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1篇 国际分工的阶梯 7
1 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与资本的技术构成 9
1.1 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的资本技术构成 9
1.2 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长期变化趋势 10
1.3 资本技术构成的阶梯 11
2 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的追加价值生产率 12
2.1 资本劳动边际技术替代率与劳动力价值 12
3.2 生产部门间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差异与劳动力价值 13
2.3 生产部门间资本技术构成阶梯与劳动力价格水平 14
2.2 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追加价值生产率 14
3 实证之一:1955年日本工资结构实态分析 17
3.1 实证方法与资料 17
3.4 生产部门间资本技术构成的差异与劳动力价格 20
图3-1 日本制造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劳动者(男)平均月工资比较(1955年) 20
图3-2 日本制造业不同学历、不同职务劳动者(男)平均月工资比较(1955年) 21
图3-3 日本制造业不同工龄、不同职务劳动者(男)平均月工资比较(1955年) 23
表3-2 日本制造业不同学历、不同规模企业男性劳动者的平均工龄(1955年) 24
表3-1 日本制造业不同职务、不同规模企业劳动者的平均工龄(1955年) 24
表3-3 日本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1953年) 25
3.3 生产部门间资本技术构成的差异与劳动力追加价值生产率 25
表3-4 日本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中,不同学历男性劳动力的进厂工资(1953年) 27
表3-5 日本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价值的偏离程度(1953年) 28
4.1 资本技术构成与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 30
4 与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相对应的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 30
图4-1 工业化发展的诸阶段 32
4.2 资本技术构成的阶梯与国际分工的阶梯 33
表5-1 日本工业统计调查用产业分类及变更情况 37
表5-2 日本贸易统计调查用商品分类变更情况 38
表5-3 各类生产部门的划分 40
表5-4 各类商品的划分 40
表5-5 日本各类生产部门基本统计资料 41
表5-6 日本各类生产部门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价值的偏离程度 44
表5-7 日本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长期变化 45
5.2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相对变化及其对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影响 46
图5-1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偏离度对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影响——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 49
图5-2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偏离度对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影响——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 51
图5-3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偏离度对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影响——技术密集型生产部门 53
5.3 总的实证性结论 53
第2篇 国际贸易与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 55
6.1 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与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相对变化 57
6 工业生产部门间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相对变化 57
表6-1 X部门与Y部门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相对变化 60
6.2 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与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相对变化 61
6.3 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价值的变化 62
7.1 劳动力的实物生产率、价值生产率与追加价值生产率 65
7 实证之三:各国经济增长与工业部门间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相对变化 65
7.2 统计资料的来源及其评价 67
表7-1 制造业各部门在制造业增加价值中所占份额(在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各基准点价值上的1953年和1963年两个截面上份额的平均数) 68
表7-2 根据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基准水平计算的(1953年和1963年的截面平均数)制造业各部门在制造业劳动力中所占的份额 69
表7-3 制造业几个分支部门(以1953年和1963年的截面平均值为计算基础)在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基准点价值上的每一工人增加价值(制造业的每一工人增加价值为1.00) 70
7.3 统计资料的再整理及其观察结论 71
表7-4 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分支部门与资本密集型分支部门每一工人增加价值指数的全距 73
8 国际市场结构与国际交换价值 75
8.1 若干基本分析工具的定义 75
8.2 纯粹竞争国际市场中的国内交换价值与国际交换价值 78
8.3 非纯粹竞争国际市场中国际交换价值的决定 78
图8-1 低构成国家的贸易行为 80
图8-2 高构成国家的贸易行为 81
图8-3 国际交换价值的决定 83
图8-4 国际交换价值的决定——供求关系 84
9.1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阶梯型国际分工型态 86
9 实证之四: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阶梯型国际分工型态及其市场类型 86
5.1 基本统计资料的选择与处理 86
5 实证之二:日本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长期变动 86
表9-1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分工阶梯(1983年) 89
9.2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市场类型 90
表9-2 亚洲太平洋地区各阶梯国家(地区)间的相互贸易依赖程度(1981—1983年) 91
表9-3 上海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地区)在日、美市场的竞争强度 93
9.3 本章结论 94
10 对外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与亏损 96
10.1 国民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国民价值线 96
图10-1 国民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 97
图10-2 等国民价值线——低构成国家 98
图10-3 等国民价值线——高构成国家 99
10.2 国民经济均衡生产点与国民经济扩展线 99
图10-4 国民经济均衡生产点 100
图10-5 国民经济扩展线 101
图10-6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高构成国家 102
10.3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与亏损 102
图10-7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低构成国家 103
10.4 贸易结构与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 104
表10-1 低构成国家的贸易结构与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 106
表10-2 高构成国家的贸易结构与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 107
11 关于比较利益论与国际价值论的简要评述 108
11.1 关于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 108
11.2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比较利益 112
图11-1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与比较利益 115
图11-2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与比较利益 116
第3篇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国际收支 119
图12-1 封闭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短期宏观平衡 121
12 国民经济的实物平衡与价值平衡 121
12.1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国民经济短期宏观平衡 121
图12-2 开放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短期宏观平衡 122
12.2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国民经济长期宏观平衡 125
12.3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贸易收支 127
13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128
13.1 低构成国家内部贸易国民价值亏损的分配 128
图13-1 贸易国民价值亏损的分配 129
13.2 高构成国家内部贸易国民价值盈余的分配 133
图13-2 贸易国民价值盈余的分配 134
13.3 通货膨胀、通货收缩与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 137
13.4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 140
表13-1 贸易国民价值亏损的分配及其影响(低构成国家) 144
表13-2 贸易国民价值盈余的分配及其影响(高构成国家) 144
14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汇率决定 146
14.1 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 146
14.2 汇率水平与贸易商之间的贸易国民价值盈亏分配 149
表14-1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在进口商和出口商之间的分配 150
表14-2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在进口商和出口商之间的分配 151
14.3 国际货币体制与关键货币国家的特殊地位 152
表14-3 低构成国家货币价值的高估倾向 153
表14-4 关键货币国家的额外国民价值盈余 155
第4篇 国际投资的来源及其流向 157
15 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 159
表15-1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与贸易收支 160
16 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动 164
16.1 国民经济部门平衡与国际资本的流向 164
表16-2 低构成国家与高构成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向 167
表16-1 部门间利润率差别及其资本流向 167
16.2 实物产出资本比率与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向 168
表16-3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的充分条件 174
17.1 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177
17 实证之五:国际分工的阶梯与国际投资的流向 177
表17-1 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批准件数与金额 178
表17-2 日本对亚洲各国制造业直接投资的结构变化 180
17.2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直接投资流入结构 182
表17-3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直接投资流入结构(1987年) 183
17.3 美、日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直接投资结构比较 185
表17-4 美、日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直接投资结构比较 185
18.1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与贸易国国民经济宏观平衡 187
18 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 187
18.2 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189
18.3 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动与贸易国的对外贸易条件 190
表18-1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91
18.5 投资国资本流出的国民价值盈余乘数与东道国资本流入的国民价值亏损乘数 195
表18-2 投资国资本流出的国民价值盈余乘数 196
表18-3 东道国资本流入的国民价值亏损乘数 197
18.4 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动与东道国的贸易国民价值亏损 199
第5篇 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 202
19.1 工业化的生产效果与需求效果 204
19 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 204
图19-1 工业化的生产效果 205
图19-2 工业化的需求效果 208
表19-1 工业化的生产效果与需求效果 211
19.2 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 211
图19-3 生产结构类型的逆转 213
图19-5 工业化的生产:效果、需求效果与贸易结构类型逆转 213
图19-4 对外贸易条件的逆转 215
19.3 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与对外贸易条件的逆转 215
19.4 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与动态的比较优势 216
19.5 贸易和资本流入对贸易结构类型逆转的作用 219
图19-6 贸易、资本流入与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 220
20 实证之六:工业化水平与贸易收支的变化特征 223
20.1 截面资料:1983年不同工业化水平国家的贸易收支 223
表20-1 截面资料:工业化水平与贸易收支的变化特征 224
20.2 时间系列:日本贸易收支的长期变化 225
图20-1 日本出口结构和贸易收支的长期变化 226
20.3 对美国贸易收支长期变化的进一步分析 227
表20-2 美国制成品进出口结构与贸易收支(1971—1986年) 229
21 低构成国家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逆转阶段的政策和策略 232
21.1 政策和策略选择的总目标 232
21.2 各项主要政策和策略的评价 235
21.3 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配合 240
图21一1 低构成国家贸易结构类型逆转模型 244
22 实证之七:台湾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逆转阶段的政策和策略 247
22.1 台湾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 247
表22-2 台湾出口结构的变化(1953—1980年) 249
表22-1 台湾制造业生产结构的变化(1952—1979年) 249
图22-1 台湾的贸易结构类型逆转与贸易收支 253
22.2 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逆转各阶段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254
表22-3 台湾进口结构的变化(1953—1980年) 255
表22-4 1952—1980年台湾制造业各部门的进口替代效果、出口扩张效果与“国内需求”增加效果 262
表22-5 1952—1911年台湾制造业出口扩张效果与进口替代效果对比 265
22.3 外资流入在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逆转中的作用 268
表22-6 台湾外资流入状况(实际额) 270
表22-7 美、日对台湾直接投资结构 271
表22-8 美、日投资企业对台湾贸易收支的贡献(1982年) 273
第6篇 开放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贸易国民价值盈亏问题 276
23.1 外汇短缺、政府的出口冲动与生产者的进口冲动 278
23 短缺经济与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 278
图23-1 开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者的采购过程 279
23.2 进出口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 284
图23-2 经济增长率与进出口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 292
23.3 进口抑制强度的弱化趋势与过度出口激励 293
图23-3 开放条件下的贸易收支恶化趋势 296
图23-4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与国民收入的净流失 298
23.4 外资导入及其效益评价 299
23.5 地区倾斜的出口激励政策 304
23.6 本章结论 308
24.1 进口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 310
24 实证之八:我国开放条件下的对外贸易及贸易的利益 310
表24-1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与进出口总值增长速度波动的周期 311
图24-1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与进出口总值增长速度的周期波动 311
图24-2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进出口弹性值 313
图24-3 我国贸易收支变化 314
图24-4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与财政收入 315
图24-5 我国出口增长率与财政收支 317
24.2 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 319
表24-3 我国贸易结构的交化(1953—1984年) 321
图24-6 我国贸易结构类型逆转的滞后程度 322
24.3 本章结论 325
表24-2 我国生产结构的变化(1949—1984年) 326
结束语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