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地球化学 1
第一节 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特征 1
一、镜下特征 1
二、无效碳和比重 2
三、元素组成和结构 4
四、碳同位素(δ~(13)C值) 6
五、活化能分布 6
六、抽提烃的数量和特征 8
第二节 干酪根热解的动力学 10
一、“单分子”反应的机理和速度方程 11
二、干酪根热解的动力学特征 12
三、不同类型干酪根热解的特征 16
第三节 有机质演化过程中烃类构型的变化 18
一、异戊二烯型化合物 18
二、甾烷类化合物 19
三、五环三萜烷化合物 22
主要参考文献 25
第二章 沉积岩中固体有机质的光学研究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27
第一节 引言 27
一、透射光测定 28
第二节 固体有机质研究的光学方法 28
二、反射光测定 31
三、荧光测定 33
四、X射线衍射研究 33
五、电镜扫描 35
第三节 资料整理以及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36
一、资料的整理 36
二、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39
主要参考文献 50
一、初次运移中油气所处的相态 51
第一节 油气初次运移 51
第三章 油气运移 51
二、初次运移的动力 54
三、初次运移的通道、时期、方向、距离和数量 56
第二节 油气的二次运移 66
一、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 66
二、二次运移的时期、方向和距离 69
三、二次运移的方式及油气聚集问题 72
四、天然气的运移问题 74
主要参考文献 76
第一节 碎屑储集岩的孔隙类型 78
一、砂岩孔隙的成因类型 78
第四章 碎屑储集岩的孔隙结构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78
二、砂岩孔隙的结构类型 79
第二节 沉积作用及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能的影响 82
一、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能的影响 82
二、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能的影响 83
第三节 储集岩孔隙结构对油水分布的控制——油藏储油指数 86
第四节 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对油层残余水饱和度的影响 90
一、油层残余水的成因 90
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对油层残余水饱和度的影响 92
主要参考文献 96
第一节 引言 97
第五章 碳酸盐岩储集层 97
第二节 碳酸盐岩沉积学和岩石学研究中的某些新进展 98
一、碳酸盐岩的分类 98
二、碳酸盐岩的沉积相 99
三、白云岩的成因 103
四、碳酸盐岩的孔隙 103
第三节 碳酸盐储集岩的孔隙类型及其改造和演化 105
一、碳酸盐储集岩的孔隙类型 105
二、碳酸盐岩孔隙系统的改造和演化 108
第四节 碳酸盐储集岩的类型 114
二、J.L.Wilson(1980)分类 115
一、木下浩二(1973)分类 115
三、Ю.И.Марьевко(1978)分类 118
第五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 120
主要参考文献 123
第六章 浊流沉积与油气聚集 125
第一节 引言 125
第二节 浊流及其相关作用 125
一、块体重力搬运的概念 125
二、碎屑流 126
三、颗粒流 128
五、浊流 130
四、液化沉积物流 130
第三节 浊积岩 131
一、典型浊积岩 131
二、近基的粗粒浊积岩 133
第四节 浊积岩的分布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133
一、水下扇 134
二、盆地平原 139
主要参考文献 140
第七章 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 141
第一节 引言 141
一、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142
第二节 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 142
二、控制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144
第三节 三角洲的分类和主要类型 146
一、三角洲的分类 146
二、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147
第四节 三角洲亚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149
一、三角洲平原亚环境 150
二、三角洲前缘亚环境 151
三、前三角洲亚环境 153
一、沉积旋回 155
第五节 三角洲沉积旋回和沉积层序 155
二、沉积层序 156
第六节 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159
一、生油条件 159
二、储集条件 160
三、盖层条件 160
四、圈闭条件 160
第七节 含油气古三角洲实例 160
一、墨西哥湾岸第三纪三角洲 160
二、古尼日尔河三角洲 161
主要参考文献 162
三、大庆(湖泊)三角洲 162
第八章 非构造圈闭及其勘探 163
第一节 引言 163
第二节 非构造圈闭类型 164
一、地层圈闭 165
二、岩性圈闭 169
三、水动力圈闭 175
第三节 非构造圈闭的勘探方法 175
一、地质法 175
二、物探法 177
三、钻井法 179
四、化探法 180
主要参考文献 182
第九章 泥岩压实原理及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183
第一节 泥岩压实原理 183
第二节 地下流体压力资料的获得 185
一、异常高压层的定性判断 186
二、异常压力的定量计算 189
第三节 异常孔隙压力与油气运移 192
一、异常孔隙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必要条件 192
二、初次运移时间及有效生油层分布范围的确定 192
三、初次运移方向与供油带厚度的判断 194
四、汇油面积划分及二次运移方向的判断 197
第四节 泥岩孔隙流体异常高压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的作用 200
一、孔隙流体异常高压对岩石物理性质及应力状态的影响 200
二、高压泥岩在某些构造形成中的作用 202
第五节 泥岩压实资料的其它用途 207
主要参考文献 209
第十章 逆冲断层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211
第一节 引言 211
第二节 逆冲断层的特征 212
第三节 逆冲断层的形成机制 216
一、重力说 216
二、侧向挤压 219
第四节 逆冲断层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221
一、逆冲断层对生油条件的影响 221
二、逆冲断层对储集条件的影响 223
三、逆冲断层对圈闭条件的影响 223
四、逆冲断层对油气运移条件的影响 225
五、逆冲断层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226
第五节 我国的逆冲带及其含油气远景 228
一、新疆地区 228
二、柴达木盆地产 231
三、祁连山北缘逆冲带 232
四、龙门山逆冲带 233
五、陕甘宁盆地西缘逆冲带 235
六、中国东部地区 237
主要参考文献 239
第十一章 沉积盆地的成因和演化及其赋存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油气资源 241
第一节 引言 241
第二节 地球均衡作用及共与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关系 241
第三节 重力负荷盆地成因说 242
第四节 热力沉降盆地成因说 244
一、大洋盆地的热缩沉降 244
二、被动陆缘盆地的热缩沉降 246
三、板块内部盆地的热力沉降 247
第五节 构造作用盆地成因说 248
一、以张性为主的离散边缘盆地 248
二、以压性为主的聚敛边缘盆地 250
三、以剪性为主的转换和走滑断层盆地 251
四、与大陆碰撞或缝合线有关的压性盆地 255
第六节 沉积盆地成因机制的复合与转化 255
第七节 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的关系及油气资源的时空分布 257
一、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257
二、从全球构造演化历史看油气资源分布 257
三、全球构造与油气资源分布 259
主要参考文献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