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2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世龙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42814656
  • 页数:110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细胞跨膜信号传导机制与肿瘤研究 1

第一节 G蛋白与细胞跨膜信号传导 2

一、大分子质量G蛋白 2

二、小分子质量G蛋白 4

第二节 cAMP/cGMP信号系统 5

一、cAMP信号系统的基本构成 5

二、cAMP的生理效应 5

第三节 离子通道 6

四、cGMP细胞效应的作用机制 6

三、cGMP的作用方式 6

第四节 磷酸肌醇信号系统 7

一、肌醇三磷酸(IP3) 7

二、二酰甘油(DG) 7

三、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8

第五节 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重要作用 8

五、酪氨酸蛋白激酶(TPK) 9

四、蛋白激酶C(PKC) 9

三、钙调蛋白(CaM)依赖性蛋白激酶 9

一、蛋白激酶A(PKA) 9

二、蛋白激酶G(PKG) 9

六、致分裂素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 11

第六节 ras/Raf/MEK/ERK信号传导途径 11

第七节 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的改变与细胞转化、肿瘤演进 12

第八节 细胞信号传导药物将成为新的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 15

第一节 糖蛋白糖链 20

一、糖蛋白糖链的生理功能 20

第二章 糖蛋白糖链结构异常和恶性肿瘤的诊断 20

二、两型糖蛋白糖链的区别 21

三、N-糖连的分类和结构 21

四、N-糖连的合成加工 22

五、N-糖连种属、组织、蛋白质和位点专一性 26

第二节 恶性肿瘤中糖蛋白糖链的结构异常 27

一、历史和概况 27

二、γ-谷氨酰转移酶(GGT) 29

四、甲胎蛋白 31

三、运铁蛋白 31

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32

六、糖链结构异常的酶学机制 35

第三节 糖蛋白糖链结构异常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36

一、凝集素对糖链结构的专一性识别 36

二、凝集素测定糖链结构的方法 38

三、凝集素检测N-糖链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40

四、凝集素检测N-糖链在滋养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45

五、凝集素检测N-糖链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46

六、T抗原检测和大肠肿瘤 49

七、展望 50

第三章 逆转录病毒与人类肿瘤 53

第一节 概述 53

第二节 逆转录病毒 54

一、逆转录病毒的分类 54

二、逆转录病毒的超微结构 54

三、逆转录病毒的生化特性 57

五、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59

四、逆转录病毒的抗原性 59

六、逆转录病毒的复制 60

七、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学作用 61

八、逆转录病毒的致瘤机制 63

第三节 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66

一、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66

二、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分型 66

三、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Ⅰ)的分离 67

四、HTLV-Ⅰ型病毒的流行病学 68

五、HTLV-Ⅰ型病毒的体外感染和转化作用 70

六、HTLV-Ⅰ型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71

七、HTLV-Ⅰ型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71

八、HTLV-Ⅰ型病毒编码蛋白的反式调节 73

九、HTLV-Ⅰ型病毒的致白血病机制 74

十、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75

一、HIV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 76

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相关肿瘤 76

二、HIV的传播和感染方式 79

三、HIV损伤细胞的机制 81

四、HIV感染的免疫异常 82

五、HIV感染的过程与临床分类 82

六、HIV感染的治疗策略 83

七、HIV相关肿瘤 83

第四章 肿瘤基因标志研究进展 92

第一节 肿瘤标志研究的内容和分类 93

一、肿瘤标志概念 93

二、肿瘤标志研究内容 93

三、肿瘤标志分类 94

第二节 肿瘤基因表型标志与肿瘤基因标志的关系 95

一、肿瘤发生与基因的关系 95

二、肿瘤发生与肿瘤基因标志和肿瘤表型标志的关系 95

三、几种常见的细胞原癌基因与人类肿瘤的关系 96

二、癌基因分类 96

一、癌基因基本概念 96

第三节 癌基因 96

四、原癌基因激活及其在肿瘤中表达 98

第四节 抗癌基因 101

一、研究概况 101

二、现已发现的几种抗癌基因 102

三、抗癌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104

二、肿瘤基因标志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与应用 105

一、基因诊断的意义和目的 105

第五节 肿瘤基因标志与肿瘤基因诊断 105

三、鉴别诊断 106

四、在肿瘤病程进展、转移和复发中的监测作用 106

五、抗癌基因与肿瘤诊断 107

第六节 基因标示与基因治疗 107

一、基因治疗发展概况 107

二、肿瘤基因治疗方案 108

三、基因治疗方法 108

四、肿瘤基因标志--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109

第五章 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112

第一节 从生物学应答调节剂(BRM)到生物治疗 112

第二节 生物技术与生物治疗 115

一、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疗法 115

二、继承性细胞免疫治疗 118

三、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的抗癌疗法 120

四、肿瘤疫苗及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 124

一、肿瘤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 127

第三节 基因治疗是肿瘤生疗的崭新领域 127

二、几种主要的肿瘤基因疗法 128

第四节 结语 130

第六章 细胞因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34

第一节 细胞因子网络 135

一、细胞因子概述 135

二、细胞因子作用机制 135

三、细胞因子在网络中的相互作用 138

第三节 干扰素 141

第二节 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的特点 141

一、IFN的生物活性和抗癌机制 142

二、IFN临床应用现状 142

三、发展前景 145

第四节 白细胞介素2 145

一、IL-2生物活性和抗癌机制 145

二、临床应用现状 148

三、发展前景 149

四、IL-2毒素 150

第五节 集落刺激因子 151

一、CSF的生物功能 151

二、CSF的临床应用 151

三、发展前景 153

第六节 肿瘤坏死因子 154

一、TNF的生物活性和抗癌机制 154

三、发展前景 155

二、TNF临床应用现状 155

第七节 其他细胞因子 156

一、白细胞介素 156

二、转化生长因子β 157

三、趋化因子 158

第八节 多因子综合治疗 158

一、多种细胞因子综合治疗 158

二、细胞因子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 159

第七章 肿瘤的基因治疗 161

第一节 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161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策略和应用范围 161

二、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现状 162

三、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 163

四、对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几点粗浅认识 164

第二节 肿瘤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 164

一、逆转录病毒载体 164

二、腺病毒载体(AV) 166

三、痘苗病毒载体(VV) 167

四、腺相关病毒载体(AAV) 167

五、单纯疱疹病毒(HSV) 167

第三节 肿瘤基因治疗的受体细胞 168

一、免疫细胞 168

二、造血干细胞 169

三、肿瘤细胞 170

四、成纤维细胞 170

五、其他受体细胞 170

六、受体细胞研究的发展方向 171

第四节 肿瘤的直接体内途径基因治疗 172

一、病毒载体介导的体内基因转移 172

二、寡核苷酸的体内直接转移 173

三、脂质体介导的体内基因转移 173

四、受体介导的体内基因转移 174

五、DNA直接注射法 174

一、细胞因子概述 175

第五节 肿瘤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175

二、免疫效应细胞介导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176

三、肿瘤细胞靶向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177

四、成纤维细胞等载体细胞介导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180

五、直接体内途径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180

六、肿瘤细胞靶向的细胞因子受体基因治疗 181

七、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研究发展方向 181

第六节 肿瘤的MHC基因治疗 185

一、肿瘤的MHC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185

二、肿瘤MHC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187

三、MHC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 188

第七节 肿瘤抗原靶向的基因治疗 188

一、重组痘苗病毒载体介导的肿瘤基因免疫治疗 188

二、其他病毒载体介导的肿瘤抗原基因免疫治疗 191

三、成纤维细胞介导的肿瘤抗原基因治疗 191

四、肿瘤抗原基因免疫 192

一、共刺激分子及其配体 193

第八节 肿瘤的共刺激分子基因治疗 193

二、共刺激分子基因疗法的研究 194

第九节 肿瘤的“自杀基因”治疗 196

一、“自杀基因”的含义 196

二、“自杀基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197

三、肿瘤的“自杀基因”疗法的设计策略及其机制 197

四、肿瘤的“自杀基因”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198

二、抑癌基因的功能 199

一、抑癌基因简介 199

第十节 肿瘤的抑癌基因治疗 199

三、抑癌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0

第十一节 肿瘤的反义基因治疗 202

一、反义基因治疗概述 202

二、反义核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3

三、展望 206

第十二节 肿瘤的造血干细胞多药耐药基因治疗 206

一、MDR表达与多药耐药的产生 206

三、MDRI基因疗法的前临床研究 207

二、化疗与骨髓抑制 207

四、造血干细胞MDRI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方案 208

五、MDRI基因治疗前景 210

第十三节 肺部肿瘤的基因治疗 211

一、肺部肿瘤的抑癌基因治疗 211

二、肺部肿瘤的反义基因治疗 212

三、肺部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 213

第十四节 肝癌的基因治疗 214

一、肝癌的抑癌基因治疗 214

四、肺部肿瘤的自杀基因治疗 214

二、肝癌的反义基因治疗 215

三、肝癌的自杀基因治疗 216

四、肝癌的免疫基因治疗 217

五、展望 217

第十五节 胃肠道肿瘤的基因治疗 218

一、胃癌的基因治疗 218

二、结肠癌的基因治疗 219

一、肾癌的基因治疗 221

三、展望 221

第十六节 泌尿系统肿瘤的基因治疗 221

二、膀胱癌的基因治疗 222

三、前列腺癌的基因治疗 223

四、展望 223

第十七节 神经系统肿瘤的基因治疗 223

一、神经系统肿瘤的自杀基因治疗 224

二、神经系统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 224

三、神经系统肿瘤的抑癌基因治疗 225

四、神经系统肿瘤的反义基因治疗 225

五、其他 226

六、展望 226

第十八节 恶性血液病的基因治疗 226

一、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基因治疗 226

二、免疫基因治疗 227

第十九节 体表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229

三、多药耐药性基因相关的基因治疗 229

一、体表恶性肿瘤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230

二、以肿瘤抗原为基础的体表恶性肿瘤基因治疗 231

三、体表恶性肿瘤的反义基因治疗与抑癌基因治疗 231

四、体表恶性肿瘤的“自杀”基因治疗 231

五、其他 232

第八章 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 235

第一节 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 235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36

二、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237

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237

四、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 239

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239

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241

七、骨髓移植(BMT) 241

第二节 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 241

一、白血病中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分子机制 242

二、癌基因点突变与白血病发生 249

三、抑癌基因异常与血液系统肿瘤发生 250

第九章 肿瘤继承性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253

第一节 概述 253

一、继承性细胞免疫治疗研究、应用简史 253

二、继承性细胞免疫治疗的一般原则 254

第二节 非特异性激活的效应细胞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54

一、非特异性激活的淋巴细胞及其在肿瘤ACT中的应用 254

二、激活的杀伤性单核、巨噬细胞及其在抗肿瘤ACI中的应用 259

第三节 特异性激活的肿瘤反应性效应细胞 260

一、用于使T淋巴细胞致敏的肿瘤抗原 261

二、致敏T淋巴细胞诱生的方法 261

三、增强转输的T淋巴细胞体内存活、扩增和抗瘤活性的可能途径 263

四、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用于人癌治疗的问题 263

第四节 展望 263

三、利用转输的效应细胞作为导向治疗的载体 264

四、继承性细胞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 264

一、与手术、化疗或放疗联合 264

二、与其他生物疗法相结合 264

第十章 细胞凋亡与肿瘤 267

第一节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267

一、细胞坏死 267

二、细胞凋亡 268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特征 269

一、形态学 269

二、DNA电泳 271

三、流式细胞术 271

四、凋亡细胞的生物学标记术 272

三、有利清除发育不正常的细胞 275

六、维持器官、组织、细胞数目相对平衡 275

五、有利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 275

四、有利清除有害细胞 275

二、有利清除无用细胞 275

一、有利清除多余细胞 275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275

第四节 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276

一、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276

二、细胞凋亡可能的调控机制 278

一、T淋巴细胞凋亡 280

第六节 细胞凋亡与免疫 280

二、神经发育与细胞凋亡 280

一、肾脏发育与细胞凋亡 280

第五节 细胞凋亡与胚胎发育 280

二、B淋巴细胞凋亡 281

三、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所致靶细胞的凋亡 281

第七节 细胞凋亡与肿瘤 281

一、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 282

二、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 282

三、细胞凋亡与肿瘤生长 283

五、细胞凋亡与肿瘤的治疗 284

四、肿瘤诱导分化中的细胞凋亡 284

六、细胞凋亡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285

第八节 细胞凋亡与有关疾病的治疗 285

一、细胞凋亡与人类疾病 285

二、细胞凋亡与疾病治疗 286

第十一章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实验研究的进展 290

第一节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291

一、肿瘤细胞表面电荷含量的研究 291

二、细胞粘附性机制与侵袭和转移关系的研究 292

三、癌细胞运动性与侵袭和转移 295

四、细胞外基质降解与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296

第二节 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与微环境 297

一、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研究的进展 297

二、原发实体瘤和微环境 299

第三节 癌细胞侵袭的微生态系统与癌转移 300

第十二章 肝细胞癌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308

一、形态和生物学研究 309

第一节 维甲酸对人肝癌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 309

二、细胞膜表型的逆转 310

三、分泌蛋白异常的逆转 311

四、亚硒酸钠和维甲酸的加和作用 311

五、全反式和13-顺维甲酸的比较 311

二、cAMP衍生物和ATRA对7721细胞生长、增殖酶和分化酶影响的比较 313

三、cAMP衍生物和ATRA对蛋白激酶的影响 313

一、环腺苷酸对癌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313

第二节 环磷酸腺苷对人肝癌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和维甲酸的比较 313

四、db-cAMP和ATRA对7721细胞表面糖蛋白糖链结构的影响及其酶学机制 316

五、db-cAMP和ATRA对7721细胞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317

六、db-cAMP和ATRA对胞液和胞核蛋白激酶的快速效应 319

第三节 肝癌诱导分化的生化改变是肝细胞增殖和恶变的逆过程 320

一、PMA和cAMP衍生物或ATRA对7721细胞的相反效应 320

二、大鼠化学诱发肝癌和肝癌诱导分化的相反效应 322

第四节 维甲酸对大鼠化学诱发肝癌的阻断作用 325

一、ATRA阻断DEN诱发大鼠肝癌的形态观察 325

二、ATRA阻断DEN诱发大鼠肝癌的生化研究 325

第五节 维甲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观察 326

第十三章 白血病发病原理的分子基础 330

第一节 染色体易位 330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与BCR-ABL基因 330

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31

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335

四、染色体11q23区域异常与多种白血病 336

五、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与BCL1和BCL3 337

第二节 RAS基因点突变与白血病 338

第三节 基因缺失 338

一、MTS1/MTS2与T系ALL 338

二、P53基因在白血病中的作用 338

第十四章 M蛋白病发病机制及其诊疗技术进展 342

一、M蛋白与临床 342

二、细胞因子网络失调与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343

三、粘附分子在浆细胞病中的意义和作用 346

四、癌基因与浆细胞病 346

五、MM患者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机制 347

六、细胞因子与MM的骨损害 348

七、轻链同种型抑制现象在浆细胞病中的意义 349

八、血清κ/λ比率在M蛋白病中的诊断价值 350

第十五章 肿瘤放射增敏研究 353

第一节 放射增敏研究基础 353

一、放射增敏作用与放射增敏剂 353

二、乏氧细胞与氧效应 354

三、亲电子理论和自由基学说 358

四、谷胱甘肽与放射敏感性 359

第二节 放射增敏研究内容与技术 359

一、放射增敏研究内容 359

二、分子水平的研究 360

三、细胞水平的研究 360

四、实体瘤整体研究 362

第三节 亲电子性的放射增敏剂 363

一、硝基咪唑类化合物 363

二、含硝基的芳香族化合物与杂环族化合物 368

三、非硝基类化合物 370

四、生物还原活性物 371

第四节 非亲电子性的放射增敏剂 375

一、巯基修饰剂 375

二、烟酰胺类化合物 376

三、金属络合物 377

四、氧传递修饰剂 379

五、中草药 380

第五节 放射增敏剂在临床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382

一、临床应用的放射增敏剂的条件 382

二、放射增敏剂的临床试验研究 382

三、临床试验的放射增敏剂 383

第十六章 细胞程序死亡与肿瘤发生及药物治疗 390

第一节 PCD的基因调控 390

一、PCD的刺激信号 390

二、PCD的生化改变 394

第二节 PCD与肿瘤发生 396

第三节 PCD与抗癌药物 398

一、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398

二、烧化剂 399

三、抗代谢药 399

四、激素 399

五、影响ras信号传导系统的药物 400

第四节 PCD和耐药性 401

第五节 PCD与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402

第六节 展望 403

第十七章 新抗癌药物的进展 407

第一节 抑制DNA及多胺合成药 407

一、抗叶酸类 407

二、抗嘌呤类 409

三、抗嘧啶类 412

四、DNA多聚酶抑制剂 412

五、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413

六、抑制多胺合成药物 413

一、失碳长春碱 414

第二节 干扰有丝分裂微管药物 414

二、紫杉醇 415

三、紫杉特尔 418

第三节 嵌入DNA中的药物 419

一、表柔比星 419

二、去甲氧柔红霉素 421

三、吡喃阿霉素 422

五、蕙吡唑类 423

四、安吖啶 423

六、棘霉素 426

第四节 环肽类抗癌药 426

第五节 破坏DNA的药物 426

第六节 铂类 426

一、环己二胺(DACH)类 427

二、环丁二羧酸(CBDCA)类 427

二、拓扑特肯 429

一、喜树碱-11 429

第七节 抑制拓扑异构酶药物 429

三、其他类 429

三、氨萘非特 430

四、硫巴妥苯胺 430

第八节 分化诱导剂 430

一、全反式视黄酸及其同类 430

二、六甲撑双乙酰胺 432

三、N-甲基甲酰胺 432

第九节 蛋白激酶C调节剂 432

第十八章 多药耐药性及其扭转剂的进展 437

第一节 多药耐药性的生化及分子机制 437

一、细胞膜蛋白质与MDR 437

二、细胞质、细胞核蛋白质与MDR 442

第二节 多药耐药性的逆转 446

一、多药耐药性的药物逆转 446

二、单克隆抗体技术逆转MDR 455

四、耐药性基因化疗保护 456

三、反义技术逆转MDR 456

第十九章 抗恶性肿瘤转移药研究进展 462

第一节 抗转移药的作用靶点 463

一、概述 463

二、肿瘤的血行扩散与宿主免疫监控 463

三、细胞表面性质与粘附 465

四、细胞运动与信息传导 466

五、细胞外基质与蛋白水解酶 467

一、体内或在体(in vivo)研究方法 468

第二节 抗转移药的研究方法 468

二、体外(in vitro)研究方法 469

第三节 抗转移药的开发研究 472

一、抗肿瘤血行扩散药与中药活务化瘀 472

二、抗粘附化合物 473

三、维甲类 474

四、Ⅳ型胶原酶抑制剂 475

五、CAI 476

一、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477

第四节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转移研究 477

二、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 478

三、血管生成抑制与抗转移作用 479

第二十章 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与抗癌药物 485

第一节 甲胎蛋白 486

一、AFP的生物合成及其调节 486

二、用于AFP测定的方法 487

第二节 甲胎蛋白与原发性肝癌 489

一、AFP与PHC的发生 489

二、AFP与PHC的生长 490

三、AFP促肝癌效应的机制 490

四、AFP阳性的肝癌模型 491

第三节 甲胎蛋白与抗癌药物 491

一、AFP抗体 491

二、分化诱导剂 492

三、生物反应调节剂 493

四、药物基因治疗 494

五、其他 495

第二十一章 癌的化学预防及癌化学预防药研究的新进展 498

一、肿瘤的化学预防 498

二、癌化学预防药的设计 499

三、天然来源的化学预防药 501

四、结语 506

第二十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进展 509

第一节 世界和中国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 510

一、世界和中国肿瘤发病情况 510

二、世界和中国肿瘤死亡情况 512

三、我国肿瘤变化因素的探讨 519

第二节 肿瘤的危险因素 520

一、吸烟 520

二、病毒等生物病因 521

第三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及其应用 523

一、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 523

二、生物标志物在肿瘤危险因素确定和评价中的应用 524

三、生物标志物在暴露剂量效应和易感性测定中的应用 525

四、应用生物标志物的注意事项和优缺点 527

一、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的步骤 528

第四节 癌症的遗传流行病学 528

二、研究遗传易感性的重要意义 529

三、肿瘤遗传易感性可能的生物机制 530

第五节 一些统计方法在肿瘤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531

一、Meta分析的应用 531

二、广义线性模型在肿瘤流行病学上的应用 532

三、APC模型 533

一、癌症预防的三级预防措施 534

第六节 癌症预防 534

二、癌症的化学预防 536

第二十三章 核仁组织区嗜银染色(AgNOR)在肿瘤病理学上的应用 539

第一节 研究历史 539

第二节 核仁组织区(NOR) 540

一、光镜下的NOR 541

二、超微结构 543

四、Murray双重染色法 546

三、PEG染色法 546

第三节 染色方法 546

二、Chiu氏火棉薄膜覆盖法 546

一、Howell银染一步法 546

五、Crocker铋染法 547

六、固定剂的选择 547

七、其他因素 548

第四节 AgNOR的形态学分型及计数方法 548

一、AgNOR的形态学分型 548

二、计数方法 549

第五节 实际应用 552

一、恶性淋巴瘤 553

二、肝癌 556

三、皮肤肿瘤 557

四、乳腺癌 558

五、恶性间皮瘤 561

六、肺癌 561

七、肠癌 561

八、胃癌 563

九、唾液腺肿瘤 564

十、子宫肿瘤 564

十一、膀胱移行细胞癌 564

十二、前列腺癌 565

十三、小儿肿瘤 565

十四、其他肿瘤 565

第二十四章 恶性淋巴瘤分类的进展 568

第一节 分类历史 568

第二节 淋巴细胞的个体发育和分化 575

第三节 恶性淋巴瘤新类型 579

第二十五章 原发性皮肤恶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587

第一节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588

第二节 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 590

一、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 591

二、原发性皮肤免疫细胞瘤 591

一、原发性皮肤恶性淋巴瘤的分类 593

第三节 原发性皮肤恶性淋巴瘤的分类和分期 593

二、原发性皮肤恶性淋巴瘤的分期 595

第四节 原发性皮肤恶性淋巴瘤的新分类实施和处理方案 596

第二十六章 人体实质性恶性肿瘤的流式细胞分析术研究 599

第一节 样本制备 601

一、尿液或膀胱冲洗液 601

二、新鲜实质性肿瘤组织 602

三、石蜡包埋组织 602

第二节 临床应用 603

一、脑部及头颈部肿瘤 603

二、胸部肿瘤 605

三、腹部肿瘤 606

四、其他 610

五、展望 612

第二十七章 肿瘤导向治疗研究的进展 616

一、导向治疗的发展史 616

二、导向治疗的基本原理 617

三、载体的研究 618

四、弹头的选择 620

五、导向治疗面临的问题及其可能解决途径 621

六、肝癌导向治疗的现状及前景 623

七、人源化单抗的研究 626

第二十八章 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 630

一、研究抗肿瘤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630

二、抗肿瘤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 631

三、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 631

第一节 肿瘤治疗的现状 641

第二十九章 肿瘤综合治疗的进展 641

第二节 肿瘤综合治疗的原则 644

一、目的要明确 644

二、安排要合理 646

第三节 综合治疗的几种模式 646

一、传统方式 646

二、术前放化疗 646

五、生物治疗与其他治疗结合 647

三、通过化疗及(或)放疗使不能手术者变为可以手术 647

四、同时放化疗 647

第四节 生物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648

第五节 基因治疗 648

第六节 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结果 648

一、乳腺癌 648

二、骨肉瘤 649

三、食管癌 649

四、大肠癌 650

五、肺癌 650

六、睾丸肿瘤 651

七、软组织肿瘤 651

第七节 展望 651

第三十章 诱导分化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进展 654

一、对疗效的评价 656

二、剂量问题 657

三、缓解后治疗 658

四、对ATRA的耐药问题 659

五、毒副反应及处理 661

六、融合基因PML-RARα的检测 662

七、ATRA治疗APL的机制研究 663

八、新维甲类制剂的研究 665

第三十一章 成人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的进展 670

第一节 难治性和复发性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化学治疗 671

一、难治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671

二、难治性或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673

第二节 Phˊ/bcr-abl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674

第三节 老年急性白血病 675

第四节 急性白血病细胞对化疗的多药耐药性 676

一、急性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677

二、急性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及临床应用 677

第五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 678

一、异基因骨髓移植 679

二、自体骨髓移植 679

三、自体周围血干细胞移植 681

第一节 自体骨髓移植用于实体瘤治疗的概况 683

第三十二章 自体骨髓移植应用于实体瘤治疗的进展 683

一、乳腺癌 685

二、小细胞肺癌 685

三、神经母细胞瘤 686

四、脑胶质瘤 687

五、睾丸癌 687

六、卵巢癌 687

七、黑色素瘤 688

第二节 实体瘤自体骨髓移植前的预处理方案 688

第三节 实体瘤自体骨髓移植的并发症 689

第四节 结语 690

第三十三章 头部肿瘤的伽玛刀治疗 692

第一节 伽玛刀的历史与现状 692

一、坏死期 693

二、吸收期 693

第二节 伽玛刀设备的基本组成 693

第三节 伽玛刀照射后的放射生物学改变 693

三、晚期 694

第四节 伽玛刀的手术过程 694

一、定位头架安装 694

二、定位扫描 694

三、剂量计划 694

四、治疗 694

第五节 伽玛刀的临床应用 694

三、脑转移瘤 695

一、听神经瘤 695

二、脑膜瘤 695

四、垂体瘤 696

五、其他颅内外肿瘤 696

第六节 随访疗效评估与并发症的防治 696

一、影像学改变 697

二、并发症的防治 697

第三十四章 鼻咽癌诊断和治疗研究的进展 700

二、测定EB病毒IgA-VCA,IgA-EA抗体在诊断鼻咽癌的作用 701

第一节 鼻咽癌诊断的进展 701

一、间接鼻咽镜和纤维鼻咽镜对检查、诊断鼻咽癌中的价值 701

三、CT和MRI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702

第二节 鼻咽癌的临床分期 707

一、1992年鼻咽癌临床分期 707

二、1995年亚洲分期 709

第三节 鼻咽癌治疗的进展 709

一、鼻咽癌腔内后装放射治疗 710

二、鼻咽癌外照射治疗方法的研究 712

三、复发性鼻咽癌再治疗 714

四、放射与化学药物治疗鼻咽癌的研究 715

五、外科手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地位 718

六、鼻咽癌照射技术的改进 719

第四节 展望 720

第三十五章 乳腺癌的预后指标 723

第一节 临床及临床病理指标 724

一、淋巴结转移与预后 724

二、肿瘤大小与预后 725

三、肿瘤的组织学及核分级 726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指标 727

一、激素受体与预后 727

二、组织蛋白酶D 729

三、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指数与预后 730

四、Her-2/neu基因 732

五、EGFR基因 733

六、P53基因 734

七、PS2指标 735

八、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esis factor) 735

九、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 735

十、nm23基因 736

第三节 预后指标的临床应用 736

第三十六章 食管癌化学治疗和综合治疗的进展 742

一、新药和新方案 742

三、化疗加放疗 743

二、术前化疗 743

四、术前放疗加化疗 744

第三十七章 胃癌基础研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若干进展 746

第一节 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意义 746

一、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747

二、与胃癌相关的癌基因和分子 748

三、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751

四、胃癌浸润转移机制 752

第二节 胃癌外科治疗及其他进展 754

一、胃癌研究和治疗中采用共同语言的重要性及新分期法介绍 754

二、关于胃癌根治术 756

三、早期胃癌的局限性处理 759

四、进展期胃癌的外科处理 761

五、术中腹腔内湿热化疗在防治胃癌术后腹膜复发的临床意义 763

第三十八章 小肝癌治疗研究及其延伸 771

第一节 小肝癌研究的意义 771

一、肝癌的普查对象 772

第二节 小肝癌的早期发现 772

二、肝癌的普查手段 773

第三节 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774

一、肝癌的肿瘤标记 774

二、肝癌的定位诊断 774

第四节 小肝癌的早期治疗 774

一、小肝癌的手术切除 774

四、小肝癌的其他治疗 775

三、肝移植在治疗小肝癌中的地位 775

二、小肝癌的冷冻治疗 775

五、小肝癌与大肝癌的比较 776

第五节 小肝癌的预后 776

第六节 小肝癌研究的延伸 776

一、肝癌根治性切除后亚临床复发与单个肺转移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776

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 777

第七节 小肝癌的相关基础研究 777

第九节 小肝癌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778

第八节 肝癌的自然病程 778

第三十九章 大肠癌临床研究的进展 782

第一节 发病情况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782

一、发病数趋上升 782

二、发病年龄趋老龄化 783

三、发病部位趋向近侧大肠 783

第二节 遗传与大肠癌 784

一、大肠癌患者家庭成员中大肠癌发病情况 784

二、家庭性大肠腺瘤病 784

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786

第三节 大肠腺瘤 787

一、大肠腺瘤与大肠癌 787

二、大肠腺瘤的分类 788

三、大肠腺瘤的癌变 788

四、大肠腺瘤的临床表现 789

五、诊断 789

六、治疗 790

七、大肠腺瘤的多发倾向及腺瘤患者手术后的随访 791

第四节 多原发大肠癌 791

一、同时多原发大肠癌 792

二、异时多原发大肠癌 792

三、多原发大肠癌的治疗 793

第五节 直肠癌保肛手术 794

一、安全远切缘问题 794

二、保肛手术后的局部复发 794

三、保肛手术应予注意的问题 795

四、作者本人对直肠癌安全下切缘之要求及手术方式选择 797

第六节 大肠癌与糖尿病 798

一、大肠癌患者中糖尿病的高发倾向 798

二、大肠癌患者术前糖尿病检出之临床意义 798

三、糖尿病的检出方法 799

第四十章 大肠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应用的研究 803

一、大肠癌相关的遗传毒性致癌物 804

二、大肠癌发生相关的非遗传性毒性促癌物 804

第一节 大肠癌的病因学 804

第二节 大肠癌的发病机制 805

一、大肠癌的恶性转化过程 805

二、大肠癌的恶性演进过程 807

三、大肠癌的遗传易感性 808

第三节 大肠癌高危人群筛检及分子筛检的研究 811

一、筛检依据与标记及筛检方法 811

二、高危人群筛检与早期诊断 813

第四节 大肠癌的基因诊断与分子标记 814

一、基因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814

二、大肠癌基因诊断的分子标记 815

三、分子技术在筛检中的应用 817

第五节 大肠癌实验性基因治疗 819

第四十一章 卵巢癌有关基础研究的进展 823

第一节 卵巢癌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823

一、卵巢癌发生的基础研究 823

二、卵巢癌浸润与转移 824

三、激素对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826

四、多肽生长因子对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827

五、癌基因对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828

第二节 肿瘤坏死因子对卵巢癌作用的基础研究 829

一、TNF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830

二、展望 832

第三节 卵巢癌耐药机制的基础研究 832

一、细胞内药物积聚下降 832

三、DNA损伤的修复能力增强 833

二、细胞内药物失活 833

四、卵巢癌耐药性的基因调控 834

第四节 卵巢癌放射免疫显象诊断的基础研究 834

一、放射免疫显象诊断的基础研究 834

二、卵巢癌放射免疫显象诊断研究进展 835

三、展望 835

第四十二章 卵巢癌手术治疗的进展 839

一、概述 839

二、分期与手术的关系 840

三、二探术 842

四、二次细胞灭减术 843

五、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 844

第四十三章 妇癌化疗的进展 846

一、妇癌化疗现状 846

二、应用范围 846

第二节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847

一、临床特点 847

二、有效化疗药物及用药原则 847

三、近年来化疗新方案 848

第三节 卵巢癌 849

一、临床特点 849

二、常用化疗方案 849

三、生殖细胞肿瘤的化疗进展 850

四、腹腔化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特殊地位 850

六、异环磷酰胺在治疗卵巢癌中的应用 851

五、紫杉醇治疗卵巢癌 851

七、细胞因子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 852

八、高剂量化疗合并自体骨髓支持治疗难治性卵巢痛 852

第四节 子宫颈癌 853

一、宫颈癌化疗现状 853

二、新化疗方案 853

一、一般介绍 854

二、化疗方案 854

第五节 子宫内膜癌 854

三、孕激素及三苯氧胺治疗 855

第四十四章 骨肉瘤基础与临床的新进展 858

第一节 骨肉瘤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858

一、化学性致癌因素 858

二、放射性致癌因素 858

三、病毒性致癌因素 858

四、骨肉瘤中的基因异常 859

五、骨肉瘤的可能发病机制 859

二、术前动脉化疗 860

第二节 骨肉瘤的化疗 860

一、辅助化疗 860

三、高温隔离灌注化疗 861

四、手术治疗的考虑 861

五、治疗方法的选择 861

第三节 骨肉瘤的保肢治疗 862

一、保肢治疗的现状 862

二、保肢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 862

三、保肢治疗的条件 863

四、肢体重建 864

五、并发症 865

第四十五章 小儿肿瘤的现代概念和诊治进展 867

第一节 小儿肿瘤的理论探索与治疗原理 867

一、小儿肿瘤基础研究的最新手段与热点 867

二、小儿肿瘤病理亚型的新概念及其临床价值 868

三、蛋白能量营养不良与生物反应修饰剂 869

四、当前小儿肿瘤的治疗原则--存活与质量 870

第二节 神经母细胞瘤 871

一、自然逆转与基因调节研究进展 871

二、生物特性及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的诊断价值 872

三、骨髓移植、延期和多次根治的临床应用 873

四、预后因素与治疗反应的评价 874

第三节 肾母细胞瘤 875

二、临床病理分型的发展与临床意义 876

三、转移、复发和双侧病例的治疗策略 877

第四节 横纹肌肉瘤 878

一、不同病理分类、临床分期的治疗对策 878

二、肢体脏器保存与微小病灶化疗的新概念 879

第五节 肝母细胞癌 879

一、病因研究与自然病程的概念更新 879

二、外科治疗的变迁与现代原则 880

三、免疫治疗和介入放射治疗的应用 881

一、淋巴瘤分期新方法 884

第一节 淋巴瘤临床分期的进展 884

第四十六章 淋巴溜治疗的进展 884

二、各种影象学检查在淋巴瘤分期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886

第二节 霍奇金病治疗的进展 888

一、Ⅰ、Ⅱ期霍奇金病的治疗趋势 888

二、儿童霍奇金病的治疗 890

第三节 骨髓移植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 892

一、骨髓移植已成为治疗淋巴瘤的一种手段 892

二、高剂量化疗及ABMT治疗淋巴瘤的适应证 893

三、高剂量化疗及ABMT治疗淋巴瘤存在的问题 894

第四十七章 超声在肿瘤定位、定性与血流动力学中的研究 898

第一节 肿瘤定位新技术 898

一、分泌腺管管道扩张 898

二、血管移位、围绕 898

一、二维声象图特征 900

二、弹性法 900

第二节 肿瘤定性诊断 900

三、三维超声成象 900

三、腔内超声成象 901

四、介入性超性 901

五、肿瘤血流动力学研究 901

第三节 超声造影剂及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902

一、超声造影原理 902

四、新型超声造影剂的研究动态 903

三、超声造影剂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903

二、现用造影剂种类 903

第四十八章 脑肿瘤诊治中的CT和MRI应用及其进展 909

第一节 脑肿瘤CT检查方法的最新技术和进展 909

一、脑肿瘤的动态CT检查及血流研究 909

二、脑肿瘤的CT血管造影 910

三、脑肿瘤CT图像的后处理技术 910

第二节 脑肿瘤MRI检查方法的最新技术和进展 911

一、脑肿瘤的MRI检查最新成象序列 911

二、脑肿瘤的磁共振血管造影 912

四、脑肿瘤的磁共振波谱分析和代谢形象 913

三、脑肿瘤的动态MRI检查 913

五、脑肿瘤MR诊断定量参数 914

第三节 CTA和MRA在诊断脑肿瘤中的应用及进展 916

一、螺旋CT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916

二、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918

三、CTA与MRA的综合比较 919

第四节 脑肿瘤诊断中CT和MRI造影剂的应用及进展 919

一、脑肿瘤诊断中CT造影剂的应用及进展 919

二、脑肿瘤诊断中MRI造影剂的应用及进展 921

第五节 CT和MRI在脑肿瘤放射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924

一、术中CT和MRI定位 924

二、术后疗效评价 925

第四十九章 小肝癌的CT和MRI诊断及其进展 929

第一节 小肝癌的CT诊断进展 929

一、肝脏CT检查方法 929

二、肝癌的CT表现 930

三、肝脏CT检查技术的发展和评价 932

第二节 小肝癌的MRI诊断及进展 934

一、肝脏磁共振成象技术 934

二、肝癌的MRI表现 935

三、肝癌的鉴别诊断 936

第五十章 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 938

第一节 高线性能量转换射线或重粒子治疗 938

一、快中子治疗 939

二、质子治疗 943

三、负π介子治疗 944

四、其他重粒子治疗 944

第二节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945

一、γ-刀 945

二、X-刀 946

三、γ-刀与X-刀的比较 946

四、γ-刀与X-刀治疗程序 946

五、放射外科治疗的生物学原则 946

第三节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947

六、放射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947

第四节 近距离治疗 948

一、近距离治疗的历史 948

二、近距离治疗的特点及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 948

三、现代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949

四、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划分 949

六、近距离治疗的一些结果 950

一、放疗在肺癌根治性治疗中的价值 954

第一节 肺癌根治性放疗 954

第五十一章 肺癌放射治疗的进展 954

二、非常规分割放疗的生物学基础及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959

三、肺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展 962

第二节 肺癌的减症性放疗 967

一、肺癌脑转移的治疗 967

二、恶性胸水的治疗 968

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治疗 970

四、支气管腔内阻塞性病变的治疗 971

一、99mTc-PMT原发性肝癌阳性显象 977

第五十二章 核医学在肿瘤中应用的某些进展 977

第一节 肝脏肿瘤的阳性显象 977

二、99mTc-PMT诊断肝细胞腺瘤 980

三、99mTc-RBC血池显象诊断血管瘤 981

第二节 放射免疫显象与治疗 984

一、放射免疫显象 984

二、放射免疫治疗 985

第三节 中子俘获治疗(neutron capture therapy,NCT) 986

一、NCT发展情况 986

二、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 987

三、NCT亲肿瘤裁体 988

四、中子源、中子束及其装置 988

五、剂量分布和辐射效应 989

六、临床研究与设想 990

七、NCT存在的问题及有可能解决的办法 991

第五十三章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象的原理及其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995

二、探测器及图象重建 996

一、正电子发射成象 996

第一节 PET的基本原理 996

第二节 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 998

第三节 PET在肿瘤中的应用 1000

一、脑肿瘤 1000

二、肺癌 1002

三、乳腺癌 1004

四、结肠癌 1005

五、其他肿瘤 1005

第四节 PET在肿瘤应用中的前景 1006

第五十四章 肿瘤介入治疗的进展 1010

第一节 肿瘤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 1010

一、经动脉灌注化疗药物 1010

二、经动脉栓塞肿瘤供养血管 1010

一、头颈部肿瘤 1011

二、支气管肺癌的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 1011

第二节 肿瘤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1011

三、经动脉注入免疫生物制剂 1011

三、转移性肺癌的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联合化疗 1012

四、乳腺癌的动脉灌注化疗 1012

五、胃癌的介入治疗 1013

六、肝癌的介入治疗 1013

七、转移性肝癌的连续动脉灌注化疗 1014

九、肾脏肿瘤及盆腔肿瘤的介入治疗 1015

八、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 1015

第三节 内支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016

一、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气管狭窄 1016

二、食管癌所致狭窄 1017

三、下腔静脉狭窄 1017

四、胆道狭窄 1017

五、泌尿道狭窄 1017

第五十五章 中医抗癌治疗的新进展 1020

第一节 中医抗癌治疗的新探索 1020

一、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 1020

二、中医整体治疗 1022

三、局部治疗的革新 1023

第二节 建立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方案 1024

一、建立规范化方案的几项准备 1024

二、晚期癌肿的治疗 1024

三、中西医结合方案 1025

第三节 实验探索 1026

一、综合治疗中药增效的研究 1026

二、辨证论治规律的探索 1028

第五十六章 肿瘤的冷冻治疗 1031

一、简史 1031

二、冷冻治疗肿瘤的机制 1031

三、冷冻手术的优点 1032

四、冷冻剂 1033

五、冷冻外科器械 1033

六、冷冻方法和安全注意点 1034

七、影响冷冻效应的有关因素 1034

八、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035

九、液氮局部冷冻治疗肝癌 1036

十、评价与前景 1039

第五十七章 临床肿瘤热疗的新动向 1041

第一节 热生物学新概念 1041

一、不同细胞的热敏感性 1041

二、放射剂量率与长期低热 1042

第二节 热化疗研究的新热点 1044

一、热敏微脂粒与化疗药物的结合 1044

二、热疗、放疗、化疗三联治疗 1044

第三节 热敏感性调节剂的研究 1045

一、血管活性药物对血流量的影响 1045

二、肿瘤的pH及人为降低肿瘤pH的措施 1046

第四节 热疗的质量保证(QA) 1046

一、治疗工具性能的了解及质量保证 1047

二、测温的质量保证 1047

三、微波热疗机的最低要求 1047

第五节 加热工具的新进展 1048

四、临床热疗研究的质量保证 1048

第六节 临床剂量学的新建议 1052

一、热剂量学的特点 1052

二、等效剂量 1052

三、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Tmax、T mio 、 Tave) 1052

四、肿瘤温度描记码及CEM43T90 1052

一、黑瘤 1058

第八节 临床热疗的新结果 1058

第七节 热疗的计划系统 1058

五、存在的问题 1058

二、前列腺癌及其他盆腔肿瘤 1059

三、软组织肉瘤 1059

四、脑瘤 1059

五、食管癌 1060

六、宫颈癌 1060

七、直肠癌 1061

第九节 世界热疗研究趋势和中国热疗应走的路 1061

第一节 正常组织的耐受量 1065

一、移动式医用感应加速器 1068

二、移动式医用直线加速器 1068

三、体腔筒 1068

四、集束式IORT限光筒 1068

五、术中放疗定位系统--CT-aimulator 1068

第二节 机器和设备 1068

一、肺癌 1070

二、胃癌 1070

第三节 术中照射体腔内剂量学 1070

三、直肠癌 1071

一、术中放疗中QA和QC的主要检查内容 1071

二、术中放疗的有关规范 1072

三、术中放疗人机系统的QA 1072

四、剂量学参数 1073

第五节 目前临床经验 1073

一、术中放疗的特点 1073

五、术中放疗的剂量 1074

四、术中放疗的方法 1074

二、术中放疗的适应证 1074

三、术中放疗的禁忌证 1074

六、术中放疗疗效观察 1075

七、常见肿瘤IORT的临床经验 1075

第五十九章 癌症疼痛控制的进展 1086

第一节 疼痛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087

一、疼痛的定义 1087

二、疼痛的机制 1087

三、癌症疼痛的原因 1088

第二节 疼痛的分类 1089

一、急性痛和慢性痛 1089

二、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痛 1089

三、常见的癌痛综合征 1089

第三节 癌症疼痛的评估 1090

一、相信患者的主诉 1090

二、估计患者疼痛的程度 1090

六、收集其他有关疼痛的资料 1092

五、仔细的体格检查 1092

三、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分析有关心理社会因素 1092

四、详细记录患者陈述的疼痛病史 1092

七、在初次评估的基础上考虑先用止痛方法 1094

八、治疗开始后对疼痛控制程度的再评估 1094

九、新疼痛的评估 1095

第四节 癌症疼痛的治疗 1095

一、癌痛的药物治疗 1096

二、癌痛的其他治疗方法 1104

第五节 吗啡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05

一、为何选用吗啡作为治疗癌症疼痛的主要强阿片类药物 1105

二、吗啡的给药途径 1106

三、口服吗啡首次剂量的建议 1106

四、口服吗啡治疗开始后是否需要增加剂量 1107

五、对不能口服吗啡患者的处理 1107

六、阿片类止痛剂的常见副作用及处理 1107