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史 1
第一节 隋杨之先世及其统一 1
上册 1
第二节 改地方三级制为变通的两级制——中央集权之中心工作 3
第三节 国防设备之概况 7
第四节 突厥之起源及为患中国 12
第五节 突厥与东罗马之发生关系——丝绢贸易 15
第六节 突厥之内争、分裂及南附 17
第七节 突厥文化、风俗与我国之比较 21
第八节 平陈 26
第九节 隋代三大工程——建筑与水利 28
附图 31
一、唐西京外郭城图(原为隋之大兴城) 31
二、通济、永济二渠(附古汴水) 35
第十节 杨氏家庭之变——专制之毒 37
第十一节 炀帝之穷奢极欲 39
第十二节 疆域之开拓 41
第十三节 隋对西北之交通 44
三、裴矩的西域三道 48
第十四节 对北方交通及所谓「铁勒」 51
四、漠北交通五道略图 53
第十五节 印刷术发明 59
第十六节 西乐输入 61
第十七节 三伐高丽 66
第十八节 隋代经济发展之概况 72
第十九节 义师蜂起 75
附录一 试用辩证法解说隋史之一节 88
附录二 论陈亡之必然性 92
第一节 李唐之先世及其统一 94
唐史 94
第二节 太宗克定突厥及漠北 97
五、初唐极北与我交通之部落 101
第三节 太宗平服西域 105
第四节 贞观之治 111
第五节 宰相制度之屡变 113
第六节 门第之见与郡望 121
第七节 高宗继成大业 127
第八节 新罗、渤海及日本之汉化 134
第九节 昭、乾二陵及其特点 141
第十节 高、玄二宗频幸东都及武后长期留居之问题 146
第十一节 隋、唐之漕运 151
第十二节 唐之中衰 155
第十三节 武则天之为人 160
第十四节 隋及初唐佛教之盛况 佛道之争 162
第十五节 佛教在唐之宗派、信仰及宣传方法 168
第十六节 佛徒撰译之文艺价值 176
第十七节 文字由骈俪变为散体 180
第十八节 进士科抬头之原因及其流弊 187
第十九节 开元之治及乱机所伏 196
第二十节 自府兵起源以至于隋 201
第二十一节 唐之府兵及彍骑 212
第二十二节 边兵 225
第二十三节 西方乐曲影响于开元声律及体裁 从实践论看诗词与音乐之分合 238
第二十四节 盛唐、中唐、晚唐之诗人 245
第二十五节 四镇始末及其南方屏障 253
第二十六节 突骑施兴废及大食东侵 256
六、高仙芝西征路程概略 257
七、大食东侵的形势 263
第二十七节 安史之乱 266
第二十八节 藩镇之祸 276
第二十九节 西南之开发 285
第三十节 吐蕃乘虚攻陷河、陇及安西、北庭 286
八、吐蕃侵占河陇及建中后之唐蕃边界 293
第三十一节 南诏之兴 294
九、六诏住地及其通路 299
第三十二节 安史乱中之回纥——不与吐蕃合作 307
第三十三节 唐之马政 312
第三十四节 西方宗教之输入 316
第三十五节 宦官之祸 330
第三十六节 北魏均田之缘起及其制度 338
第三十七节 唐之均田 348
第三十八节 租庸调及杂征徭 357
下册 357
第三十九节 租庸调变为两税 367
第四十节 户口升降及收支大账 附和籴 374
第四十一节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 392
第四十二节 钱币及矿冶 402
第四十三节 庄田 409
第四十四节 武宗之攘外安内 412
第四十五节 牛李之李指宗闵(宋祁说)李德裕无党(范摅、玉泉子、裴庭裕及孙甫说) 417
第四十六节 吐蕃之衰及河陇恢复 444
第四十七节 西北之内附部落 448
第四十八节 外族之徙入与汉化 455
第四十九节 唐末之一瞥及其史料 474
第五十节 农民受严重压迫及其反抗 481
第五十一节 大革命之爆发——领导者黄巢 488
一○、黄巢南北大转战经途略图 503
第五十二节 沙陀之起并辨石晋不是突厥族沙陀 546
第五十三节 职官概论 554
第五十四节 散官、爵、勋及赐 561
第五十五节 俸料、公廨本钱及职田等 564
第五十六节 地方区域及社会组织 567
第五十七节 手工业及物产 572
第五十八节 市虚及商务 589
第五十九节 交通之设备及程途 605
一一、西南洋航行之东段 609
一二、西南洋航行之西段 613
第六十节 黄河及河源发见 618
一三、唐代黄河之下游 626
第六十一节 水利 628
第六十二节 学术与小说 642
第六十三节 历法、天文 649
第六十四节 艺术 656
第六十五节 乐、舞及百戏 670
第六十六节 服饰 678
第六十七节 社会杂缀 680
第六十八节 从语与文之关系略记唐代俗语 685
参考书目 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