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1
一、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1
上篇 药物动力学 1
二、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史 3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6
一、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6
二、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8
1.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制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8
二、尿药排泄数据的处理 11
2.药物动力学在中草药有效成份研究中的意义 11
第二节 双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 12
3.药物动力学在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2
4.药物动力学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6
5.药物动力学在药剂学、生物药剂学等学科邻域中的重要地位 17
1.吸收 20
一、药物在体内的A、D、M、E过程 20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20
2.分布 21
3.代谢 21
4.排泄 22
二、隔室模型理论 23
1.隔室模型 23
2.隔室划分的相对性、客观性和抽象性 25
3.隔室模型的种类 26
三、药物转运的速率过程 27
1.一级速率过程 28
2.零级速率过程 29
3.受酶活力限制的速率过程 29
四、速度常数 29
五、生物半衰期(t1/3) 31
六、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83) 32
七、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33
八、表观分布容积(V) 34
1.单室模型表观分布容积(Vd) 34
3.多室模型稳态表观分布容积(V88) 35
2.双室模型表观分布容积 (Vβ) 35
九、体内总清除率(TBCL) 36
十一、生物利用度(F) 37
十、肾清除率(Clr) 37
十二、首过效应 38
十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39
第二章 单室模型 41
1.模型的建立 42
一、血药浓度法 42
第一节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42
2.求药物转运方程的解 43
3.基本参数的求法 45
4.基它参数的求法 47
二、尿药排泄数据的处理 50
三、亏量法 56
四、肾清除率(Clr) 60
五、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实例 61
第二节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64
一、血药浓度法 64
1.模型的建立 64
2.求方程的解 65
3.稳态血药浓度(C?) 66
4.达坪分数f? 与t?2的关系 67
5.K?与V?的求法 68
二、尿药排泄数据的处理 70
第三节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72
一、血药浓度法 72
1.模型的建立 72
2.给药部位的药物转运的动力学分析 72
3.体内药物转运的动力学分析 73
4.残数法 77
5.其它参数的求法 81
6.达峰时(Tmax)与峰浓度(Cmax)的求法 84
二、尿药排泄数据的处理 90
三、单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实例 93
第三章 双室模型 108
第一节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10
1.模型的建立 110
一、血药浓度法 110
2.药物转运方程的解与药物浓度-时间的关系 112
3.基本参数的估计方法 114
4.模型参数的求法 116
5.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117
6.总体清除率(TBCL) 117
7.总表观分布容积(Vβ) 118
8.周边室表观分布容积(V2) 118
一、模型的建立 124
二、药物转运方程的解与药物浓度-时间关系 125
三、基本参数的估计方法 127
1.转运速度常数K12;K22;K10的求法 132
2.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的求法 132
四、基它药物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求法 132
3.半衰期的求法 133
4.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求法 133
5.总表观分布容积的求法 133
6.总清除率的求法 134
7.达峰时(Tmax)和峰浓度(Tmax)的求法 134
8.吸收速度常数Ka的另一种求法 136
第三节 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148
一、模型的建立 148
二、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149
三、同时快速静脉注射 157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识别 162
第四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62
第一节 概述 162
二、米氏动力学 164
第二节 米氏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168
一、半衰期的求法 168
二、稳态血药浓度 169
三、曲线下面积 172
四、Km和Vm的体内测定 174
1.Lineweaver-Burk公式 174
2.Hanes-Woolf公式 174
3.Woolf-Augustinsson-Hofstee公式 175
4.静脉注射给药后以lgc→t作图法求Vm 和 Km参数 175
第三节 Aspirin的临床药物动力学 184
1.口服吸收 185
一、Aspirin的吸收动力学特性 185
2.直肠吸收 186
3.皮肤吸收 187
二、Aspirin的消除动力学特征 187
1.Aspirin及其代谢产物的肾脏排泄 188
2.尿液pH对肾脏排泄的影响 189
3.Aspirin体内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189
三、Aspirin动力学模型研究的发展 192
四、Aspirin在婴幼儿与儿童体内的动力学特点 194
3.非线性代谢的药物 195
5.非线性胆汁排泄的药物 195
4.非线性肾排泄的药物 195
2.非线性分布的药物 195
1.非线性吸收的药物 195
五、其它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的药物 195
第五章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198
一、血流速率-限度模型 201
二、实验按排 207
三、血液清除率 209
四、肺清除率 211
五、表观分布容积 213
六、非线性处置作用 214
七、模限度模型 215
八、种属相似性和比例扩大 218
第六章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 223
第一节 概述 223
一、临床药物动力学与临床药师的基本任务 224
3.血药浓度监测在给药方案个体化中的地位 225
2.血药浓度监测 225
二、给药方案个体化与血药浓度监测 225
1.给药方案个体化 225
4.哪些情况需要血药浓度监测 226
三、生物利用度与临床用药剂型的选择 227
四、药物与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 230
1.药物与蛋白结合的意义 231
2.药物与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 231
五、临床药物动力学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232
第二节 单剂量给药方案的设计 233
一、单剂量快速iv给药方案的设计 233
二、生物利用度的指标 234
二、单剂量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234
第三节 多次重复给药方案设计 237
一、多次重复静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237
1.多剂量函数 237
2.稳态血药浓度 239
3.稳态最大血药浓度(Cmacs2) 240
4.稳态最小血药浓度(Cmfn?) 241
5.坪幅 241
6.达坪分数(f?(n) ) 242
7.积蓄系数(R) 244
8.最佳给药周期(τ) 245
9.安全剂量 246
10.有效剂量 246
11.安全有效剂量 246
12.负荷剂量 247
13.多剂量重复iv给药方案实例 248
1.血药浓度计算 252
二、多次重复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252
2.坪浓度 254
3.最大坪浓度与达峰时 255
4.最小坪浓度与坪幅 256
5.达坪分数 257
6.积蓄系数(R) 259
7.维持剂量的计算 260
8.负荷剂量的计算 263
第四节 静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265
一、恒速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265
二、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同时给药方案 269
三、先静脉注射,后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270
四、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271
五、负荷剂量的计算 272
六、双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273
第五节 平均稳态血药波度与给药方案设计 275
一、单室模型多次重复血管外给药 275
二、双室模型多次重复血管外给药 280
第六节 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的原理与应用 281
一、Ritschel一点法 282
1.Ritschel一点法的原理 282
2.从血清肌酐百分率C?计算病人消除速度常数K1e 283
3.从一个血液标本的血药浓度计算稳态血药浓度公式 285
二、Ritschel重复一点法 285
三、重复一点法在静脉滴注中的应用 286
第七节 肾功能不良患者给药方案设计 288
一、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88
二、肾病患者给药方案设计 289
三、某些药物的t1/2与CLcr的关系 292
第八节 t1/2与给药方案设计 294
一、t1/2与给药方案设计 294
二、生物半衰期的变动 300
1.剂量效应 300
2.尿液的pH的影响 300
3.个体差异 300
4.年龄的影响 301
5.药物的相互作用 301
6.疾病的影响与生理因素的影响 301
第九节 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302
一、年龄增加引起的生理变化 302
1.机体成分的某些变化 302
6.其它方面的变化 303
5.胃肠道的变化 303
4.肾脏的变化 303
3.肝脏的变化 303
2.心脏功能 303
二、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改变 304
1.吸收 304
2.分布 304
3.代谢 304
4.排泄 305
第十节 药物动力学在抗菌素临床用药中的指导作用 305
一、同类品种的药理及药物动力学特性的比较 307
二、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 310
三、预测毒性反应的发生 313
四、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318
1.绝对生物利用度 323
2.相对生物利用度 323
一、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323
第七章 生物利用度 323
1.峰浓度(C?x) 324
2.达峰时(Tmax) 326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326
三、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 326
1.血药浓度法 327
2.尿药浓度法 328
四、生物利用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329
五、生物利用度的实验设计 331
六、给药按排 331
七、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333
八、生物利用度实验与实验研究举例 334
第八章 非房室模型分析 358
一、统计矩 358
二、生物利用度 360
三、清除率 360
四、半衰期 361
五、吸收动力学 362
六、表观分布容积 363
七、代谢分数 363
八、预估稳态血药浓度 364
九、预估到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364
1.硬件 366
一、计算机的一般知识 366
第一节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366
第九章 电子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366
2.软件 367
二、IBN pc微机的操作初步 368
1.输入BASIC程序的基本步骤 368
2.程序的编辑 371
3.功能键 373
4.磁盘的初始化和复制 374
5.常用的文件操作命令 376
第二节 BASIC语言简介 377
1.格式 378
3.说明 378
2.功能 378
2.功能 378
二、计算输出(PRINT)语句 378
1.格式 378
一、赋值(LET)语句 378
三、键盘输入(INPUT)语句 379
1.格式 379
2.功能 380
3.说明 380
四、成批赋值(READ/DATA)语句 380
1.格式 380
2.功能 380
1.格式 381
六、条件转向(IF-THEN)语句 381
2.功能 381
3.说明 381
1.格式 381
五、无条件转移(GOTO)语句 381
2.功能 381
七、内部函数 382
1.平方根函数SQR(χ) 382
2.指数函数EXP(χ) 382
3.对数函数LOG(χ) 382
4.绝对值函数ABS(χ) 382
5.三角函数 382
八、循环(FOR-NEXT)语句 383
1.格式 383
2.功能 383
3.说明 383
4.应用举例 383
1.下标变量 384
九、下标变量和数组 384
2.数组 385
十、数组说明(DIM)语句 385
1.格式 385
2.功能 385
3.说明 385
十一、转子程序(GOSUB)语句和返回(RETURN)语句 386
1.格式 386
2.功能 386
3.说明 386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程序 386
一、基本数学理论及概念 386
1.高斯-牛顿(Gauss-Newton)迭代法 386
2.高斯-约旦法解线性方程组 389
2.上机操作说明 391
二、计算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程序 391
1.程序 391
3.应用举例 392
三、计算单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的程序 392
1.程序 392
2.上机操作说明 392
3.应用举例 394
四、计算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程序 395
1.程序 395
2.上机操作说明 395
3.应用举例 395
五、计算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程序 396
1.程序 396
2.上机操作说明 396
3.应用举例 397
六、用牛顿迭代分式精化Ka程序 398
1.程序 398
2.上机操作说明 398
3.应用举例 398
下篇 生物药剂学 399
第十章 总论 399
一、生物药剂学的内容及其发展 399
二、生物药剂学的实验设计 401
第十一章 药物的吸收 403
第一节 消化道吸收 403
二、药物吸收机制 404
1.被动扩散 404
2.主动转运 404
三、消化道生理及药物吸收 406
1.消化道及其pH值 406
4.膜孔转运 406
3.促进扩散 406
2.胃排空速率与药物吸收 407
四、药物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408
1.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的影响 408
2.溶出速率 411
3.多晶型 414
五、药物在消化道中的稳定性 418
第二节 口腔吸收 419
一、口腔的生理特点 419
二、口腔的药物吸收 419
第三节 直肠吸收 420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420
1.脂溶性与解离度 421
二、直肠的药物吸收 421
2.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径 422
3.栓剂基质的影响 423
第四节 注射吸收 425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425
1.静脉注射 425
2.肌肉注射 426
3.皮下注射 426
4.其它部位注射 426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427
1.药物理化因素 427
2.生理因素 430
第五节 皮肤吸收 431
一、皮肤及药物透皮吸收 431
1.皮肤状况 433
二、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433
2.药物的理化性质 435
第十二章 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 436
第一节 药物分布 436
一、体内分布 436
1.体内分布与药效 436
2.体内分布与化学结构 438
二、表观分布容积 439
三、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440
1.体内循环与血管通透性 440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 441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43
4.蓄积作用 443
5.肝脏的首过作用 444
1.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447
四、淋巴系统的转运 447
2.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449
3.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 451
五、其它系统的转运 451
1.脑内转运 451
2.血球内的转运 454
3.胎儿内的转运 454
4.脂脂组织的转运 455
第二节 药物的代谢 456
一、药物代谢部位和药物代谢酶 456
1.肝微粒体药酶系统 457
2.非微粒体酶系统 457
3.肠道菌丛的酶系统 457
二、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458
1.给药途径与给药剂量对代谢的影响 461
三、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461
2.酶促及酶抑作用 463
3.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464
第三节 药物的排泄 466
一、肾排泄 466
1.肾的生理 467
2.药物的肾排泄机制 468
二、胆汁排泄 472
第十三章 剂型与疗效 474
第一节 口服液体剂型 474
一、溶液型药剂 474
1.溶液型药剂的吸收特点 474
2.影响吸收的因素 475
2.影响混悬剂吸收的因素 477
二、混悬型药剂 477
1.混悬型药剂的吸收特点 477
3.乳剂 478
第二节 口服固体剂型 480
一、散剂 480
二、胶囊剂 481
三、片剂 483
1.药物从片剂吸收入机体的过程 483
2.剂型因素对片剂溶出速率和药物吸收的影响 484
第三节 注射剂型 491
一、注射部位与吸收的关系 491
1.静脉注射给药 491
2.肌肉注射给药 491
2.溶媒和附加剂 492
1.药物的理化性质 492
3.皮下注射给药 492
二、影响注射吸收的剂型因素 492
第四节 眼用剂型 495
一、眼用药剂的吸收 495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496
1.生理因素 496
2.药物的剂型因素 497
第五节 直肠给药剂型 499
一、药物从直肠中的吸收过程 500
1.通过直肠分泌液的吸收 500
2.不通过直肠分泌液的吸收 500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500
1.生理因素 500
2.药物的剂型因素 501
二、影响药物在呼吸系统分布的因素 503
1.呼吸道气流 503
第六节 肺吸收剂型 503
一、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 503
2.药物粒子的大小 504
3.药物性质 505
4.剂型与工艺 505
第七节 皮肤用剂型 505
一、皮肤的屏障作用 506
二、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506
1.生理因素 506
2.药物和剂型因素 507
附录一 常用符号说明 511
附录二 计算机程序与结果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