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 地球椭球基本要素和公式 10
§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0
§1-2 地球椭球面上的基本点、线、面和地理坐标系的概念 12
§1-3 坐标系和黄海高程系 12
§1-4 子午圈曲率半径、卯酉圈曲率半径、平均曲率半径和纬圈半径 14
§1-5 地球的球半径 15
§1-6 子午线弧长和纬线弧长 15
§1-7 地球椭球表面上的梯形面积 17
第二章 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 19
§2-1 地图投影的概念与若干定义 19
§2-2 地图投影的基本公式 21
§2-3 等角条件、等面积条件与等距离条件 24
§2-4 地图投影中变形的理论 27
第三章 球面上的坐标系与坐标变换 43
§3-1 球面坐标系、坐标变换的意义与一般公式 43
§3-2 决定新极O的地理坐标φ0、λ0 44
§3-3 地理坐标φ、λ换算为球面极坐标a、z 46
第四章 平面上的坐标系与坐标变换 48
§4-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48
§4-2 平面极坐标系的建立 48
§4-3 直角坐标系的平移和旋转 50
第五章 地图投影的分类 53
§5-1 地图投影按经纬线形状分类 53
§5-2 地图投影按内蕴的特征(变形)分类 55
第六章 方位投影 59
§6-1 方位投影的一般公式及其分类 59
§6-2 等角方位投影 61
§6-3 等面积方位投影 63
§6-4 等距离方位投影 64
§6-5 透视方位投影 65
§6-6 其它方位投影与新方位投影探求法 71
§6-7 方位投影变形的分析及其应用 77
第七章 圆锥投影 82
§7-1 圆锥投影的一般公式及其分类 82
§7-2 等角圆锥投影 85
§7-3 等面积圆锥投影 101
§7-4 等距离圆锥投影 106
§7-5 斜轴、横轴圆锥投影 111
§7-6 圆锥投影的变形分析及应用 112
§7-7 近似确定圆锥投影变形和标准纬线方法 116
第八章 圆柱投影 123
§8-1 圆柱投影的一般公式及其分类 123
§8-2 等角圆柱投影(墨卡托投影)与等角航线 124
§8-3 其它圆柱投影 128
§8-4 斜轴与横轴圆柱投影 129
§8-5 圆柱投影变形分析及其应用 132
第九章 高斯-克吕格投影 135
§9-1 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条件和公式 135
§9-2 宽带高斯-克吕格投影及算例 142
§9-3 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变形分析及应用 142
§9-4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公式 143
§9-5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变形分析和应用 145
第十章 伪圆锥投影和伪圆柱投影 150
§10-1 伪圆锥投影的一般公式 150
§10-2 彭纳投影及其应用 150
§10-3 伪圆柱投影的一般公式 152
§10-4 几种等面积和任意伪圆柱投影(概述) 155
§9-6 高斯-克吕格投影族 156
第十一章 伪方位投影与扁圆等面积投影 163
§11-1 伪方位投影的一般公式 163
§11-2 伪方位投影的应用举例 164
§11-3 扁圆等面积投影 167
§12-1 多圆锥投影的一般公式 173
第十二章 多圆锥投影和多圆柱投影 173
§12-2 普通多圆锥投影 174
§12-3 一种广义的多圆锥投影 175
§12-4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177
§12-5 正切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181
§12-6 多圆锥投影族 185
§12-7 多圆柱投影 187
第十三章 百万分一地图投影 190
§13-1 改良多圆锥投影 190
§13-2 百万分一等角圆锥投影 192
§13-3 我国新编百万分一地形图采用的投影 193
第十四章 地图投影的特殊应用 195
§14-1 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 195
§14-2 放大镜式的方位投影 200
§14-3 变比例尺地图投影 203
§14-4 卫星波束覆盖专题图的数学基础 207
第十五章 地图投影变换 209
§15-1 解析变换法 210
§15-2 数值变换法 212
§15-3 数值-解析变换法 219
第十六章 地图投影的选择 221
§16-1 选择地图投影的一般原则 221
§16-2 中国分省(区)地图投影的选择 223
§16-3 中国常用的地图投影举例 226
第十七章 地图投影的判别 229
§17-1 根据地图确定投影系统 231
§17-2 根据地图确定投影变形的性质 232
§17-3 根据地图确定投影型式 235
附录1 常用数值及对数 238
附录2 地图投影中常用的数学公式 239
附录3 决定极值长度比a、b的诺谟图 246
附录4 决定面积比P=mncosε的诺谟图 246
附录5 决定最大角度变形ω的诺谟图 247
附录6 子午圈曲率半径M,卯酉圈曲率半径N、纬圈半径r与符号U、lgU的 248
数值 248
附录7 由赤道至纬度为φ的纬线间的子午线弧长SM,纬差30′的子午线弧长 251
?SM,经差30′的纬线弧长SF 251
附录8 S=?Mrdφ值——一弧度经差和纬差φ(自赤道至纬度为φ的纬线 253
间的纬差)组成的球面梯形面积 253
附录9 1°×1°、2°×2°、5°×5°和10°×10°球面梯形的面积 254
参考文献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