与黄淮海农业攻关四十年&姜德华 166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申元村 169
我所参与的黄土高原和黄河课题&杨勤业 172
土面增温剂工作回忆&唐登银 洪嘉琏 程维新 175
参与增温剂研究的点滴回忆&逄春浩 178
我国动物地理学的创造性发展&张荣祖 179
地理所的生物地理组&王荷生 182
我所从事的长江、黄河河流地貌研究&尤联元 184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历程的回顾&陈永宗 187
喀斯特地貌研究片断&陈治平 189
我的四次南极考察&张青松 191
黄秉维先生对中国、加拿大合作研究项目的支持和贡献&蔡强国 195
初级实验室也能做出好成果——“古地理环境实验室”筹建感悟&高善明 199
我与14C实验室&金力 201
历史气候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张丕远 203
海-气关系及其在旱涝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李克让 205
海洋气候图集的编制与研究&李克让 208
黄秉维先生和陈述彭先生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李克让 211
辐射组若干工作回顾&项月琴 周允华 214
参与小气候试验研究40年&谢贤群 219
地理所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回顾&刘昌明 223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激情岁月&谭见安 225
记地方病地学研究:地球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前哨战&谭见安 230
忆地方病研究岁月&朱文郁 236
“官厅水库污染调查”开启环境保护研究之门&王景华 239
我的科研生涯&张立城 241
“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经历&穆从如 244
从原子吸收分析仪的更新换代看改革开放的变化&孟维奇 247
分析质量控制工作回顾&王丽珍 249
中国国家地图集编制的开拓与创新——兼述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编制的历程与成就&廖克 251
《中国人口地图集》的编制开创了我所应用计算机制图技术的新时期&刘岳 255
国家经济地图集的编制研究&刘岳 258
我在地理所50年的制图研究生涯&钱金凯 260
《地图制图自动化》创业回忆&梁启章 262
遥感应用研究在地理所内孕育壮大&林恒章 周上益 264
遥感应用研究是地理学的新支&林恒章 268
我在地理所开展的遥感工作&张仁华 272
京津唐地区规划研究的几段难忘经历&胡序威 276
我的能源研究经历&李文彦 281
在地理所学习工作几十年的零星回忆&陆大道 283
回眸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十二年&毛汉英 288
令我难忘又欣慰的两项研究工作&徐志康 293
设市预测与规划推动我国设市工作科学发展&马清裕 295
我的地理研究之路&张文尝 298
回顾我的数量地理研究&姜德华 301
1960年的两次公社规划&裘新生 303
湘鄂两省土地利用典型调查&裘新生 306
探索历史地理六十载&黄盛璋 308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王守春 311
半个世纪世界地理工作的酸甜苦乐&徐成龙 314
旅游地理学科的创建与发展&郭来喜 317
中国旅游资源、旅游区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纪事&尹泽生 320
参与创建旅游地理学的往事&杨冠雄 323
关于地理所党委抓重点课题的一些感受&孙惠南 327
《地理知识》在风雨中重生&李志华 329
珠峰的太阳——珠穆朗玛科学考察记&童庆禧 332
雅鲁藏布江墨脱峡谷考察&杨逸畴 336
藏北无人区史前人类遗存——石器的发现&李炳元 338
藏北考察路线日记&李炳元 李明森 范云琦 341
酒泉农业区划的回忆&杨勤业 347
“禹城试验站”往事&张兴权 351
1989——在中科院禹城试验站的日子&隋红建 354
困惑和向往&张荣祖 356
回眸流年——我的科研探索之旅&杨淑宽 358
野外考察中两次意外遭遇&刘华训 361
点滴回忆&蔡弋波 363
遭遇沙尘暴&杜炳鑫 364
腾格里沙漠的黑风暴——50年前一次难忘的经历&沈文雄 366
治沙站生活点滴&屈翠辉 368
沙山、海子、庙宇、古井——50年前考察在巴丹吉林沙漠&郑若霭 369
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杨逸畴 373
野外考察回忆&李钜章 376
点滴回忆&谢又予 378
黄河晋陕峡谷考察记趣&景可 381
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金德生 385
读研·曙光·赴美&金德生 390
广西橡胶防寒工作记事&徐兆生 394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海洋考察记事&徐兆生 396
野外考察拾零&汤奇成 400
黄河河口漂流散记&梁季阳 402
牛车 自行车“巡洋舰”——地理所野外工作衣食住行的变化&李日邦 404
火热的生活 难忘的记忆&唐以剑 408
环境评价研究的回忆与思考&穆从如 411
悠悠往事萦绕心头&李森照 413
我在石景山区担任科技副区长的两年&毛汉英 415
我在河南洛宁担任科技副县长&李森照 418
我的野外考察经历&王丽珍 421
川西考察感怀——万水千山总是情&刘苏峡 423
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段回忆&陈秀容 425
我的罗布泊情结&奚国金 428
我与实验地理学结伴同行&孙晓敏 432
参加中华地理志工作点滴回忆&梁仁彩 437
西沙群岛考察记&李宝田 宋力夫 朱德祥 440
西沙之行&朱德祥 444
支边工作十年&朱德祥 448
地理学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大有作为&姜德华 450
回顾与体验&叶舜赞 452
1976年参加唐山震后重建规划工作纪实&张文尝 455
有惊无险 逃过一劫——记冀东工业调查惊遇唐山大地震&赵令勋 457
地理所对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的贡献&廖克 460
参与“国际妇女科学组织”活动的回忆&程天文 463
中国援助博茨瓦纳测量与规划专家队的援外经历&姚鲁烽 张士锋 刘盛和 王秀红 成夕芳 465
非洲博茨瓦纳探索的回顾&严崇潮 468
后记&唐登银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