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轮轨接触几何学 3
第一节 轮轨接触几何学参数 3
第二节 轮轨外形的测量 4
第三节 轮轨接触几何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7
第四节 计算实例 11
第二章 蠕滑 1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4
第二节 蠕滑理论的发展 15
第三节 切向力作用下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17
第四节 Kalker滚动接触蠕滑理论 24
第五节 实验工作简介 31
第三章 轨道不平顺 33
第一节 轨道不平顺的分类 33
第二节 轨道不平顺的定义 34
第三节 轨道不平顺的功率谱密度 35
第四节 轨道不平顺的测量方法和典型的测量结果 36
第五节 滚动线偏距 40
第六节 轨道不平顺的互谱密度 41
第四章 运动方程——矩阵组装法 43
第一节 运动方程的计算机形成 43
第二节 变换矩阵法的原理和应用 44
第三节 轮轨接触力 50
第四节 蠕滑系数和接触刚度的处理 53
第五章 机车车辆横向稳定性 55
第一节 基本概念 55
第二节 线性模型及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处理 57
第三节 交叉支撑式转向架的横向稳定性 61
第四节 转向架式机车横向稳定性 67
第五节 非线性模型 78
第六节 改善机车车辆蛇行稳定性的措施 85
第六章 机车车辆对轨道不平顺的响应 87
第一节 响应研究的现实意义 87
第二节 垂向响应和横向响应 87
第三节 非齐次运动方程的求解法 88
第七章 机车车辆对轨道随机不平顺的响应 91
第一节 单轴车对轨道随机不平顺的垂向响应 91
第二节 二轴车对轨道随机不平顺的垂向响应 96
第三节 轨道结构的力学模型 99
第四节 机车车辆对轨道随机不平顺的垂向响应 101
第五节 机车车辆对轨道随机不平顺的横向响应 109
第八章 机车车辆簧上部分对轨道离散不平顺的垂向响应 117
第一节 力学模型 117
第二节 运动方程组 118
第三节 运动方程组的时域解法——四阶Runge-Kutta法 119
第四节 运动方程组的频域解法——FFT法 120
第九章 机车车辆振动水平的评估 123
第一节 Sperling平稳性指标 123
第二节 英国铁路的平稳性指标 125
第三节 平稳性指标在我国的应用 126
第四节 IS02631法 127
第五节 ISO法在机车车辆上的应用问题 129
第十章 数学模型的验证 131
第一节 模型的验证 131
第二节 C116委员会和BR的工作 132
第三节 结束语 137
第十一章 稳态曲线通过 138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138
第二节 蠕滑率 140
第三节 蠕滑力 141
第四节 轮对转速 144
第五节 有效推力 146
第六节 欠超高和车轮的增减载 146
第七节 运动方程——二轴车 147
第八节 运动方程——H型转向架 148
第九节 运动方程——三大件式转向架 149
第十节 蠕滑引导和轮缘引导 151
第十一节 稳态曲线通过的性能指标 153
第十二节 稳态曲线通过理论的验证、应用和发展 155
第十二章 动态曲线通过 158
第一节 轨道模型 158
第二节 蠕滑力一蠕滑率模型 159
第三节 B0—B0机车动态曲线通过的运动方程 160
第四节 B0—B0机车动态曲线通过计算实例 165
第十三章 轮轨间的粘着与滑动 169
第一节 车轮在滑动过程中切向力随滑动率的变化 169
第二节 粘着系数的几种不同定义 171
第三节 粘着系数的变化范围以及和滑动率的关系 172
第四节 机车结构因素及运行速度对粘着系数的影响 175
第五节 轨道结构对粘着系数的影响 178
第六节 其它一些因素对粘着系数的影响 179
第七节 车轮空转和滑行的防止方法 183
第八节 轮对的粘滑振动 183
第十四章 牵引力作用下的轴载荷转移 186
第一节 轴载荷转移研究的发展概况 186
第二节 B0—B0—B0式机车的轴载荷转移计算 187
第三节 影响轴载荷转移的机车结构因素 192
第四节 牵引销的高度 193
第五节 轴载荷转移的最小极限值 196
第六节 根据理论计算公式求取h的最佳值 198
第七节 轴载荷转移极限值的进一步讨论 199
第八节 斜牵引拉杆的作用 203
第九节 牵引电动机全悬挂时的轴载荷转移 204
第十五章 轮轨系统的冲击响应 211
第一节 引言 211
第二节 力学模型 213
第三节 运动方程组及其求解法 216
第四节 确定P2力的简化模型 223
第五节 Lyon模型的应用 224
第六节 P1和P2力的许用值 226
第七节 车轮扁瘢的动力学效应 228
附录 231
参考文献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